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近57年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市1954~2010年的降水量、气温、日照、相对湿度、地温等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等方法,对近57年来邢台市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具体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近57年来邢台市年降水量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以20.952 mm/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增温速度最快,平均气温次之,最高气温增温速率最慢;年相对湿度以1.460%/10 a的速率减少;0 cm地温呈上升趋势,但5~20 cm浅层地温均呈现出下降趋势,0.8、1.6 m深层地温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3.2 m地温则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年总云量以1.673成/10 a的速率增加,年日照时数以100.600 h/10 a的速率减少;年平均气压和年最低气压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年最低气压下降趋势很明显,而年最高气压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该研究为邢台市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熊岳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岳地区近59 a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234℃/10a),各年代平均气温呈阶梯式上升,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夏季增温速率最小。近59 a降水量呈下降趋势(31.74 mm/10a),各年代平均降水量呈阶梯式下降,春季降水量呈弱的上升趋势,夏、秋、冬三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夏季降水量减少速率最大(26.378 mm/10a),冬季降水量减少速率最小。熊岳地区气候由湿冷变干暖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3.
刘军  程晓辉  黄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55-2256
[目的]分析1954~2010年邢台市气候特征。[方法]根据邢台市1954~2010年的气候资料,利用折线图、趋势图、气候变率及统计图表,对邢台市57年来气候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1954~2010年邢台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最慢,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速率最快。年平均降雨量、风速、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均呈现出逐步降低趋势;年平均总云量呈增加趋势。1954~2010年邢台市0、5、10、15和20 c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6、15.7、15.8、15.8和15.8℃。1981~2010年邢台市40和80 cm、1.6和3.2 m的年平均地温分别为15.2、15.2、15.4和15.4℃。可见,深层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结论]该研究为指导邢台市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万章 《现代农业科技》2010,(14):240-240,242
利用宁津县1971—2007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宁津县的气温变化与降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7年内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自80年代后期以来呈上升趋势,到90年代后期增温幅度加快,尤其以冬、春季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以0.44℃/10 a的速度上升,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则以0.50/10 a的速度上升,明显高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夏季降水量减少明显。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孪井滩气象站2007~2019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浅层地温,年沙尘暴天气日数,年降水量,最后结论如下:a.年平均气温值变化在0.1~0.8℃之间,整体小幅波动呈上升的趋势;b.从2007~2019年平均浅层地温分析结果来看,平均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基本和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0 cm年平均地温变化在平均值周围0.0~1.8℃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5㎝地温年平均值变化在平均值周围0.1~0.7℃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10 cm地温年平均值在平均值周围0.1~1.1℃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15 cm地温年平均值在平均值周围0.1~0.6℃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20㎝地温年平均值在平均值周围0.1~0.6℃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C.从2010年开始,孪井滩地区的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逐年减少的趋势。d.年极端高温值在平均值周围0~2.8℃范围内波动变化,年极端低温值变化在平均值周围0.0~7.5℃范围波动变化。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整体变化幅度不明显。e.从2007~2019年年降水量分析结果来看,最多降水量为288.0 mm,出现在2007年,最少年降水量为120.9 mm,出现在2013年。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1956~2007年河北地区气候变化时空特征。[方法]选取河北地区(包括京津)均匀分布的23个气象站点1956~2007年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该地区气温、降水等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52年来的气候变化事实和演变规律。[结果]1956~2007年河北地区年和四季气温均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对该地区年气温的上升贡献率最大;全区气温均为升高趋势,其变化差异具有规律性。年和四季降水量的波动幅度均较大,且呈现不同的线性变化趋势,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差异性较显著,全区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且其减少幅度由东北到西南基本呈现低—高—低的形态。全区潜在蒸发量20世纪60年代达到最大,之后其并没有随着升温而继续增大,相反的是呈明显下降趋势;各季节潜在蒸发量也呈下降趋势;全区除丰宁、蔚县等个别站蒸发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外,其余站均为下降趋势。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为缓慢减小;全区相对湿度仅有承德、秦皇岛、南宫等站呈上升趋势,其他站均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铜峡水库上游区域31个气象观测站1959—2007年的气象资料,对青铜峡水库上游区域的气候背景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青铜峡水库上游区域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82.3 mm,年蒸发量为896.3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3倍,年平均气温为5.4℃。从历史演变来看,青铜峡上游区域年降水量呈现弱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呈现弱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和年蒸发量的下降和上升趋势不显著;而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从各季来看,春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冬季降水量显著增多,夏、秋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四季蒸发量的变化趋势都不显著;各季平均气温都显著升高,冬季升高最显著。总体来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降水量略有减少,蒸发量略有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有所减少,这使得水资源更加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对水库运行极为不利,因此亟待加强节水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8.
赵月兰  何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62-3965,3980
[目的]研究和政县近53年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和政县1961—2013年气象资料,选取气温、降水及蒸发量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线性倾向估计法、5年滑动平均值法及年代际比较法,对和政县近53年的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近53年和政县平均气温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夏季和秋季接近,春季最小;降水量呈总体持平略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降水量随时阃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呈增加趋势,秋季呈减少趋势,但增减幅度不大;蒸发量随时间变化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少幅度较大,秋季和冬季减少幅度较小,年蒸发量的减少主要是由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少造成的。[结论]在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正常略少的情况下,蒸发量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干旱指数小幅下降,和政县干湿状况基本稳定,气候暖干化趋势不明显,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黑龙江省漠河县气候观测站1959-2008年50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漠河近50年的气温和降水趋势变化。结果表明:漠河县近50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0.33℃/10年),尤其是80年代后较60~70年代增温幅度明显,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季(0.67℃/10年),其次是秋季(0.41℃/10年),夏季温度变化不显著;年平均降水量总体上看略呈上升趋势(4.7mm/10年),50~7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偏少,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降水总量逐渐上升,进入21世纪至今降水量又持续偏少。季节上看冬季降水量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近59年锦州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梁涛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04-19606,19687
利用1951~2009年锦州市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锦州市温度、降水、日照、风速和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9年锦州市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呈显著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年蒸发量是年降水量的3.1倍,年日照时间与年蒸发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玉米馒头的优化工艺,以适应工业化生产和人们的健康需求。[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玉米粉和水的添加量以及最佳的醒发时间,并采用感官评价和质构仪对玉米馒头品质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添加量为30%、加水量为53%、醒发时间60 min时,玉米馒头的品质较好。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佳参数为玉米粉添加量为25%(以高筋粉质量计),加水量54%(以高筋粉质量计),醒发时间45 min时,玉米馒头的硬度、弹性、回复性都较好,且富有独特的玉米风味和口感。[结论]研究结果为玉米馒头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赵雪松  王东  周贵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82-21283,21362
[目的]研究近50年宿州积雪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方法]根据1961~2010年宿州年积雪日数及相关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及完全相关系数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宿州积雪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50年来宿州积雪期呈现出缩短趋势。除≥20 cm厚度的积雪日数外,各级厚度积雪的年积雪日数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年积雪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84 d/10a;年积雪日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前期呈现由少到多的态势,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中期步入少积雪的时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逐渐增加,90年代中期~2003年又进入少雪期,2004年至今呈现出多雪、少雪交替的振荡。影响宿州年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为平均气温,其次为平均地表温度。[结论]该研究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宿州的气候变化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李奇虎  陈亚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807-7810,7886
[目的]研究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方法]利用新疆天山北部16个气象站和肯斯瓦特近51年的气象、水文实测资料,运用非参数Mann-Kendall单调趋势及突变检验、小波分析、R/S分析及周期性叠加趋势模型,对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变化及玛纳斯河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近51年来新疆天山北部气候及径流变化的趋势、突变、周期、未来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对源、干流年径流的影响量。[结果]新疆天山北部气温、降水量皆呈显著性增加趋势,且其Hurst指数均大于0.5,表明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这种走势;从年代际来看,1957~1959年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多,为低温多雨期,60和70年代为低温少雨期8,0年代气温接近多年平均值,降水量偏少,进入90年代以后为高温多雨期,并在2000~2007年尤为显著;气温、降水量分别在19951、996年发生了1.1℃和30.2mm的显著性增多突变;气温在112、2年处周期性显著,降水量存在5、81、42、2年的主周期。玛纳斯河流域年径流量与气候因子均存在周期性与趋势性,且呈周期性波动上升趋势;该流域年径流量和气候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气温与年径流量的关系比降水量更密切。[结论]该研究为新疆天山北部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塔城地区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塔城、和布克塞尔、托里、乌苏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5~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气温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塔城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5.88℃,气温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变差系数为0.130~0.265,极值比在1.73~3.79;气温序列分布呈现平顶峰型,年均气温相对较为离散。塔城地区气温存在5年、准9年和准14年的主周期;20世纪70年代处于冷期,平均气温仅为3.77℃,80年代是近54年来最暖年代,均温达8.10℃,90年代以来,相较80年代,塔城地区气温有所下降,但仍高于70年代,预计未来气温仍将会有所升高。塔城地区各区域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升温最明显,幅度达1.15~2.05℃/10a,夏季升温速率最小为0.16~0.45℃/10a,年均气温变化速率为0.40~0.78℃/10a。[结论]塔城地区的气温变化对气侯变暖呈现正响应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葡萄的安全越冬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icroLite-U盘型温度记录仪和直尺记录空气温度、地温和积雪厚度,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和不同的积雪厚度下地温的变化规律。[结果]葡萄在不同覆盖条件下地温变化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曲线。在正常情况下,埋土越冬期间地表极端最冷温度稍微低于覆被,两者相差0.45℃左右;而在4月份温度上升时覆被温度明显高于埋土,两者相差4.56℃左右。在该试验条件下,10 cm的积雪厚度可增加地表温度4~6℃。[结论]葡萄越冬期间埋土与覆被相比,地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而覆被地温比较稳定,温度明显高于埋土。另外,积雪厚度的增加明显延缓了地温的降低,保护了葡萄根系不受冻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19.
可可西里1970-2013年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景观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本文使用1990、2000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景观类型,通过ArcGIS 10.0和ERDAS 9.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合当地1970—2013年气象数据,分析该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44年间可可西里保护区的降水量以20.3 mm/10年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平均温度以0.38 ℃/10年的速率上升,从2000年开始,该区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44年间的潜在蒸散量和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该区冰川和永久积雪、水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分别为年平均温度、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相对湿度。冰川和永久积雪、水域、沼泽湿地景观的变化体现在连续11年间的气候累积效应与该区域气候的波动周期一致;而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则受到短时间(2~5年)气候变化的影响,说明可可西里植被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对可可西里的景观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