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嫁接对红色樱桃番茄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个红色樱桃番茄品种实生苗和嫁接苗果实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T18013S含有57种挥发性物质,包括5种特有成分,其中庚醛为主要风味物质;CT18013J含有6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7种特有成分,其中乙酸丁酯和愈创木酚为主要风味物质。粉星S含有5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3种特有成分;粉星J含有60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1种特有成分,其中1-硝基-2-苯乙烷为主要风味物质。红星S含有57种挥发性物质,包括6种特有成分;红星J含有6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3种特有成分,其中庚醛、苯乙腈、1-硝基-2-苯乙烷、E,E-2,4-癸二烯醛为主要风味物质。综合比较3个红色樱桃番茄品种实生苗和嫁接苗果实挥发性风味物质发现,嫁接苗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数量均高于实生苗。与实生苗相比,嫁接提高了3个红色樱桃番茄品种果实中苯乙醇、E-2-庚烯醛、苯乙醛和正壬醛的含量。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番茄风味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筋力小麦品种麦胚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筋力小麦品种麦胚的风味特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萃取强筋、中筋和弱筋小麦麦胚中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强筋、中筋、弱筋小麦品种麦胚中分别检出32、35和2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同成分有19种,分别占挥发性成分含量的65%以上,说明三种不同筋力小麦品种的胚中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部分主要成分相同,以醇类、酚类、烃类物质为主.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种类菊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鉴定出8种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共52个,发现雪菊和市售菊花中挥发性成分较复杂,雪菊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以萜烯类、醛酮类、醇类化合物为主,市售菊花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以萜烯类、芳烃衍生物为主.雪菊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较市售菊花种类要多,总的相对百分含量也较市售菊花要高,说明菊花品种不同,其化学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异.HS-SPME结合GC-MS方法能准确反映菊花中的挥发性组分,为雪菊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用了绥农22、徐豆14两种大豆品种作为原料,采用了两种不同加工工艺制做豆腐,并将制得的豆浆、豆腐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测定其中6种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通过内标法对各物质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中涉及到的两种制作工艺分别是填充型豆腐和压缩性豆腐,6种主要挥发性物质分别为己醛、己醇、2-戊基呋喃、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二甲基二硫醚,内标物为2-甲基-3庚酮。通过比较分析豆浆在制作成豆腐时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凝固剂制备的豆腐中6种不良风味物质的含量差异,找出不同凝固剂对豆腐风味成分含量的影响。通过本实验研究结果可知,采用不同的凝固剂和工艺制得的豆浆和豆腐中上述6种物质的含量和总的含量均呈现显著性差异。使用不同凝固剂制备的豆腐6种风味成分物质中,己醛和己醇是含量较多;不同制备工艺对豆腐的风味成份含量差异性显著,填充型豆腐制备的豆腐风味含量高于压缩型豆腐;豆腐中的6种主要风味成分低于豆浆中的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子鼻和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仪(GC×GC-TOFMS)对铜仁珍珠花生生品、烤箱烘烤和微波烘烤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较好地区分生品和不同方式烘烤的样品,主成分分析显示各组样品间差异明显,电子鼻区分度好。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在生品和烘烤花生中分别检测到20种和40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醛和吡嗪类成分是其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不同方式烘烤的花生样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具有一定差异,烘烤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时会影响吡嗪类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形成。电子鼻对花生生品和烘烤样品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判别与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的鉴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扣法研究11株木霉菌株挥发性物质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木霉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11株木霉共检出257种挥发性物质,均能检测到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两种化合物;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距离为19时,可将11株木霉菌株归为三大类;257种挥发性物质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包含30种挥发性物质,不同木霉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得分与拮抗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之间极显著相关,表明11株木霉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测量法(GC-Olfactometry)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I),鉴定了绿茶和饮料中的主要风味化合物,并对二者香气组成及相对含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GC-MS/GC- Olfactometry/RI法能有效地鉴别和确认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中香味化合物的类别、香味强度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绿茶和绿茶鲜汁饮料的香气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绿茶中有34种嗅感物质,其中叶醇、2-乙基己醇、苄醇、1-辛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是其主要呈香物质;绿茶鲜汁饮料含有37种嗅感物质,主要呈香物质为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Z)-2-庚烯醛、苯甲醛、苯乙酮等。  相似文献   

8.
主成分分析在甜高粱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2个甜高粱品种(系)的8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反映甜高粱性状的3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熟期因子、节数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85%以上)。通过各品种的主成分值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其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相一致。证明主成分分析在甜高粱育种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的香气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可豆香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香气差异明显。从未发酵豆和发酵豆中分别鉴定出30和6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酮类、烯烃类和醛类,发酵后可可豆香气物质增多。在105、125、145 ℃下焙烤的未发酵豆和发酵豆分别鉴定出47、59、84和71、68、83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醛类、烯烃和吡嗪类,低温焙烤和高温焙烤的可可豆香气差异明显;酮类集中于未发酵低温焙烤区,酸类、酯类和醇类偏向于发酵低温焙烤区,呋喃类和吡嗪类等杂环类化合物指向高温焙烤区。这些香气成分的差异,形成不同处理可可豆之间的风味差异,可可豆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可可豆不同处理潜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新疆小麦面粉挥发性成分组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测定12个小麦品种的挥发性物质构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分析新疆不同小麦品种面粉中的关键香气成分构成差异。结果表明,12个小麦面粉样品中共鉴定出143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烷烃类50种,烯烃类8种,醛类13种,醇类28种,酮类16种,酯类7种,酸类4种,苯类9种,其他化合物8种。ROAV分析发现不同小麦品种面粉主要挥发性物质有12种:己醛、壬醛、反-2-辛烯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1-辛烯-3-醇、2-正戊基呋喃、正己醇、1-壬醇、6-甲基-5-庚烯-2-酮、3-辛烯-2-酮、γ-壬内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春小麦、冬小麦分别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1.
以紫娘喜和无核荔枝花药为外植体,采用L16(44)正交表,探讨不同生长调节剂及组合对荔枝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质量的影响,以期建立紫娘喜和无核荔枝花药愈伤组织诱导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以MS+0.4 g/L水解乳蛋白(LH)+30 g/L蔗糖+7 g/L琼脂为基本培养基,紫娘喜花药在添加1 mg/L KT、0.5 mg/L NAA和2mg/L2,4-D的培养基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效果较好;无核荔枝花药在添加0.5 mg/L BA、0.5 mg/L NAA、3 mg/L 2,4-D培养基上诱导胚性愈伤组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多效唑的降解动态变化,开展了多效唑在荔枝及土壤中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效唑在荔枝和土壤中的降解过程分别符合不同的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它在荔枝上得降解半衰期为5.3 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2.0 d。  相似文献   

13.
采集华南典型荔枝园酸性土壤[pH(4.2±0.2)],分别在土壤中添加石灰(1 g/kg)、白云石粉(2 g/kg)和2个用量(0.625、4 g/kg)钙镁磷肥,以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进行土壤培养和荔枝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物质改良土壤的效果及对荔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pH改良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pH,影响土壤的大、中、微量元素养分有效性和酶的活性,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改良剂种类、用量及土壤属性本身有关;施用石灰、白云石粉和高量钙镁磷肥均能显著促进荔枝生长,其中石灰和白云石粉的综合作用优于高量钙镁磷肥,但施用低量钙镁磷肥抑制荔枝生长。建议石灰和白云石粉可用作荔枝园酸性土壤pH 改良剂,可否选用钙镁磷肥及其合理用量,则需根据土壤性质而定。  相似文献   

14.
采后荔枝果皮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淮枝”荔枝果料为材料,研究了荔枝在室温下的果皮褐变及其某些生理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前期果皮褐变主要是由于果皮的迅速失水,导致果皮pH值的提高,从而引起花色素苷的褪色或变色,使得果皮迅速变褐,适当的保湿包装可延缓这一过程,人为是降低果皮的PH值可使已褐变的果皮全部或部分地恢复红色。后期褐变主要是由于酚类物质的酶促或非酶促反应形成的黑色物质的累积,人力行降低果皮的PH值不能使其恢复红色。  相似文献   

15.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的3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荔枝下番枝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源生长素IAA含量先降低,达到一个最低值,此时是荔枝体胚发生早期原胚Ⅰ阶段,随后就会逐渐上升,直到球形胚阶段时,达到一个最高值;从胚性愈伤组织到胚性愈伤组织II阶段,其内源脱落酸(ABA)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先升高,紧接着下降到一个低谷,此时是紧密结构阶段,随后在发育到球形胚阶段的过程中又逐渐升高;内源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变化趋势呈“M”形.ABA与IAA和ABA与CTK的质量比增大,将有利于荔枝体细胞球形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荔枝雌花发育期蛋白质的特异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荔枝雌花发育期蛋白质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荔枝雌花在4个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合成总体上逐渐增强,大孢子成熟期蛋白质含量最高;大部分蛋白质在发育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但少数蛋白质在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延续时间的长短等性质上存在差异,即在雌花的4个不同发育期,蛋白质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表现为蛋白质不断的合成或分解,具有发育时期的特异性;荔枝雌花发育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且受环境综合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雌花发育的调控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针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座果率低、成熟期落果裂果严重、果皮着色不均匀严重影响果实品质等现象和多种病虫害危害,果农在荔枝果实生长期频频喷药保果,这样既增加生产成本,又不符合绿色果品的要求的问题。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主的科研机构开展了荔枝果实套袋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荔枝果实套袋技术,并加以示范与应用推广。本文对目前荔枝果实套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以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荔枝果实套袋效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采用四种不同材料,于荔枝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对荔枝果实进行套袋处理。结果表明,套袋处理在改善果实外观品质、减少农药用量和降低农药残留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荔枝花芽分化分为诱导、发端和分化3个阶段。试验以早中熟品种‘妃子笑’和中熟品种‘桂味’为试材,对荔枝花芽分化不同物候阶段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指数(SPAD)、荧光参数和碳氮物质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妃子笑’的成花进程早于‘桂味’品种,但2个品种在整个花芽分化期间的相关生理指标均呈相似变化趋势,Pn和SPAD在诱导期和抽穗期水平较低,“白点”期和花蕾期有所增加,而荧光参数恰好相反;荔枝成花期间,其可溶性总糖含量在“白点”期阶段水平最低,而淀粉和总氮含量呈相反趋势,在“白点”期达到最高值。可见,不同荔枝品种的光合特性与碳氮物质变化受其花芽分化的阶段性影响更大,而“白点”期是荔枝碳氮物质变化较为关键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把采果后的9龄妃子笑和黑叶荔枝树植株,以及3龄未结果幼年妃子笑植株的根、茎、叶3个器官分成16~20个部位和组织,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和组织的生物量及P含量,并计算其P累积量,研究荔枝树体内P素在各个部位、组织中的分布及积累特点.结果表明:(1)P含量因组织和部位而异,在末级侧枝木质部、新成熟小叶中最高,在根颈、主茎木质部中较低;随着荔枝枝干和根系粗度增加,其P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2)9龄妃子笑植株的末级侧枝木质部和叶中的P含量高于3龄树相应部位的P含量;(3)9龄荔枝树体内P累积量以茎中为最多,其次为叶片,根系中的P累积量最少,其中茎中木质部P积累量远大于韧皮部;3龄妃子笑植株树体内叶和茎的P累积量差异不大;(4)9龄妃子笑植株末级侧枝(包括其叶)的P累积量占整株树P累积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