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栗蚕是野生吐丝经济昆虫。栗蚕丝为价格昂贵的天然纤维,具有独特的荧光闪烁性,被用做多种防伪标志和高档服饰品。栗蚕蛹不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保健食品,而且可以入药医治多种疾病。本文系统论述了栗蚕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提出了人工驯养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2.
栗蚕(Dictypoea japonica Moore)又称银杏大蚕蛾。是珍贵的野生绢丝昆虫资源之一。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云南等省(区)。栗蚕在分类学上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大蚕蛾科(Saturniidae),在日本称为白毛太郎,在我国东北地区俗称为核桃楸蚕或灯笼蚕。目前,分布于我国的栗蚕尚处于野生状态。  相似文献   

3.
野生蚕类是我国重要的泌丝昆虫资源,研究其亲缘关系对于发掘和利用野生蚕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大蚕蛾科的柞蚕、栗蚕、野生柞蚕、天蚕、蓖麻蚕、透目天蚕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从54个引物中筛选出的30个重复性较好的随机引物对6种野生蚕类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632个RAPD标记,其中可变条带数为632条,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15~27,平均为21.1。6种野生蚕类相互间的遗传距离(D)较大,说明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其中:蓖麻蚕和栗蚕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761 2;天蚕和透目天蚕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671 1。采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图显示6种野生蚕类聚为4类,柞蚕与野生柞蚕聚为一类,天蚕与透目天蚕聚为一类,栗蚕、蓖麻蚕各自单独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4.
栗蚕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栗蚕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Dictyoploca japonica.东北俗称核桃楸蚕或灯笼茧.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河南、陕西等地,辽宁以辽东地区为多.日本、朝鲜也有少量分布.栗蚕这一野生资源,一直处于自生自息状态.据查20世纪30年代末期日本有关专家出于对这一野生昆虫种类的了解曾作过少量的试养;国内50年代后期,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出于柞蚕育种研究的需要,也试养过少量栗蚕;安徽农业大学苏伦安教授70年代末期出于教学需要曾对栗蚕作过简单的形态学观察.迄今为止,国内外对栗蚕进行系统的生物学研究尚较少.  相似文献   

5.
分布在辽宁省的11种野蚕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几年在辽宁省各地实地考察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辽宁省分布的野蚕资源除柞蚕以外,还有天蚕、栗蚕、樗蚕、透目大蚕、柳蚕、樟蚕、蓖麻蚕、合目大蚕、胡桃大蚕、曲线透目大蚕、丁目大蚕等11种野蚕,这11种野蚕属大蚕蛾科(Sat-urniidae)的泌丝昆虫。概述11种野蚕在辽宁省的分布、取食植物、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现状,为野蚕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是我国大蚕蛾科(Saturniidae)绢丝昆虫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云南省楚雄地区的一种野生绢丝昆虫进行分子鉴定,并调查其茧质性状。提取该野生绢丝昆虫的蛹基因组DNA,以昆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mt DNA COⅠ)片段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一段长度为574 bp的mt DNA COⅠ基因片段(Gen Bank登录号:KR812471)。基于mt DNA COⅠ基因序列比对,该野生绢丝昆虫与柞蚕属(Antheraea)的明目大蚕蛾(A.frithi)同源序列的相似度为99.47%。应用Kimura-2-Parameter模型计算该野生绢丝昆虫与2种明目大蚕蛾及其他19种柞蚕属绢丝昆虫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其与明目大蚕蛾的遗传距离仅为0.005;构建的进化树中,该野生绢丝昆虫也是最先与明目大蚕蛾聚在一起。此外,该野生绢丝昆虫的成虫形态特征与已有文献描述明目大蚕蛾的特征相符。综合分子鉴定结果与成虫的形态特征,确认该野生绢丝昆虫为明目大蚕蛾(Antheraea frithi)。供试明目大蚕蛾所生产的茧为黄褐色,有茧柄,无茧孔,平均茧大小为20 mm×38 mm,平均单粒茧质量6.55 g,平均茧层率10.8%,初步认为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一、新育成的蚕品种蚕丝素材的开发,是对茧丝质量要求的多样化。以前较为重视小类,要求茧丝纤度和粒内均方差、茧丝长等性状优良。在蚕丝昆虫研究所,直到现在育成的有作和服用丝原料茧,茧丝纤度3.0D左右的标准纤度蚕品种,有2.0D  相似文献   

8.
栗蚕交配规律与制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蚕属野生态经济昆虫,有相当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然而自然繁殖系数很低,种群规模一直观以扩大,近年来,通过对其生物学特征特性的研究观察,发现栗蚕野外自然交率仅为15%左右,孵化率为27%,则幼虫遗失率则高达85%,以上,最地致结茧率仅为5%左右,这就给驯养技术研究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成虫产配率和种卵孵化率,二是如何降低幼虫遗失率从而提高结茧率,本项研究主要试图从探索栗 蚕成虫的交配规律入手,研究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9.
栗蚕(Dictypoea japonica)是珍贵的野生泌丝昆虫资源。对解除滞育的栗蚕卵分别通过15、18、21、24℃恒温处理暖种,测定栗蚕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2±0.6)℃、孵化有效积温为(181.7±11.6)℃.d,表明一旦给予越冬后解除滞育的栗蚕卵9.6℃以上的温度条件,就可能使其开始发育,当有效积温达到170℃.d时便可孵化。该结果可作为栗蚕卵的人工越冬保护及暖种技术处理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辽宁凤城地区栗蚕驯养和保护过程中,发现了24种野生动物,其中昆虫9种,鸟类8种,蛙类2种,蜘蛛2种,鼠类3种。简要介绍了这些野生动物对栗蚕的为害及其控制方法,旨在为栗蚕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蚕业科学面向21世纪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吕鸿声 《蚕业科学》1992,18(3):137-145
本文作为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养蚕学科组的主题报告,从丝蛋白结构与丝蛋白基因表达,分子连锁图与家蚕分子育种,性别控制与专养雄蚕,发育生理与昆虫激素蚕业应用,营养生理与人工饲料,蚕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蚕作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的工具,病理学与蚕病防治,热带养蚕,综合利用等10个方面,概括地论述了当今蚕业科学研究前沿的闪光点及其发展趋势。特别强调了蚕生物学基础研究对未来蚕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开发文化科普旅游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等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蚕桑功能食品、桑枝实用菌、蚕丝被、蚕桑动物饲料、蚕沙制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的乡村工业;以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创办包括蚕丝文化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蚕家乐等休闲游乐,带动蚕区农村文化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以上模式及项目的实施,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彭婕  吴子婴  周旸  龙博 《蚕业科学》2011,37(4):695-69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不同朝代及现代绢类织物的表面和纤维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并利用像素法对蚕丝纤维截面积进行测试与分析,探讨蚕丝纤维截面积变化的原因。不同朝代及现代的9批绢类织物样品表面的完整度、光洁度、污染度以及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样品来源墓地的环境有关;不同样品蚕丝纤维截面形状有的较扁平,有的较饱满,还有一些呈碎块或空壳状,反映出蚕丝纤维老化程度不同,可能与当时的养蚕技术水平相关;不同朝代样品间、同一朝代样品间的经纬纱线粗细及经纬纱线排列密度有差别,可能与绢类织物的种类及丝织技术水平有关。9批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存在差异,且大多数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方差数值较大,其中:东周到清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从38.57μm2增加至75.80μm2,可能与根据织物最终用途而选用的蚕丝原料以及家蚕长期驯养后茧丝的变化有关;现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在115μm2左右,明显大于古代绢类织物样品的蚕丝纤维截面积,这种变化可能与长期的蚕品种遗传改良以及饲养技术和缫丝工艺的改进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严格执行储备办 法规范蚕种储备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是特殊的农作物种子,又是茧丝绸业的基础。蚕种具有超前生产、用途专一、社会影响等特点。养蚕是蚕农栽桑获取回报的最主要途径,因而蚕种储备制度的建立,有利确保蚕种供应。建立蚕种储备制度,既是促进蚕业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政府义务。经过2007年的努力,省、市、县(市、区)三级储备一代杂交种达80000盒,原种5000张。本文重点介绍了蚕种储备规范操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蚕虫草小规模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对蚕虫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菌种驯化、接种最佳时间、可行性培育技术、后期加工、初步产品设计上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可小规模培育出形态较好的蚕虫草,生产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昆虫是一类蕴藏着大量高质量蛋白的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和应用潜力。论文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器官三个方面综述了一些常见的昆虫蛋白,如蚕蛹蛋白、蝇蛆蛋白、黄粉虫蛋白等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昆虫蛋白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适合亚热带蚕区饲养的三眠蚕育种材料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适合亚热带蚕区生产高品位生丝的家蚕品种,根据家蚕眠性遗传机制,利用杂交育种及显性三眠纯合技术,将超细纤度三眠蚕品种与夏秋蚕品种杂交育成Z3等细纤度三眠蚕材料,再与多丝量春用蚕品种杂交,初步育成了Z3.C3等纤度为2.44 dtex、全龄经过短、体质强健、茧丝质优良的三眠蚕材料。采用选拔的三眠蚕材料初步组配的Z3×84Y2杂交组合的实验室饲养成绩为:全龄经过21 d,虫蛹率98.55%,全茧量1.75 g,茧层率22.47%,茧丝长1 354 m,解舒率88.15%,洁净95.3分,纤度2.6 dtex。  相似文献   

18.
通过春夏两季对贵蚕8号原蚕的饲养比较,结果显示:原蚕中系茧质优,叶丝转化率高,日系幼虫期的抗性比中系强,且健蛹羽化率明显高于中系。贵蚕8号的原种繁育特点,中系应以丝质选择为重点,对环境、叶质的要求高;而日系原蚕的繁育,对环境、叶质的要求低,在较高温度下繁育,更有利于巩固其抗高温的特性。对交原种的卵、蚕、蛹、蛾各阶段的发育进度基本一致。发蛾调节较容易,无须在饲养前调整出库日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的新型雄蚕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成31个雄蚕杂交组合,通过3年5期的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型雄蚕品种雌35×平28和雌29×平28,并在浙江主蚕区成功试养。新型雄蚕品种与现行雄蚕品种相比,张种产量提高8.53%,解舒丝长增加45m,鲜茧出丝率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雄蚕品种的育成有望进一步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加速专养雄蚕产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