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粤东 30种凤凰单枞茶树品系叶片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30 种凤凰茶树品系为材料,对叶脉、叶缘锯齿、叶形指数、叶绿素含量、叶面积(LA)、叶干物质量 (LDM C)、比叶面积(SLA)等 7 个重要性状进行研究。 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其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以主成分分析 (PCA)对所测变量进行降维处理,并根据 30 种茶树品系叶性状在 3 个主成分轴上的具体得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显示,30种凤凰茶品系之间叶形态和功能性状有显著差异;比叶面积变异最大(变异幅为 23. 06% ),不同茶品系 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较大差异;叶绿素含量高、叶缘锯齿少的一些品系如宋种、蜜兰香、黄栀香、茉莉香、桂花香、 八仙、柚花香对资源有效利用率高;叶绿素含量少、叶缘锯齿数目多的玉兰香、杨梅叶、贡香、梅占、玉兰香、兄弟仔、 竹叶对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以两个二倍体西瓜自交系为实验材料,研究除草剂Oryzalin不同滴苗浓度(30,40,50,60mg/L)和不同处理时间(1,2,4,6d)对西瓜四倍体的诱变效果,同时进行变异植株的外部形态和气孔观察及染色体鉴定。结果表明:以50mg/L浓度,2d滴苗处理诱变效果最佳,两个材料四倍体诱变率分别达到1563%和1719%。其变异植株通过染色体计数法鉴定得出染色体数为44,确定为四倍体植株,植株表现为叶片钝圆而厚,叶色深绿,叶缘多锯齿,花瓣颜色深黄,花瓣增宽、增厚;叶片气孔密度明显减小,保卫细胞体积增大。Oryzalin对不同基因型的四倍体诱变效果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韦会平  赵牧  阎妍  李勇  韩洪波  郑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68-19769,19807
[目的]测定紫茎泽兰不同生长部位中抗肿瘤活性成分β-榄香烯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对攀西地区产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不同生长部位中β-榄香烯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色谱柱为Eclipse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醇-乙腈-水(70∶10∶20,V/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为20μl,柱温为30℃。[结果]紫茎泽兰植株各部位均含有活性成分β-榄香烯,且叶片中的含量最高。自然晒干叶中β-榄香烯含量为0.083%,比中药温莪术中的含量高3倍以上。[结论]从紫茎泽兰中提取β-榄香烯,不仅可大幅度降低β-榄香烯的原料成本,还可为我国恶性杂草植物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对3个番茄品种植株叶片的形态特征及干物质含量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番茄不同节位叶片之间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干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之间叶长差异不显著;月光、樱桃番茄SLA、LDMC平均值差异不显著,佳丽与月光、樱桃番茄之间比叶面积(SLA)、叶干物质含量(LDMC)平均值差异显著。各品种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SLA与LDMC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掌握唐古特白刺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白刺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为探讨白刺叶片形态与营养物质含量在地域、采样点间的差异,选择荒漠化草原(乌拉特中旗)、草原化荒漠(磴口)、典型荒漠(民勤)不同采样点分布的唐古特白刺为对象,测定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厚度,以及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粗灰分、粗纤维6种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白刺叶片形态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地域、生境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相同生境的白刺叶片中粗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干旱指数低的区域,白刺长势良好,叶片增长、增厚,营养物质含量高;生长地土壤具明显盐渍化现象时,叶面积减小、长度缩短、厚度增加,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灰分和粗纤维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植株。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结合秋水仙素诱导滇杨产生多倍体的较优组合为秋水仙素浓度为80mg/L下处理30d或在90mg/L下处理20~30d,此时,多倍化诱导率最高可达186%。对滇杨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植株进行外部形态、染色体数目及单位叶面积内气孔数目的观察,发现多倍体植株与正常株形态差异明显,染色体数目增加为76条,叶表皮气孔变大,同时,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约为二倍体的1.5倍。  相似文献   

7.
通过显微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观察,对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雌雄植株叶片的形态学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中华猕猴桃不同品种之间在叶片形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可作为品种区分的依据;同一品种不同性别植株叶片在叶形和叶柄直径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但没有发现性别相关的特征性参数;气孔器分布在下表皮,气孔形态相似,但保卫细胞长宽比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明显;雄株叶片保卫细胞长宽比大于3,雌株长宽比小于3,此标记在不同品种的雌、雄植株中表现稳定.根据猕猴桃气孔器保卫细胞长宽比值,可以有效区分猕猴桃雌雄性别,是一种良好的性别鉴定遗传标记,能够应用于猕猴桃实生苗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从中缅边境侵入中国后,在西南地区大规模侵入农田、森林、草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难。论文旨在了解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评价其腐熟肥效,为有效防除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ta)和热解纤维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制备混合菌剂,野外就地腐熟紫茎泽兰生产有机肥,通过培养试验、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新鲜和腐熟紫茎泽兰浸提液以及腐熟有机肥对小麦种子发芽特性,植物生长,氮、磷、钾养分吸收,土壤微生物和籽粒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在培养试验中,较高浓度的新鲜紫茎泽兰浸提液显著抑制小麦种子发芽率,降低幼苗生长速率;而相同浓度的腐熟紫茎泽兰浸提液则相反,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苗高分别增加4.73%、13.06%、6.58%和29.87%,并使叶绿素含量、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根系活力显著提高,有益于光合作用,氮素同化和养分吸收。在种子发芽过程中,新鲜紫茎泽兰浸提液抑制种子胚乳中的蛋白质、淀粉和六磷酸肌醇等大分子物质水解;腐熟紫茎泽兰浸提液则促进它们分别水解为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无机磷,对构建新植物体,供给植物营养,促进幼苗生长有重要作用。在盆栽试验中,用新鲜紫茎泽兰浸提液灌根,小麦植株氮、磷、钾吸收量比对照显著降低,氮、磷、钾吸收量比对照分别降低74.78%、58.55%和70.77%,生物量减少47.77%-58.70%;用较高浓度的腐熟紫茎泽兰浸提液灌根则促进吸收养分,植株生物量提高27.53%。在田间试验中,与对照(不施肥)相比,施用化肥对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量、脱氢酶活性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与施用等养分量的化肥相比,化肥配施紫茎泽兰有机肥则显著提高了小麦根际微生物碳氮量、脱氢酶活性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籽粒增产8.87%,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结论】紫茎泽兰内含对小麦有毒的化感物质,抑制种子胚乳大分子内含物水解,降低种子发芽率,妨碍植物生长,减少氮、磷、钾等养分吸收;微生物腐熟能消除紫茎泽兰的化感毒性,刺激种子发芽,促进养分吸收,加速生长,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种群多样性,增加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在紫茎泽兰人工防除过程中,利用微生物菌剂野外就地腐熟紫茎泽兰生产有机肥兼具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一、合理选择品种 荠菜品种分板叶荠菜和散叶荠菜2种。 1.板叶荠菜 上海地方品种,植株匍地生长,展开度18厘米左右,叶宽2-2.5厘米,叶长10厘米左右,生长叶10片上下。叶浅绿色,叶缘缺刻浅,抗寒力和耐热力均强,适宜秋冬季栽培,产量较高。 2.散叶芥菜 植株匍地生长,展开度16-18厘米。叶较窄小而薄,叶片20片左右,深绿色,羽状全裂,叶缘缺刻深,叶面有绒毛,抗寒力中等,耐热耐旱。抽(?)较迟,播后40天收获。品质好,香气浓,冬性强,产量略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造成新疆塔城小麦主产区小麦叶枯、斑点现象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从塔城地区额敏县多地随机采集干枯叶片或带有不规则病斑的感病植株,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多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得到76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76个菌株分别属于交链链格孢(A. alternata)、玫瑰链格孢(A. rosae)和侵染链格孢(A. infectoria),其中,交链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为50%。基于EF-1和Alt基因及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选取的代表菌株YC3、LK19和LK3分别与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9%,多基因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由此表明,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田间出现的小麦叶枯现象为链格孢侵染发生,其病原菌为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以交链链格孢为主。  相似文献   

12.
蔡沙  岳永寰  靳瑰丽 《新疆农业科学》2022,59(11):2714-2723
【目的】研究并测定水分胁迫下醉马草生长特性指标,分析其抗旱机制。【方法】以醉马草幼苗为材料,在温室条件下采用模拟自然干旱法,测定醉马草有效叶片性状表型(株高、叶面积、各器官生物量鲜干重、根冠比)在正常浇水和持续水分胁迫条件下变化规律。【结果】随着持续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醉马草叶片数、有效叶片数减少,枯叶数增加(P<0.05)。早期水分胁迫增加了醉马草叶长、叶宽、叶面积,而水分胁迫 21 d后显著降低(P<0.05)。水分胁迫促进了醉马草株高增长以及地上、地下、植株生物量,但随着水分胁迫延长至21 d又显著降低,而地下生物量分配增加(P<0.05)。复水7 d后,各项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醉马草生长得到恢复。干旱胁迫下醉马草幼苗生长受阻,但通过减少叶面积降低了水分蒸腾面积,增加地下生物量分配来提高水分利用,并能在水分胁迫消除后迅速恢复正常生长。【结论】醉马草通过增加地下生长,降低地上水分蒸散器官生长来适应水分胁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博斯腾湖两种生境芦苇不同叶位功能叶片对穗生物量形成的影响。【方法】以我国最大的芦苇产区博斯腾湖的芦苇种群为对象,采用野外典型植株取样方法,测定湿地和旱地两种生境下芦苇顶部三片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生物量和穗生物量等5个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湿地生境芦苇穂重显著大于旱地(P<0.05),是后者的2.1倍。穗生物量与4个叶片性状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5),并且相关程度随叶位不同而不同,湿地芦苇穗生物量与顶叶面积相关系数(0.920 5)最大,顶叶生物量相关系数(0.723 7)次之;旱地芦苇穗生物量与倒三叶面积相关系数(0.826 7)最大,倒二叶面积相关系数(0.801 4)次之。【结论】不同叶位的叶片与穗生物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叶面积和叶生物量是影响穗生物量的关键因素。湿地均以顶叶与穗生物量的相关性最高,旱地均以倒三叶与穗生物量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谷子是C4模式植物,其叶色突变体是研究C4光合途径的良好材料。通过研究谷子条纹叶突变体A36-S的细胞学特性并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为克隆突变基因、解析谷子叶绿体合成及发育机理、进一步理解C4光合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谷子条纹叶突变体A36-S是由育种创制的中间材料A36自然变异而来。对比A36-S及其正常表型等基因系A36-N的表型特征,调查二者的株高、叶宽、叶长、穗重、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指标;测定A36-SA36-N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分析A36-S的光合特性;观察A36-S和对照品种豫谷1号的叶片半薄横截切片和超薄切片,分析A36-S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分别统计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和面积,从而分析叶绿体合成及发育情况;构建A36-S×SSR41的F2分离群体,统计群体中正常表型单株与条纹叶单株的数量,进行遗传分析;分别构建F2分离群体正常单株与条纹叶单株的DNA混池,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法)进行突变基因的定位;筛选、开发多个SSR标记及In-Del标记,扫描F2群体中条纹叶单株,进行进一步基因定位。【结果】谷子条纹叶突变体A36-S在全生育期表现出叶片不规则白色条纹的表型。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相比其近等基因系A36-N,A36-S在株高、叶宽、穗重、千粒重、结实率等表型上均显著下降。光合指标测定表明A36-S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叶绿素b含量下降更为严重,同时净光合速率也明显下降。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发现,与对照豫谷1号相比,A36-S的Kranz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但叶绿体数量和大小都显著低于对照。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发现A36-S的不同细胞间叶绿体发育状况差异较大,依据叶绿体发育情况可将叶片细胞可分为3类:Ⅰ类细胞具有正常发育的叶绿体;Ⅱ类细胞叶绿体基粒及片层结构减少;Ⅲ类细胞则叶绿体结构严重异常甚至不含有叶绿体。遗传分析表明A36-S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F2分离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4染色体7.66—27.90 Mb区间内。【结论】谷子A36-S条纹叶突变体表现为农艺性状及光合能力下降,叶片细胞叶绿体的数量、大小及结构均表现出显著异常。条纹叶性状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候选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7.66—27.90 Mb区间内。  相似文献   

15.
以吉祥草作参照,对条穗薹草、仲氏薹草、栗褐薹草和三穗薹草进行遮光梯度为0、50%、75%、90%的遮光处理后,测定5种植物的叶宽、叶长、叶绿素a+b、叶绿素a/b、光-光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特性值。结果表明:随遮光度增加,5种植物的叶宽无显著变化,叶长、叶绿素a+b含量、Fv/Fm、Fv/F0和Fv′/Fm′增加,叶绿素a/b、光补偿点和qN降低;仲氏薹草和三穗薹草的叶绿素a+b含量在遮光75%下达到最高,叶绿素a/b分别在遮光75%、50%下达到最低;栗褐薹草、仲氏薹草和三穗薹草的光饱和点在遮光50%下最大,条穗薹草和吉祥草分别在遮光0和75%下最大。综合分析表明:5种植物的耐阴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栗褐薹草、吉祥草、条穗薹草、三穗薹草、仲氏薹草;条穗薹草和栗褐薹草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吉祥草、仲氏薹草和三穗薹草较窄。结合野外生境调查结果表明:条穗薹草适宜在水库边、河道旁的死水区和水位变化区等生态环境下栽种;栗褐薹草可用于林下、建筑北侧、桥梁下空地等荫蔽性较强处栽种;三穗薹草和仲氏薹草则因耐阴性弱,适宜于在常绿阔叶林林缘、路边坑边草丛中、山坡灌丛等环境下栽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准确、无损的适宜于苹果不同品种和枝梢类型的叶面积估算模型。【方法】以富士及嘎啦不同长度的营养枝梢和果台枝梢叶片为试材,采用数字扫描仪获取叶片长度(LL)、宽度(LW)和叶面积(LA)等叶片形态参数,并采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赤池信息准则(AIC)对建立的17个有常数项和无常数项叶面积模型精度进行筛选和适宜性评价。【结果】共获得5 207枚叶片形态参数,其中叶面积变异系数最大,达51.59%。叶片形态受品种及枝梢类型的显著影响,其中长枝梢叶片长、宽和叶面积显著大于同类型短枝梢叶片,而营养枝梢叶片长、宽和叶面积显著大于同长度果台枝梢,嘎啦叶片相比富士更为细长。以LL和LW复合变量为自变量的模型5:LA=a(LL×LW)、模型6:LA=a(LL+LW)2、模型9:LA=aLL2+bLW2、模型16:LA=a(LL×LW)b、模型17:LA=(LL×LW)b的精度可满足富士和嘎啦各类枝梢叶面积的估算,但需针对各品种和枝梢类型单独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厚朴凋落叶分解的化感效应,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添加凋落叶为对照组(CK),设置4个凋落叶添加水平,研究厚朴凋落叶在土壤中分解对湖北贝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苗期,湖北贝母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鳞茎长、鳞茎宽、鳞茎鲜重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低剂量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处理显著抑制(P<0.05);花期和始枯期,湖北贝母的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则呈明显的“低促高抑”规律。而湖北贝母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厚朴凋落叶剂量的增加,综合效应值先增大后减小,具体排序为:T2(10.50 g·kg-1) (1.16)>T1 (5.25 g·kg-1) (0.44)>T3 (15.75 g·kg-1) (0.02)>T4(21.00 g·kg-1) (-0.99)。主成分分析表明,苗期,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是影响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花期,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株高等地上性状可作为表征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而始枯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成为影响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指标,鳞茎长、鳞茎宽、鳞茎鲜重等地下性状可作为湖北贝母生长的主要研究指标。综上所述,低剂量厚朴凋落叶处理显著促进湖北贝母的生长,而高剂量的厚朴凋落叶则显著抑制湖北贝母的生长,且当厚朴凋落叶剂量为10.50 g·kg-1时,湖北贝母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草甸草原优势种羊草群落重要值(IV)和其功能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规律,观察羊草是否通过调整自身各功能性状(如个体、茎、叶等)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以便为草原合理放牧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控制试验设置6个放牧强度,即对照(G0:0)、轻度(G0.23:0.23 cow.AU/hm2)、轻中度(G0.34:0.34 cow.AU/hm2)、中度(G0.46:0.46 cow.AU/hm2)、重度(G0.69:0.69 cow.AU/hm2)、极重度(G0.92:0.92 cow.AU/hm2),3个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每个处理中分别测定优势种羊草IV以及其植株性状(株高、茎重、叶重、茎叶比、单株重)和叶片性状(形态性状:叶面积、单片叶重、比叶面积(SLA)、叶长、叶宽;生理性状:叶片C、N含量、C/N),其中羊草IV通过随机选取试验小区内5个1 m×1 m群落样方调查得到,羊草功能性状通过随机选取每个试验小区内的羊草单株进行测定。【结果】 (1)与不放牧G0相比,羊草IV的降低幅度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依次为42.9%、66.0%、82.7%、91.8%、91.2%;(2)羊草植株性状(株高、茎重、叶重、茎叶比、单株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逐渐降低。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植株茎叶比均小于1,并且与G0相比,G0.92显著降低39.22%;叶片性状中叶面积、单片叶重、叶长、叶宽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SLA却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在G0.92时最大,为136.61 cm2·g-1,其与G0、G0.23、G0.34、G0.46、G0.69相比,增加幅度分别为23.7%、19.0%、17.8%、20.2%、13.2%;(3)羊草叶片C、N含量在极重度放牧(G0.92)下分别为44.2%、2.8%。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羊草叶片C含量整体变化相对稳定,但叶片N含量则不断增加,相比于G0,G0.69与G0.92中N含量分别增加21.8%、43.2%;(4)相关分析表明,羊草叶片SLA与N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C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叶片形态性状与生理性状存在显著相关。同时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形态性状中主要以单片叶重为主,生理性状中以C/N为主。【结论】 放牧强度改变了羊草的优势度,使羊草植株个体变小,茎叶比降低,但羊草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叶片SLA、N含量,尤其在极重度放牧条件下,SLA与N含量协同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树番茄幼苗在不同遮阴环境下叶片性状和生理响应机制,明确其幼苗光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适宜光照环境,以树番茄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正常光照(CK)、轻度遮阴(SL)、中度遮阴(SM)和重度遮阴(SH)4个处理对树番茄幼苗叶片性状、光合色素、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NSC)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脯氨酸(proline,Pro)、抗氧化酶等参数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树番茄耐阴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对耐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遮阴条件下树番茄幼苗各指标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遮阴程度的加重,树番茄幼苗的叶长、叶面积及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等指标逐渐增大,叶绿素a/b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NSC均逐渐降低,而MDA、Pro、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酶等指标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且在SM处理下最低。主成分分析表明,MDA、NSC、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叶鲜重、比叶面积、游离脯氨酸和SOD共8个指标可作为树番茄幼苗耐阴能力的鉴定指标。不同处理的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SM>S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