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袁亮  汤玲  邱正高 《南方农业》2022,(3):96-98,103
为筛选鉴定重庆地区玉米穗腐病抗源,将188份玉米资源通过注射法接种拟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混合孢子,进行穗腐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从80份玉米地方品种中筛选出2份高抗穗腐病材料、6份抗穗腐病材料;从108份自交系中筛选出2份高抗穗腐病材料、46份抗穗腐病材料,鉴定出的2份高抗穗腐病自交系多优27和高W75均含有热带血缘...  相似文献   

2.
DNA-DNA 杂交结果表明,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总 DNA 中存在着与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致病因子调控基因(rpf 基因)具有同源性的 DNA 外段.应用广谱性寄主载体pLAFRI,在大肠杆菌中建立了水稻白叶枯病黄单胞菌野生型菌株 T3000的基因文库.从文库中筛选到与 rpf 基因具有同源性的克隆 pGXN3000,将重组质粒 pGXN3000通过三亲本接合转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 rpf 基因突变体,发现 pGXN3000能互补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 rpf突变体,恢复其致病性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产生及致病性.转座子 Tn5诱变,缺失分析及DNA-DNA 杂交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质粒 pGXN3000中确实含有与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编码。双组份调控系统”蛋白的 rpfC 基因功能相同的基因,此基因被定位于 pGXN3000中的3kb BamHl 片段中。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甘蓝黑腐病在各地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着十字花科蔬菜的产量和质量。鉴于甘蓝黑腐病防治困难、影响广泛,对甘蓝黑腐病的发生症状、侵染规律、生理小种的划分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植物防御酶与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筛选鉴定桉树对焦枯病(CylindrocladiumqulnqueSeptatumMorgan)抗性的生化指标,对福建省11个桉树主栽种系接种焦枯病菌前后关键防御酶系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岐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桉树健叶还是接种后的病叶,体内POD、SOD活性均表现为抗病种系>中抗种系>中感种系>感病种系,呈规律性变化;接种前后POD同工酶谱带数与桉树对焦枯病的抗性间不呈规律性变化,而SOD谱带数与抗病性成正比.从抗病育种角度出发可将接种前后桉树POD、SOD活性和接种后SOD同工酶谱带作为桉树对焦枯病抗性早期鉴定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5.
花生黑腐病抗病品种筛选及抗病相关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汇涛  张云霞  向梅梅  罗梅  董章勇 《核农学报》2021,35(10):2258-2266
花生黑腐病是由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引起的花生毁灭性病害。为研究花生品种对该病害的抗性情况和抗性机制,采用幼芽水培接种的方法对128个花生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发现高抗、中抗、中感、高感的花生品种数分别为1、13、42和72个。高抗品种T09的病情指数仅为8.0,发病率为36.7%;高感品种P562的病情指数高达46.0,发病率为100%。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方法对P562、桂花35、云花生、AS09和T09进行抗病性检验,结果与幼芽水培接种鉴定的结果一致。通过测定T09和P562接种花生黑腐病菌后防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T09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分别在接种后0.5和5 d出现2次高峰(最大峰值为451.09 U·g-1·h-1FW),其峰值出现时间较高感品种P562早;T09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接种后0.5 d出现峰值(271.67 U·g-1·min-1FW),P562的PPO活性在接种后1 d出现峰值(160.02 U·g-1·min-1FW);两个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升高,T09在接种后0.5 d出现高峰(239.23 U·g-1·min-1FW),P562在接种后0.25 d出现高峰(135.75 U·g-1·min-1FW);两个品种接种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升高,T09在接种后的第5天出现高峰(28.08 U·g-1·h-1FW),P562在接种后第3天出现高峰(16.79 U·g-1·h-1FW)。酶活性结果表明,PAL、PPO、POD和SOD在花生抗病性中可能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后续花生高抗品种的选育及花生黑腐病的抗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rpfC是甘蓝黑腐病菌中全局性调控胞外酶和胞外多糖合成以及致病性的一个基因簇中的一个基因。已从水稻白叶枯病菌中鉴定和克隆到一个在功能上能互补甘蓝黑腐病菌的rpfC突变体的基因,并通过构建突变体证实了这一基因在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性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这一基因的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它与甘蓝黑腐病菌的rpfC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因此,将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这一基因也称为rpfC基因  相似文献   

7.
桉树的次生代谢及其对焦枯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筛选桉树抗病性早期鉴定生化指标,了解桉树抗焦枯病(Clindrocladium quinqueseptatum Moran)的次生代谢特征,对福建省11个桉树主栽种系对焦枯病的抗性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桉树不同种系自然条件下的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将11个种系分为抗病种系、中抗种系、中感种系和感病种系。对接种焦枯病菌后桉树不同种系次生代谢的研究表明,无论健叶还是接种后的病叶,多酚类物质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均表现为抗病种系〉中抗种系〉中感种系〉感病种系,呈规律性变化。接种前抗病种系、中抗种系同工酶谱带活性明显强于中感种系和感病种系;接种后,除感病种系外,其余种系均新增1~2条同工酶谱带。因此,多酚类物质含量、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水平及同工酶谱均可作为衡量桉树对焦枯病抗性的重要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构建携带报告基因的转座子Tn5gusA5于广谱性cos质粒pLAFR1上,利用Tn5gusA5诱变野生型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筛选与致病性有关的因子(胞外多糖,胞外酶)突变体,通过Southern杂交和报告基因gus表达验证,突变体是由转座子诱变所致。  相似文献   

9.
郭和蓉  张腾  袁红丽  曾瑞珍  张志胜  谢利 《核农学报》2021,35(12):2688-2695
为创建抗茎腐病杂交兰资源,本研究以玉女兰类原球茎为材料,采用12C6+重离子辐射技术结合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粗毒素筛选抗茎腐病突变体。结果表明,经不同剂量12C6+重离子辐射后,玉女兰类原球茎的死亡率差异显著,辐射剂量为50 Gy时,死亡率为54.66%;尖孢镰刀菌粗毒素对玉女兰类原球茎存活率影响显著,当粗毒素滤液浓度为80%时,玉女兰类原球茎存活率为41.98%。采用逐步筛选法对经50 Gy12C6+辐射后的玉女兰类原球茎进行抗茎腐病筛选,获得14个抗性系类原球茎,筛选率为4.67%;对抗性系类原球茎进行分化、生根壮苗和移栽,获得3个抗性系Z50Gt1、Z50Gt2和Z50Gt3。在含80%粗毒素滤液的培养基上抗性系类原球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高于对照,POD活性峰值比对照提高了867.67 U·g-1·h-1;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高于对照,随着毒素胁迫时间的延长,转变为低于对照的趋势。对3个抗性系试管苗和小苗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性系Z50Gt2和Z50Gt3的再生植株具有稳定的茎腐病抗性,2个抗病株系7个月大的盆栽植株病情指数分别为20.00%和19.33%,均为抗性级别。本研究结果为采用重离子辐射技术选育抗茎腐病杂交兰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茶用菊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方法,了解茶用菊种质资源对枯萎病抗性的差异,筛选抗性种质用于抗病育种,本研究以茶用菊为试验材料,通过枯萎病病原菌分离、形态学和真菌18S rDNA/ITS鉴定和致病力研究,开展茶用菊资源苗期枯萎病人工接种鉴定,并筛选优异抗病种质。结果表明,从发病的福白菊植株上分离到M15和M16 2株枯萎病病原菌菌株,经鉴定,这2株菌株均属于尖孢镰刀菌,致病力检测发现M15为强致病力菌株。通过枯萎病抗性鉴定,筛选到七月白1份高抗品种,杭白菊、苏菊7号等9份抗病品种,滁菊、亳菊等17份中抗品种,福白菊、苏菊6号等3份感病品种以及皇菊1份高感品种。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茶用菊品种抗枯萎病的鉴定方法,为茶用菊抗枯萎病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葡萄属植物抗黑痘病基因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中国野生葡萄部分种和株系、欧洲葡萄及其杂种、葡萄种间杂交组合毛葡萄商-24?欧洲葡萄龙眼的F1群体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中国野生葡萄的部分种和株系对黑痘病表现了高度的抗性.种间杂交后代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欧亚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欧美杂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只存在抗病程度的差异.运用RAPD技术,采用集群分离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的方法进行葡萄抗黑痘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获得了与抗病基因相连锁的RAPD标记:OPV02-600和OPJ13-300,并在杂种后代、葡萄野生种、河岸葡萄和欧洲葡萄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2.
甘蓝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atris pv.campestris)主要以十字花科植物为寄主.引起黑腐病的病原菌,是在世界范围对农业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原菌之一.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是十字花科植物,做为经典遗传学实验材料已有40多年历史.它具有较少染色体组和重复 DNA 序列,易诱变、易种植、个体小、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优良的雪茄烟种质供国内雪茄烟育种和生产利用,有必要对引进雪茄烟种质资源的相关目标性状进行鉴定.对14份雪茄烟种质的植物学性状、生育期、抗病性、株型性状、叶片性状及病害发生情况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4份雪茄烟种质的生育期适中,植物学性状、抗病性、株型性状和叶片性状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抗黑胫病的种质有3份...  相似文献   

14.
粳稻云引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其定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摘要:用8个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系对稻瘟病抗性材料云引进行田间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引对接种的8个菌系均表现为抗病反应。用抗病材料云引和感病材料丽江新团黑谷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群体,用上述8个菌系分别对亲本、F1和F2群体进行田间注射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云引对所有8个菌系的抗性均表现为单基因控制的分离特性(抗感分离比为3∶1)。利用微卫星标记将云引对四川-43菌系的抗性基因初步定位于水稻的第11号染色体上,与标记RM202的遗传距离为3.8 cM。  相似文献   

15.
以红花大金元烤烟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接种法研究了供氮水平(分别为N 71、142、213和284 mg /kg)对烟株感染黑胫病前、后体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酚、类黄酮、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氮等生理物质含量及黑胫病发病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1)烟株接种后5和15d时体内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总氮等生理物质含量均有高于同期未接种烟株的趋势,且不同供氮水平下趋势一致。2)接种当天及接种后5、15d,接种和未接种烟株体内总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均以高氮处理大于低氮处理,而CAT活性和总酚、类黄酮、可溶性糖含量则相反;高氮和低氮处理间差异显著;而PPO活性则以施N 142和213 mg/kg 处理显著高于施N 71和284 mg/kg处理。3)高施氮量下,烟株接种黑胫病后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出较高的现象。上述表明,氮营养不仅影响着烟株初期(即接种病原前)的抗性,而且影响着诱发抗性(即接种病原后诱发的抗性)的强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施氮量烟株黑胫病病害发生的差异。说明调控施氮量可以有助于增强烟株抗性,减少黑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水稻白叶枯病敏感型突变体材料,并确定其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早期活性氧代谢规律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用11个白叶枯病菌小种于分蘖期对野生型9311及其10个辐射突变体进行抗性评价,以接种后的病斑长度为依据,聚类分析发现突变体189抗病性与野生型差异最大,进而以突变体189为材料,比较研究接种P6小种后的活性氧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24 h,9311的O2·-和H2O2释放量达峰值,分别为突变体的120%和13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6菌在189和9311叶中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推测9311可能是因高积累的活性氧分子抑制了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扩展,从而限制了病斑长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宽皮柑橘‘W默科特’黑腐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发现该真菌属于柑橘链格孢(Alternaria citri Ellis et. Pierce),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引起柑橘黑腐病。  相似文献   

18.
十字花科黑腐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athovar carnpestris,Xcc)是引起十字花科植物黑腐病的病原菌,也是研究寄主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分子机理的模式菌之一。Xcc可以感染白菜、萝卜和甘蓝等十字花科农作物,也可以感染重要的模式植物拟南芥(AroJoidopsisthaliana)。由于拟南芥的全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因此,拟南芥是研究寄主植物对Xcc浸染的防卫反应的分子机理的最理想的寄主材料。但是,到现在为止,一套完善的在拟南芥上进行xcc致病检测的实验系统还没有建立。为此,本研究比较了“叶片压渗法”、“剪叶法”和“叶片中脉穿刺法”这3种常用的病原细菌接种方法对Xcc的实验室菌株8004f以下简称Xcc8004)在哥伦比亚生态型拟南芥似.thanlianaecoype Colombia0,Col-0)上的致病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拟南芥Col-0叶片上用“叶片压渗法”接种Xcc8004可以引起明显致病症状,而用“剪叶法”和“叶片中脉穿刺法”接种均不能引起病症。这一结果说明,不同的接种方法的对Xcc在拟南芥上的致病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在拟南芥Col-0上进行Xcc8004的致病力检测,本研究建议采用“叶片压渗法”而不用“剪叶法’和“叶片中脉穿刺法”。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一套简易的拟南芥试验用苗的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19.
冬瓜、节瓜枯萎病菌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冬瓜枯萎病菌与节瓜枯萎病菌在接种浓度、接种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萎病病菌、FOC(theculturefiltratesofFusariumoxysporum)、FA(Fusaricacid)、标准镰刀菌酸均可用于鉴定抗性;病菌适宜的接种浓度为5×106个孢子/mL;FOC接种浓度以原液的2~4倍稀释液为宜,接种时间为播种后15~20d,即1~2片真叶时期,FA的鉴定浓度以150mg/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经鉴定和调查, 从25个玉米品种中选择抗病性较稳定的14个品种为材料, 其中6个品种包括病、健株, 共20个样品, 进行抗病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的抗性遗传背景丰富, 20个样品经PCR扩增聚类后, 以遗传距离15划分, 可分为7个类群, 同一类群内的品种在抗病性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同一品种的健株与病株间能产生特异性条带, 且存在一定的遗传距离, 说明植株感病后, 其遗传特性会发生改变。田间试验表明, 遗传特性差异大的感病品种与抗病品种轮作对顶腐病有较高的防效, 可一定程度缓解生产中倒茬难而造成病害流行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