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采用模糊聚类方法,选取16个性状作为刻划指标,对25个常用高粱恢复系、保持系材料进行聚类。结果表明,由于品种间的相互杂交和复式杂交,大部分恢复系材料间的贴近度已很大,遗传分歧性变小,聚为一类。多数保持系材料间的贴近度很小,它们多为外引材料及多个材料的杂交后代,遗传异质性较大,独立成类。选育杂交种时,在类间选配亲本易获得强优杂交组合。对一些差异不太大的性状的改良,宜在类内选择亲本,以便于后代的迅速稳定;而对一些差异大的性状的改良,则宜在类问选配亲本,这样后代类型丰富,易于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3个春小麦杂交组合的亲本及4个世代(F1、F2、F3、F4)为试验材料,对亲本、F1代及各分离世代个体的10个农艺性状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1在多数性状上其均值介于高亲值与低亲值之间.组合P1×P2中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的性状较多,其超亲优势较大,而株高又表现出负向的中亲优势;组合P3×P4中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的性状最多;组合P2×P5的优势较弱.不同组合间后代性状改进幅度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各性状在后代的变异大小及改进幅度大小与亲本表现及双亲差异的大小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变异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表现规律,为综合亚种优点充分利用亚种间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典型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变异及其相互关系,并依穗型指数分类比较穗部性状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穗部性状在F1代多表现超亲优势,F6代呈现连续变异,出现很多超亲值和中间性状。穗粒重由3个主成分决定,粒数因子、穗型因子和粒重因子分别贡献了45.49%,17.6%和12.22%,穗长有使粒数增多、粒重增加的趋势。RIL群体内绝大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中、下部优势型,结实率等穗部性状在不同穗型的分布既有交叉又有重合。因此籼粳稻杂交可以创造大量变异,其后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以实现穗部性状的重新组合,群体内多数株系穗型属于下部优势型,依据穗型很难判别穗部性状的优劣。  相似文献   

4.
以唐四平头系统、Lancaster系统、Reid系统和旅大红骨系统的代表性自交系为材料,完全双列杂交,分析各杂交模式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系统间杂交后代的产量等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普遍高于系统内杂交后代;不同杂交模式的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均因性状不同而有所差异,单株粒重的超亲优势以L×R、唐×L、唐×R较高,单株粒重特殊配合力以L×R、唐×R、唐×旅较高.  相似文献   

5.
大豆自然异交率非常低,对晋大62×诱处4号杂交亲本及后代的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目的是对突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后代群体进行分析,并确定其中的高产品系。利用Excel、SPSS软件对后代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产量因子的主成分分析,从而概括出与单株产量显著相关的一些性状。结果表明:利用诱变材料做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其后代群体变异类型丰富,遗传基础广,基因重组类型多,在72个分析群体(包括2个亲本)中有7个品系是高产品系,50个中产品系,15个低产品系。杂交后代的高产品种的选育应选择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数、主茎粗、单株粒数、百粒重、主茎荚数等均具有明显优势的后代材料,以提高大豆育种工作的效率,尽早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获得抗病力强、肉质好、生长速度快的贵妃鸡.[方法]以隐性白羽鸡为母本、贵妃鸡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杂交后代后再以回交方法固定目标性状的方法培育至杂交F3代,并比较杂交F3代与贵妃鸡的生长性状(体重、屠宰性状)和肉质品质指标,探讨杂交F3代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贵妃鸡与隐性白羽鸡的杂交后代在生长速度上有明显优于贵妃鸡的特点,同时保持着贵妃鸡肉质优的特点.[结论]该研究对广东省肉鸡品种结构和生产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越橘正反交后代部分性状的遗传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越橘品种"蓝丰""都克"及其正反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对叶片和果实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越橘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杂交后代叶形指数和叶面积呈变小的趋势,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92%和13.86%,平均遗传传递力分别为92.57%和61.15%;叶面积正交偏大遗传,遗传传递力为103.41%,超高亲率为30.77%;反交未出现超高亲植株。杂交后代果形指数有变大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3.68%,平均超高亲率为27.65%;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正反交遗传倾向不同,正交偏大遗传,反交偏小遗传。杂交后代叶片和果实性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苦荞的有效杂交方法及苦荞性状表达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为苦荞的杂交育种提供良好的方法.试验以栽培苦荞与野生苦荞为杂交亲本,利用人工常规去雄和人工常规辅助授粉、温汤去雄和利用放大镜人工辅助授粉、解剖镜下人工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3种杂交方法开展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人工常规去雄和人工常规辅助授粉,杂交结实率为45%,但后代无分离现象;温汤去雄和利用放大镜人工辅助授粉,结实率为35.3%,后代具有分离现象;解剖镜下人工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杂交结实率为41.8%,后代具有分离现象.具分离现象的F1代植株生长势强,茎、叶、花、果、分枝和落粒性等性状表型与父本及母本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杂交是真杂交.  相似文献   

9.
为充分利用山东本地大葱种质资源和国外引进资源,对章丘葱和日本葱进行杂交育种,本研究以章丘葱、日本葱及其杂交后代共计71份大葱资源为供试材料,对植株整体形态、产量相关性状等17个性状指标进行初步比较。结果表明,章丘葱和日本葱杂交后代的综合表型性状较好,在假茎的松紧度和辛辣味方面综合了两亲本的优点,在单株叶数、假茎粗、单株质量、叶重等性状上比亲本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0.
许蕊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8):47-51
[目的]培育出矮生、花色艳丽的紫薇品种。[方法]通过矮生性状优良、引种美国的矮首领系列(Lagerstroemia indica‘Little chief’)中的2个品种"矮生粉""矮生堇"与灌木紫薇品种"粉娇容""红火球""繁花似锦"进行杂交,并对杂交F_1果实形状、坐果率、结实率、发芽率、成苗率、花色、苗高、地径、分枝数、枝条长度等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杂交后代蒴果全部呈椭圆形,果实颜色均为黑褐色,不同杂交组合果实大小不同;不同的杂交组合其坐果率、结实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2号杂交组合的坐果率最高,坐果率为73.3%;1号、5号、8号、9号结实率达到了100%,7号杂交组合的结实率最低;杂交苗发芽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矮生亲本为母本的杂交组合出苗时间较早;以矮生亲本为父本的杂交组合成苗率高于以矮生亲本为母本的杂交组合;F_1代的花色变异较广泛,但大部分在父母本花色变异之间,亲本间花色相差较远的杂交组合,后代花色变异较大,有红火球作亲本的后代,不论作母本或是父本,都出现了复色花;不同杂交组合的F_1代在苗高、地径、分枝数、枝条长度上的变异不同,其中2号和5号杂交组合的矮化性状较好。[结论]分别从2号和5号杂交组合中选出了3个优良单株,为紫薇的新品种选育提供了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棕色棉与长绒陆地棉杂交后代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棕色棉H39和长绒陆地棉陆长3号杂交后代的5个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衣分的变异度较大,为加性-显性遗传;单株铃数和衣分的遗传率和遗传变异系数都较大,可以在早代进行选择;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籽指和纤维长度的最少基因对数都较少,有利于从后代中选出具有目标性状的植株;相对优势率表明,这5个性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野牡丹科植物种间杂交及子代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野牡丹科植物种间杂交育种试验和子代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野牡丹属种间杂交较为容易,最高结实率可达71.4%;杂交后代与亲本的主要性状分离严重,其中4个杂交组合的花径、株高出现不同程度的超亲遗传,细叶野牡丹和毛稔杂交后代出现花瓣瓣化现象;4个杂交组合的所有性状均具高的遗传力,表明其性状受较强的遗传基因控制,可在子代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13.
大豆自然异交率非常低,对晋大62×诱处4号杂交亲本及后代的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目的是对突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后代群体进行分析,并确定其中的高产品系。利用Excel、SPSS软件对后代的21个农艺性状进行了产量因子的主成分分析,从而概括出与单株产量显著相关的一些性状。结果表明:利用诱变材料做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其后代群体变异类型丰富,遗传基础广,基因重组类型多,在72个分析群体(包括2个亲本)中有7个品系是高产品系,50个中产品系,15个低产品系。杂交后代的高产品种的选育应选择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数、主茎粗、单株粒数、百粒重、主茎荚数等均具有明显优势的后代材料,以提高大豆育种工作的效率,尽早选育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百合观赏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规律,以亚洲百合品种Easy Dance与Pearl Carolina杂交获得的161株杂交后代为研究对象,对株高、花色、斑点、花冠直径、内轮外花被长和宽、外轮花被片长和宽、花丝长、子房长、花柱长等11个主要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花色多呈不同深浅的橙色,只有少量的黄色个体,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斑点在后代中分离出的4种类型为两种斑点、只有刷状斑点、只有突起型斑点和无斑点,其分离比为10∶3∶2∶1。9个数量性状间的变异系数为10.64%~26.20%,其中内轮花被片长变异系数最小,花丝长变异系数最大。株高、花冠直径、内轮花被片长、内轮花被片宽、外轮花被片长、子房长、花柱长分别占中亲值的148.09%、121.97%、114.12%、127.59%、119.59%、124.99%和122.09%,表现出了一定的杂交优势,外轮花被片宽和花丝长表现出减小的趋势。9个数量性状在后代中的中亲优势率为-2.38%~48.09%,除了外轮花被片宽和花丝长外,其他7个性状均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9个数量性状组成的36对相对性关系中,有20对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和3对达到了显著相关(p0.05),各性状间相关性紧密。杂交后代性状分离广泛,出现了大量的超亲个体,有利于选择性状优良的单株。  相似文献   

15.
 自1986至1990年对云南西南175、滇榆1号及滇型杂交粳稻恢复系之一的南25三个丰产而抗瘟性差的品种,用能抗云南优势小种和潜在危险性小种的16个抗病品种作抗源,与它们杂交,共配制19个杂交组合,进行生产品种改造.通过对F4、F5和5个高代材料的抗性研究表明,对于抗病亲本为单基因的,其杂交后代宜采用抗病亲本的非致病小种进行混合接种,严格淘汰感病植株,在第5代转入以农艺性状为主并继续用混合接种法淘汰感病植株进行选育;对于抗病亲本为二基因或二基因以上的,F2、F3可采用抗病亲本的非致病小种混合接种淘汰感病植株,在F3根据农艺性状优劣,筛选优良单株,在F4用抗病亲本的非致病小种分别接种这些单株后代,把反应型相同的归属一类,以后用对应抗病反应的非致病小种混合接种这一类单株后代,定向选育,这样有可能从一个优良组合后代中选育出多个丰产抗病的优良品种.本研究表明,金刚的抗性基因已导入到西南175,大理1001、福锦、密阳23的抗性基因已导入到滇榆1号,这4个高代材料农艺性状较好,通过继续选育有可能成为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收集的蝴蝶兰种质资源开展香型多花蝴蝶兰的杂交选育,观察后代群体主要目标性状表现,获得符合目标性状要求的香型多花蝴蝶兰优良单株。【方法】以15个蝴蝶兰品种为亲本开展蝴蝶兰常规杂交,对杂交后代进行性状调查分析,并与亲本进行比较。【结果】配对的15个杂交组合中编号16161(PL608×PL321)和编号16162(390×PL321)两对组合成功,在2016年获得成熟蒴果,其他13对杂交组合均没有获得蒴果或成熟蒴果。亲本性状最相近的16161栽培杂交后代群体200株,平地空调催花174株,该杂交组合后代数量多、开花株多、株叶型整齐、生长势强,完全遗传了母本的香味;花朵数量均遗传母本特性,接近母本,多于父本;花色、唇色整体上为父母本花色的调和色,有深浅梯度变化;斑点分布规律同母本,未出现亲本花色之外的花色,符合基本遗传规律。部分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双亲,选育出有香味、花朵数量多、花色鲜亮、开花株形态好的优良单株6株。16162栽培杂交后代群体21株,通过平地空调催花12株,杂交后代均没有遗传亲本的香味,花朵数量多遗传自父本,未选育出香型多花优良单株。【结论】两个亲本相近的香型蝴蝶兰通过杂交,可选育出符合目标性状的香型多花蝴蝶兰优良单株。但由于蝴蝶兰香味遗传背景及机制复杂,在亲本均有香味的情况下,后代不一定能遗传亲本的香味。试验中两个香型蝴蝶兰PL608、PL321可为今后香型多花蝴蝶兰杂交选育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的抗寒性和抗寒单株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枣树抗寒性的遗传变异规律,寻找优良的抗寒资源,为枣树生产服务,采用电导法,在不同时期对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枝条进行抗寒性研究,结果显示:深冬(12月底)枣树枝条的抗寒性强于萌芽前期(3月中旬),同一时期杂交后代枝条的抗寒性强于母本冬枣、父本临猗梨枣。抗寒性在杂交群体中存在很大变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温度下各级次的个体数均呈正态分布,表明杂交后代的抗寒性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初步筛选出10株抗寒有益单株,以供进一步选育。  相似文献   

18.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常规育种工作中,最棘手的两大难题:一是后代性状“高度分离”;二是后代”结实率低”。 本研究认为:形成籼粳杂交后代“结实率低”的原因有二:1.花粉的可育率低;2.柱头对自花花粉的不亲和性。 形成籼粳杂交后代性状“高度分离”的原因有四:1.子房的可育率接近常值,但花粉的可育率较低,尤以低世代子房的可育率极显著地高于自花花纷的可育率;2,柱头对异花花粉的亲和性;3.同花期不同基因型外界花粉的介入,即天然异交;4.误选。 本研究旨在为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性状的快速稳定,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正>本项研究原属中国科学院十年规划项目,在1970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西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进行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继列为江西省科委一级研究课题。 1、本研究通过重复杂交证明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均可获得小麦与豌豆的杂交后代,但结实率很低。对后代性状的重复观察,发现该后代具独特形态性状,如实心茎及茎分枝多穗型,以及主要性状的遗传偏差及变异系数等具有突出的超亲性状,同时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出现了父本豌豆的早熟性及对不良环境的抗性性状,这些都并非是母本小麦自花受精的结果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