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松 《海洋与渔业》2006,(10):38-39
本文通过利用原生动物比小球藻耐受含氯氧化剂能力差的特点向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中添加3mg/L的漂白粉(含有效氯26-30%),15~20min后,能有效的杀除小球藻中的原生动物,而藻细胞在1~2d后逐渐恢复,并良好生长、繁殖,镜检未能再现察到原生动物;扁藻、中肋骨条藻中的原生动物,采用10ml/T的洗洁精原液,处理30min,藻细胞也能在1~2d后逐渐恢复最佳生长状态,镜检未观察到原生动物.  相似文献   

2.
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小球藻比原生动物耐受氧化剂能力强的特点,往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中添加7组不同浓度的漂白粉,探讨漂白粉处理小球藻液的最适浓度.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光照为2 500 lx、盐度为26的条件下,以均匀泼洒全池后水体漂白粉浓度为15 mg/L时最利于小球藻生长,且能够有效杀除小球藻中的原生动物,藻细胞在2d内逐渐恢复,显微镜观察未发现原生动物,小球藻生长速度显著升高,达到了常规培养的藻细胞浓度.  相似文献   

3.
蛋白核小球藻对碘的生物富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江 《水利渔业》2007,27(6):52-54
通过向培养液中添加KIO3和KI,研究蛋白核小球藻对碘的生物富集作用。结果表明培养液中加入2种碘盐后,小球藻细胞对碘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添加KIO3的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最高富集量可达藻体干重的67%,添加KI的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最高富集量为藻体干重的18%,而且小球藻在富碘的过程中伴随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升高。2种碘盐在低浓度时都能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但蛋白核小球藻对KIO3的耐受度要远高于KI。对小球藻生物富碘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10、15、20、25、30、35℃)和起始密度比[小皮舟形藻(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分别为1∶10、1∶1、1∶0.1]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10~15℃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个·m 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 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 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 CO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max)显著升高(P<0.05),但CO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牟氏角刺藻的培养和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一种海产硅藻——牟氏角刺藻的培养条件和应用方面的一些研究结果。1.牟氏角刺藻在5~4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生长繁殖,最适生长温度为30℃,45℃是藻的致死温度。2.当光照强度在1,000~12,000勒(光周期为12:12)时,藻的生长量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r=0.859,p<0.05),当光照时间在6~24小时(光照强度为7,000勒)时,藻的生长量与光照时间亦呈正相关(r=0.901,p<0.05),在大量培养牟氏角刺藻时,适宜的光照条件是光照强度为7,000~9,000勒,光照时间为10~16小时。3.牟氏角刺藻能利用硝酸盐、铵盐和尿素等多种形式的氮源,其中以尿素的效果最好(■=1.318),铵盐次之(■=1.266),硝酸盐稍差(■=1.247)。在无机自然海水培养液里添加2%的土壤抽出液或0.02%的贝汤,能有效地刺激藻的生长繁殖,最后生长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64.6%和173.0%。4.大量培养牟氏角刺藻时,适当降低盐度可促进藻的生长。牟氏角刺藻的最适生长盐度约为25‰。但当在培养液里添加了0.02%的贝汤后,降低盐度并不能更多地促进藻的生长。5.用0.05%的次氯酸钠溶液(含氯约11%)处理海水,能杀死海水中的微生物和原生动物。用1 N 浓度的等量的硫代硫酸钠中和海水中的余氯后,对牟氏角刺藻的生长繁殖没有任何不良影响。6.虽然初始接种量与藻的最后生长量成正比,但接种量与生长率却成反比。因此,三角烧瓶培养和大玻瓶培养的起始接种量以5~10×10~4个细胞/毫升较为合适;大池培养的起始接种量用25×104个细胞/毫升的浓度较为适宜。7.将处于指数生长期的藻液,贮藏在家用电冰箱(4~6℃)中,牟氏角刺藻可存活6个月左右。8.投喂牟氏角刺藻,对虾幼体(溞状Ⅰ期→)糠虾Ⅲ期)的成活率可达85%;刺参幼体(耳状幼体→稚参)的成活率45%;菲律宾蛤仔幼虫(D 型幼虫→稚贝)的成活率为36~50%;泥蚶幼虫(D 型幼虫→稚贝)的成活率为11%。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以金藻、硅藻、绿藻3个门中的4种常见饵料藻叉鞭金藻(Dicrateriasp.)、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不同浮游植物的细胞数量和质量对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水酸化的响应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CO_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这4种藻的生长速率(P0.05);其中,亚心形扁藻平均比生长速率最高,比对照组高出13.5%;小球藻次之,为5.9%;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均为2.2%。(2) CO_2浓度升高使浮游植物细胞内的碳(C)含量增加、氮(N)含量降低,C/N提高;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亚心形扁藻的C/N、C/P值、小球藻的C/P值和三角褐指藻的C/N值显著提高,叉鞭金藻不显著。(3)CO_2浓度升高使小球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含量显著提高,小球藻通过提高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生长,而另外3种藻叶绿素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三角褐指藻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在实验初期显著升高;叉鞭金藻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降低,快速光曲线初始斜率(α)显著增加;三角褐指藻和亚心形扁藻潜在的最大光合作用能力(rETR_(max))显著升高(P0.05),但CO_2浓度升高对4种藻的光化学淬灭(qP)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可见,亚心形扁藻、小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在高CO_2浓度下虽然生长速率加快,但营养质量降低。不同种类的浮游植物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同,这种差异可能会使未来海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浮游植物C/N、C/P值的改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次级生产者,诸如浮游动物、滤食性贝类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溶藻细菌A3的溶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经过太空搭载返回地面后保存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藻种T0为实验材料,从提高小球藻生长速度和促进小球藻油脂富集两个方面考虑,对小球藻生长的环境因子和培养基成分进行探讨和研究;最终经过两次筛选获得速长-油脂高产的株系TY31.实验结果表明,小球藻在140 μmol·m-2·s-1光照强度、23℃培养温度、以3.75 mmol/L的NH2 CONH2为氮源、以0.12 mmol/L的K2HPO4为磷源的最佳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期变长,蛋白、脂肪及脂肪酸含量增加.研究发现,以第一次筛选的小球藻藻株T9为出发株,采用改良的BG-11培养基进一步选育的速长-油脂高产株系TY31,其最终细胞密度增加11.06×106 mL-1,脂肪含量增加6.50%,脂肪酸含量增加3.76%,具有应用于生物能源研究的潜力,为海洋微藻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提要 本文以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探讨了L1、PES、F1、f/2以及ESNW等五种培养液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以去除氮或磷成分的L1培养液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外加浓度氮和磷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五种培养液中,L1培养液最有利于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培养28天后,丝状体生物量增重倍比可达560.48%,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88%,孢子囊直径为18.95μm;(2)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最适添加NO3--N浓度为6.00mg/L,在此NO3--N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6.78%,孢子囊直径可达18.78μm。在添加NO3--N浓度为0.00mg/L和高氮(96.00mg/L、192.00mg/L)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均相对较慢,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分别仅为0.00%、9.06%和7.65%,孢子囊直径仅9.00~10.00μm;(3)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的最适外加PO43--P浓度为1.32mg/L,在此PO43--P浓度条件下,萱藻丝状体生长速度最快,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高达47.12%,孢子囊直径可达18.89μm。外加PO43--P为0.00mg/L时,培养20天后,孢子囊枝比例仅为10.12%,孢子囊直径仅有9.78μm。外加PO43--P高于15.84mg/L时,均没有孢子囊枝的形成。研究证明,在萱藻丝状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培养液以及适时地控制硝酸盐与磷酸盐的浓度,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从而促进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提高其孢子囊枝比例、增大孢子囊直径。  相似文献   

11.
上海崇明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8年1-12月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原生动物进行采集、鉴定,并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鉴定出原生动物60种,隶属于3纲26属。优势种包括二角多甲腰鞭虫、尾眼虫、膝曲眼虫、绿急游虫、裸腰鞭虫、恩茨筒壳虫和游仆虫未定种1种;原生动物的生物密度年均值为(42075±21594)ind/L,生物量年均值为(1.531±1.384)mg/L;明珠湖原生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质状况密切相关;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类群中,食藻者群、细菌碎屑取食者群较多,光合自养者群、食肉者群较少;影响明珠湖原生动物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总磷。目前,明珠湖水质呈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引起鱼类鳃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细菌、病毒、霉菌、原生动物、单殖吸虫和甲壳类。本文对这些疾病的症状作了描述,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4-25日观察了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昼夜变化。结果表明:共采集浮游动物4类16种属,其中淡水种类11种,半咸水种类5种,优势种为砂壳虫(Difflugia sp.),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桡足幼体(Copepodid)及剑水蚤(Cyclops sp)等;密度的峰值出现在4月24日8:00(4504.28ind.·L^-1),原生动物、轮虫类是影响密度变化的主要组成成分,占昼夜平均密度的78.0%;生物量高峰在4月25日20:00(23.757mg·L^-1),桡足类生物量占99.5%,占昼夜平均生物量的91.6%。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动物种类与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初春大辽河口浮游动物丰富,为鱼类性腺发育、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月、4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在锦江河保护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51属82种,轮虫类、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4%、29.27%、15.85%和8.54%。优势种类为4门6属16种,其中轮虫类6种,原生动物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97.76~1 430.10 ind/L,平均为855.13 ind/L;生物量变幅为5.73~26.36 mg/L,平均为14.3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_m)变幅为3.18~4.90,平均为3.96;香农指数(H')变幅为2.11~3.12,平均为2.81;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81~0.89,平均为0.86。研究表明,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锦江河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实验区。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刺参养殖池塘底泥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刺参食物来源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5—12月以16:1(n-7)/16:0及EPA作为硅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20:4(n-6)作为褐藻的特征脂肪酸标志,DHA及DHA/EPA作为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标志,18:1(n-7)及奇数碳和支链脂肪酸(oddbr FAs)作为细菌的特征脂肪酸标志调查了荣成靖海湾刺参养殖池塘底泥和刺参脂肪酸组成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及鞭毛藻或原生动物为底泥的主要组成生物,且各类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显著,其中硅藻的特征脂肪酸16:1(n-7)/16:0及EPA最高值出现在冬季,褐藻的特征脂肪酸20:4(n-6)含量为秋季最高,细菌的特征脂肪酸18:1(n-7)及(oddbr FAs)最高值出现在夏季,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的特征脂肪酸DHA含量为冬季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刺参食物中的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和细菌主要来源于底泥。研究表明,刺参养殖池塘底泥中主要生物组成季节性变化显著,进而引起刺参食物来源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春、秋季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7年和2008年春(5月)、秋(11月)季对武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133种,其中原生动物61种,轮虫6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物种数春季较多,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86种和85种;秋季较少,分别为73种和72种。2007年春季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为49605个/L;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较低;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是武湖浮游动物丰度的主体。浮游动物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叶绿素a、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水温和透明度是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P<0.05),且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在各季节是不同的,表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对淡水养殖废水中活性磷、氨态氮、硝态氮、亚硝氮、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的影响,研究海藻酸钠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淡水养殖废水的可行性。结果显示,海藻酸钠小球在养殖废水中极易溶解,不仅造成水体浑浊,且原生动物等可能以海藻酸钠为营养基而大量繁殖,进而导致水体缺氧,化学需氧量、氨氮等质量浓度不降反升,固定化微生物对废水的净化作用则难以显现。由此可见,以海藻酸钠为材料进行微生物固定化不适用于淡水养殖废水的净化处理。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原生动物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3~2007年采集了长江上游通天河至三峡水库的原生动物样品,对长江上游地区原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作了较全面的调查.该调查共设93个采样站点,其中通天河-重庆在长江干流设38个采样站,支流设22个采样站,三峡库区设33个采样点,每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各采集1次.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共检出309种原生动物,隶属于60科106属,其中通天河至金沙江段检出140种,水富-重庆江段检出90种,三峡水库检出245种.金沙江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表壳虫和圆壳虫;水富-重庆段优势种为砂壳虫、匣壳虫及巢居法帽虫;三峡库区种类较为丰富,除了砂壳虫科和表壳科依然占据优势外,简壳虫、变形虫、领鞭虫、吸管虫和钟虫也逐渐增多,成为一些区域的优势种.三峡水库检出的原生动物种类多于上游河流段,其中有125种只在三峡库区检出.与1990年三峡地区原生动物资料相比.库区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原生动物种类组成也由以有壳肉足虫为主的河流型逐渐转变为以纤毛虫占优势的静水型种类.  相似文献   

19.
2010年2月份对海浪河10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维尺度分析(MDS)对各采样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浪河1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15属16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最多,7属8种,占50%;轮虫6属6种,占37.5%;桡足类2属2种,占12.5%;没有发现枝角类;浮游...  相似文献   

20.
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是唯一没有被开辟为主航道的长江干流豚类保护区,是长江下游少有的长江江豚的优良栖息地。为了解这一地区的浮游动物群落特征,2010-2011年对镇江保护区进行了4个季度的考察和调研。结果表明,在浮游动物种类数和丰度上,原生动物和轮虫占据主导地位,但浮游动物生物量主要由枝角类和桡足类决定。保护区2(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