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合活性测定,分析了黑茶初制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及纤维素酶(CEL)、果胶酶(PEC)和蛋白酶(PR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传统渥堆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分泌了不同于鲜叶内源酶的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胞外酶,为茶叶中儿茶素的氧化,纤维素的分解,蛋白质和果胶的水解等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证明微生物酶促作用在黑茶特征性品质风味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茶加工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堡茶、普洱茶、茯砖茶等同属黑茶类,传统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发酵是形成黑茶品质特征的关键,上述过程需要微生物参与才使其具有独特品质。本文就黑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其对黑茶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微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黑茶的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冬双  龚淑英 《茶叶》2007,33(4):203-207
黑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使黑茶具有其独特的品质,本文对各种黑茶渥堆中的主要微生物的研究现状、主要微生物种类及其作用、微生物对黑茶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微生物的安全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在黑茶加工中作用广泛而突出,本文从同属黑茶的“六堡茶”生产过程中的渥堆发酵及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构成入手,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较全面地阐述了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及机理,以及微生物种群的生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梧州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点,得出梧州特有微生物的不可复制性和移植性,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吴平 《广东茶业》2007,(2):12-14
微生物在黑茶加工中作用广泛而突出,本文从同属黑茶的"六堡茶"生产过程中的渥堆发酵及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构成入手,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较全面地阐述了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及机理,以及微生物种群的生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梧州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点,得出梧州特有微生物的不可复制性和移植性,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亚麻天然水沤麻过程中的脱胶微生物数量,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的活性,以及水体的pH、还原糖、含氮量、COD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探明了亚麻天然水沤麻过程中微生物类群与数量、脱胶酶活性、水体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亚麻天然水沤麻过程中的脱胶微生物数量,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的活性,以及水体的pH、还原糖、含氮量、COD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探明了亚麻天然水沤麻过程中微生物类群与数量、脱胶酶活性、水体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姜依何  胥伟  朱旗 《茶叶科学》2018,38(3):227-236
微生物胞外酶催化动力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素,黑茶产品的后期贮存也会带来黑茶微生物体系的改变。为探讨黑茶的真菌体系对黑茶产品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检索了黑茶真菌污染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多种污染真菌毒素在黑茶样本中有可能被检出,如: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赭曲霉素(Ochratoxins)、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等。研究表明,黑茶样本的毒素暴露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黑茶多种活性成分可下调表达黄曲霉毒素的基因簇部分基因,从而抑制黄曲霉在黑茶基质样本上产毒。指出正规地生产和饮用黑茶是安全的,而定向发酵技术在黑茶加工中的应用是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黑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研究的热点内容,是黑茶特有品质形成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黑茶发酵中微生物研究现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方法的现状基础上,对黑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方法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咖啡果皮中矿质养分含量较高,可作为潜在的有机肥源用于农业生产,但果皮直接还田会抑制咖啡幼苗生长,需腐熟后还田。本研究设置咖啡果皮、咖啡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粉碎咖啡果皮、粉碎咖啡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4个堆沤处理,研究不同堆沤处理的养分含量及对咖啡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果皮的肥料化利用提供依据。室内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咖啡果皮粉碎或粉碎后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堆沤处理对果皮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果皮粉碎后添加酶的处理有机质含量与果皮直接堆沤腐熟相比下降7.90%。温室盆栽试验显示:施用不同堆沤腐熟处理后的咖啡果皮均可显著促进咖啡幼苗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氮平衡指数,但促生效果有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腐熟果皮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处理,植株生物量、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氮平衡指数分别增加了50%以上,促生效果最好。因此,建议生产上采用果皮粉碎后添加一定比例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堆沤,以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1.
黑茶是我国特有茶类,历史悠久。本文论述了黑茶制作技术理论发展的历史,从加工原理、微生物研究以及成分分析方面阐述了其发展现状,从改进工艺、革新设备、安全生产以及多样化产品开发方面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渥堆是形成黑茶特有品质的关键工序。本文分别从黑茶的渥堆与微生物的关系、渥堆与黑茶品质的关系、渥堆与黑茶成分变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并探讨了黑茶渥堆作用中存在问题和对策,展望了黑茶渥堆在茶叶加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黑茶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黑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独特的渥堆工艺形成了其陈纯的香气特征。本文详尽综述了近年来黑茶香气化学研究的进展,从黑茶香气成分的化学特性方面归纳出甲氧基苯类和烯醛类化合物是黑茶独特香型的特征成分,分析了渥堆、干燥、贮藏等主要加工工艺对黑茶香气品质的影响,讨论了微生物对黑茶香气形成的影响,并指出了原料、香气提取方式等对黑茶香气分析的影响;最终提出黑茶特征性香气成分的鉴定与表征,香气骨架分子官能团的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对香气形成的参与机制应是今后黑茶香气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黑茶是我国特有茶类,历史悠久。本文论述了黑茶制作技术理论发展的历史,从加工原理、微生物研究以及成分分析方面阐述了其发展现状,从改进工艺、革新设备、安全生产以及多样化产品开发方面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温琼英  刘素纯 《茶叶科学》1991,11(Z1):10-16
采用传统渥堆与无菌渥堆法,对黑茶初制中微生物数量及其优势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在一定温湿条件下,以茶叶为基质,进行大量繁殖,并通过其代谢活动对黑茶特征性风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作用的主要微生物有:假丝酵母菌属(Candida)中的种类,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illium)及其他少数霉菌,无芽孢短杆菌,芽孢细菌和球菌等。在渥堆过程中,叶温的升高、pH 值下降及含水量的变化,都是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的结果。茶坯含水量的高低对渥堆中微生物的  相似文献   

16.
以香蕉皮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采用双边工艺,探讨纤维素酶用量、果胶酶用量、作用温度和作用时间对乙醇生成的影响,对实验数据进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香蕉皮制备乙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5.83 FPU/g,果胶酶用量120IU/g,作用温度39.78℃,作用时间28 h。在该工艺条件下,乙醇浓度可达29.11 g/L。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共同水解与乙醇发酵同时进行制备燃料乙醇,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香草兰是兰科多年生藤本攀缘植物,经过发酵后散发出多种芳香成分成为重要的风味原料。然而,传统发酵生香时间长,香气成分转化率低。本试验考察冷冻-溶解联合不同外源酶处理对香草兰鲜豆荚主要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酶不仅可以提高香兰素的含量,还可提高其前体物质-葡糖香草醛的转化率。在此基础上,对比空白样品,所有冷冻-溶解联合外源酶处理后的香草兰中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和香兰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经过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的香兰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和香兰酸含量最高为5.660%、0.089%、0.069%和0.101%;相比于传统发酵和普通外源酶处理,所有冷冻-溶解联合外源酶处理香草兰鲜豆荚均显著增加香兰素含量(p<0.05),而纤维素酶-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果胶酶显著增加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和香兰酸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8.
茶叶微生物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茶叶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研究手段和方向的多元化,微生物在提高茶叶产量、防治茶树病虫害、进行茶叶贮藏保鲜和提高成品茶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深入研究.本文就黑茶渥堆过程中微生物种类鉴定及胞外酶特性、茶园根际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及胞外酶活性、微生物菌剂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微生物在茶叶生产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渥堆是黑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本文主要从康砖茶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酶对砖茶品质形成的作用及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黑茶的品质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多糖水解酶成品酶在红碎茶初制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不同酶液浓度、液叶比与不同 PH 条件的效应试验,找出了适宜的工艺指标。果胶酶用于红碎茶初制的适宜浓度为1%~2%,液叶比为2:10,pH 为4.0~4.4。纤维素酶用于红碎菜初制茶的适宜浓度为1%~2%,液叶比为1.5:10或2:10,pH 为5.4即酶的水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