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雨生红球藻生长、虾青素累积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不同培养温度对雨生红球藻细胞密度、生长速率、虾青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影响。结果表明藻细胞密度、生长速率和虾青素含量随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SOD活性 和GSH-Px活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而T-AOC则随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下降,然后再升高;藻细胞密度、生长速率、虾青素含量和T-AOC均在培养温度为25℃时达到最大值,而SOD活性和GSH-Px活性在培养温度为35℃时最高;藻细胞内虾青素和抗氧化酶的抗氧化活性互为补充。本研究结果为雨生红球藻的大规模培养和虾青素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溶藻细菌A3的溶藻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 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10~4 cells/ml(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10~7 cells/ml(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取5000 mL灭菌后的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于5000 mL高压灭菌的烧杯中,分为10组,分别为蛋白核小球藻组(C1)、蛋白核小球藻+大型溞组(C2)、衣藻组(C3)、衣藻+大型溞组(C4)、隐藻组(C5)、隐藻+大型溞组(C6)、蛋白核小球藻+衣藻组(C7)、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C8)、衣藻+隐藻组(C9)、衣藻+隐藻+大型溞组(C10),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各藻种原始藻液25 mL,接种初始密度为1×10^( 8) 个/mL,大型溞密度为1个/L。试验烧杯置于25 ℃、3000lx和14L∶10D光暗比的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间隔3 d的10:00测定溶液的pH、溶解氧、总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和叶绿素a等水质指标,研究不同藻—溞组合系统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净化效果及其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组藻类及大型溞均可正常生长,且藻—溞组合系统具有较好的水质净化调控效果,尤其是蛋白核小球藻+衣藻+大型溞组,至试验结束时其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2%、77%和99%;混合藻生长速度要低于单一藻培养,其中蛋白核小球藻组和衣藻组微藻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分别为27.7%和26.9%;且蛋白核小球藻最有利于大型溞的生长繁殖,至试验结束时由5个增至88个,其次是衣藻,增至80个,而隐藻最差,仅增至59个。培养初期,大型溞的扰动作用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随着大型溞数量的增多,大型溞的牧食压力能够阻止藻密度过密,从而能够长久维持有益藻相的稳定。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接种蛋白核小球藻、衣藻以及大型溞最适于养殖水环境调控,维持藻相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三角帆蚌集约化养殖优质的饵料微藻,本实验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探究投喂不同藻(小环藻、小球藻、二形栅藻、旋转单针藻和混合藻)对三角帆蚌生长、产珠性能和内壳珍珠层颜色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不同藻对三角帆蚌的生长影响显著,投喂小环藻组三角帆蚌的体质量增重率、壳长、壳宽和壳高增长率最佳。二形栅藻组次之,但壳长增长率略高于小环藻组。小球藻组、旋转单针藻组和混合藻组生长较差。珍珠增重率以小环藻组最佳,显著高于其他4组。小环藻和二形栅藻组珍珠正圆率显著高于旋转单针藻组。不同饵料微藻对斧足和外套膜微量元素含量影响显著,投喂小环藻组斧足中Ca元素含量最高(12 637.30±624.39) mg/kg。不同饵料微藻对内壳色影响显著,小环藻组内壳色亮度最低、色差最小、饱和度较大;混合藻组内壳色亮度最高、色差最大、饱和度最小;二形栅藻组各值处于中间水平。综合考虑,小环藻是三角帆蚌最佳的饵料微藻,二形栅藻次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作为实验藻种,将浓度为107 CFU/ml的菌株A3分别加入到4种微藻的单种藻液、2种藻混合藻液、3种藻混合藻液中,每48 h观察藻细胞形态并统计藻细胞数量,实验周期为10d,以探究菌株A3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结果显示,在单种藻实验中,加菌组锥状斯氏藻细胞于第1天失去运动活性,细胞拉长变形,第5天细胞壁破裂溶解,第10天细胞密度为7.07× 102 cells/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0× 104 cells/ml (P<0.05);实验期间,加菌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第10天藻细胞密度为2.58× 107 cells/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09× 107 cells/ml (P<0.05);加菌组四尾栅藻细胞形态保持完整,与对照组藻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加菌组条纹小环藻细胞于第8天溶解,第10天对照组与加菌组藻细胞密度分别为4.38× 105 cells/ml、1.78×105 cells/ml,加菌组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混合藻实验中,菌株A3对各种微藻的溶藻效果与单种藻实验结果类似,菌株A3对锥状斯氏藻生长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对蛋白核小球藻与四尾栅藻无溶藻作用,对条纹小环藻生长具有较弱的溶藻作用.研究表明,菌株A3具有溶藻选择性,对锥状斯氏藻具有显著的溶藻作用,而对其他3种藻无溶藻作用或溶藻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微绿球藻、隐藻、颤藻的种间竞争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陈海水配制的无机培养液,添加营养盐的无机培养液和对虾养殖池水3种培养液,分别对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隐藻(Dyptomonas eyosa)和颤藻(Oscillatoria sp.)进行单培养和混合培养,探讨3种微藻的增殖规律和相互关系.观测各处理组微藻的生长状况,并以Lotka-Volterra的双种竞争模型为基础,计算3种微藻在生长拐点后各取样点的竞争抑制参数.结果显示,在各处理组中,实验前期微绿球藻和隐藻对颤藻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颤藻在混合培养组中的生物量大于单培养组,而微绿球藻和隐藻的最大生物量均出现在其单培养组.在各组生长拐点后,微绿球藻对颤藻的影响较小,隐藻对颤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各取样点隐藻对颤藻的竞争参数远大于微绿球藻对颤藻的竞争参数(P<0.05);颤藻对微绿球藻有较小的抑制作用,而对隐藻的抑制作用明显,各取样点颤藻对隐藻的竞争参数均为各组的最大值.实验结果表明,3种微藻按竞争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颤藻,隐藻,微绿球藻.颤藻对隐藻和微绿球藻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微绿球藻和隐藻之间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弱,能够达到"共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报导了不同密度、饵料对缢蛏浮游幼体阶段生长速度及成活率的影响.不同密度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各组密度分别为3、6、9、12、15个/mL;不同饵料共设五组,每组设一个平行组,饵料各组分别为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结果表明,在水温23~24℃,经5d培养,不同密度组各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壳高日生长密度为3个/mL组与其他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其他四个密度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饵料组壳高日生长中,角毛藻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组与金藻组差异极显著.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混合藻三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日生长最快为角毛藻组24.84 μm/d,最慢为金藻组16.14μm/d.不同饵料成活率金藻组最高为57.77%,最低为海水小球藻组31.1%.  相似文献   

10.
将溶藻菌菌株A2以初始浓度107CFU·m L-1接入到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纯培养与混合培养藻液中,研究A2对不同微藻的溶藻专一性,并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对A2菌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经16S r DNA鉴定,菌株A2属于海杆菌属(Marinobacter sp.);在微藻纯培养与混合培养环境下,A2皆可有效溶解甲藻类的锥状斯氏藻,对硅藻类的条纹小环藻具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对绿藻类的四尾栅藻生长无影响,可以促进绿藻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在多种微藻共存环境下,A2菌组锥状斯氏藻死亡率可高达98.29%和95.37%,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较对照组提高237.6%。结果表明,菌株A2具有良好的溶藻专一性,可作为研发养殖池塘甲藻调控剂的备选菌株。  相似文献   

11.
人工培养条件下环境因子对微小小环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氮、磷、铁、硅等营养盐对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生长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小小环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35℃;适宜光照为500~10 000 lx,最适光照为2 000~8 000 lx;适宜盐度为2~85,最适盐度为25~50;适宜pH值为4~9,最适pH为8.0~8.5。筛选出微小小环藻培养液配方是每立方米海水加入(NH2)2CO-N 30g,NaH2PO4-P 1 g,FeC6H5O7-Fe 0.1 g,Na2SiO3-Si 25 g。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pH和氮磷比对青岛大扁藻(Tetraselmis helgolandica)和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生长竞争的影响,本研究首先根据对虾养殖水体pH值的范围设置了7.5,8.0,8.5和9.0共4个pH梯度,获得了青岛大扁藻抑制微小原甲藻的最佳pH;在该pH条件下,设置了氮磷比分别为3:2(高富磷组),6:1(富磷组),24:1(对照组)和96:1(富氮组)等4个梯度,其中,单种培养体系中只接种青岛大扁藻或者微小原甲藻,混合培养体系中同时按照1:1的比例接种青岛大扁藻和微小原甲藻。结果表明,混合培养体系中,青岛大扁藻在pH 8.5和pH 9.0时,出现拐点时间最晚,均为7 d;而微小原甲藻在pH 8.5和pH 9.0时,出现拐点时间最早,均为3 d。pH 8.5时青岛大扁藻对微小原甲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青岛大扁藻抑制微小原甲藻的最佳pH为8.5。单种培养体系中,微小原甲藻拐点出现的时间在高富磷组、对照组和富氮组中均晚于青岛大扁藻;混合培养体系中,对照组中微小原甲藻和青岛大扁藻拐点出现时间分别为4 d和3 d,而其他处理组2种微藻拐点出现的时间分别相同。氮磷比影响混合培养中2种微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其中,96:1(富氮组)中拐点之后青岛大扁藻对微小原甲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的平均值为9.2063,微小原甲藻对青岛大扁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为3.4886。以上研究表明,对虾养殖水体中,青岛大扁藻抑制微小原甲藻的最佳条件是:pH为8.5,氮磷比为96:1。  相似文献   

13.
对细胞融合技术获得的1株新型融合微藻(Tetraselmis sp.-1)进行摇瓶混合培养,并分析光照强度对该培养条件下融合微藻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在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对融合微藻的生长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融合微藻生长速率为0. 576 g/(L*d),是自养培养的7.38倍;2)在光照强度为3 000 lx混合培养时,葡萄糖消耗速率达最大值3 g/(L*d);3)在光照强度为2 000 lx混合培养时,藻细胞密度最大,为2.60 g/L,以葡萄糖计算的基质得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4)融合微藻叶绿素a含量在混合培养条件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5) 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光照对NH4+的同化为正影响,融合微藻氮含量和CC/CN分别为5.68和6.06,均介于自养培养与异养培养之间.  相似文献   

14.
海洋微藻全封闭、连续式培养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连续式微藻培养系统(包括封闭式光合反应器和连续式水处理器)对小球藻和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用该技术培养的微藻生长速度快,培养密度大,培养密度可提高3倍以上。常规培养7—8d所达到的生物量在光合反应器中3d即可完成。(2)在连续培养状态下,每日收获1/5藻液,可使反应器内保持较高密度。因此该反应器具有稳定生产微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微藻生物柴油是新能源开发的热点之一.为了提高微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性能,研究了接种密度对两种产油微藻(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生长性能及细胞油脂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微藻细胞采收密度或采收生物量与接种密度正相关,而细胞增殖效率与接种密度负相关(P<0.05).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细胞油脂含量随接神密度升高而降低,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分别在接种密度为6.0×106 cell/mL和3.0×106 cell/mL时,其细胞内中性脂比例最高.微绿球藻、三角褐指藻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比例随着接种密度的提高先升高后显著下降(P<0.05).从生产生物柴油的效率及其品质等因素综合考虑,室验条件下,培养微绿球藻适宜接种密度为6.0×106 cell/mL;三角褐指藻适宜接神密度为2.0×106 cell/mL.  相似文献   

16.
温度影响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对指数生长期、指数生长末期、静止期和衰亡期的三角褐指藻脂肪酸进行研究,发现在指数生长末期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含量最高。实时定量PCR分析三角褐指藻Δ5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变化水平差异显著,其中指数生长期表达量最高。为了探讨温度对微藻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作者在不同温度下对三角褐指藻进行了培养,并测定其生长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的生长随着温度的升高到达指数生长末期所需时间缩短;不同温度下三角褐指藻的主要脂肪酸为C14∶0、C16∶0、C16∶lΔ9、Cl8∶lΔ9、C18∶2Δ9,12、C20∶5n3(EPA),总脂肪酸随着温度的升高依次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5℃时EPA占总脂肪酸的百分含量达到最高值25.71%。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温度(14℃、17℃、20℃、23℃和26℃)和不同盐度(5、10、15、20、25、30和35)条件下培养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观察测定其生长及藻体生化组分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脆江蓠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4~26℃,最适温度为17~20℃,在此温度条件下藻体可以保持最快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温度高于20℃时脆江蓠的生长受到抑制。在生长状态、光合色素和抗氧化等方面,脆江蓠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要比高温强。脆江蓠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0~35,最适盐度为30,在此盐度条件下藻体可以保持最快RGR,盐度低于20时脆江蓠的生长受到抑制。高盐度培养条件下脆江蓠在生长状态、光合色素和抗氧化等方面强于低盐度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8.
温度和光照对塔胞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梯度法比较了温度、光照度、光照周期对一次性培养的塔胞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塔胞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0~30℃时塔胞藻均可生长,24~28℃为塔胞藻生长的最适温度;光照度4000~10 000 lx时,塔胞藻生物量随光照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在10 000 lx时达到最大;塔胞藻在光照周期为16L∶8D时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9.
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利用小球藻比原生动物耐受氧化剂能力强的特点,往被原生动物污染的藻液中添加7组不同浓度的漂白粉,探讨漂白粉处理小球藻液的最适浓度.结果显示:在温度为25℃、光照为2 500 lx、盐度为26的条件下,以均匀泼洒全池后水体漂白粉浓度为15 mg/L时最利于小球藻生长,且能够有效杀除小球藻中的原生动物,藻细胞在2d内逐渐恢复,显微镜观察未发现原生动物,小球藻生长速度显著升高,达到了常规培养的藻细胞浓度.  相似文献   

20.
尹翠玲  梁英  张秋丰 《水产科学》2007,26(3):154-159
在温度(23±1)℃,盐度31,光照度5000 lx的条件下,用含有不同磷浓度(0、2.27、18.15、36.3、72.6、290.4μmol/L)的培养基对盐生杜氏藻和纤细角毛藻进行培养,研究2种微藻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磷浓度对其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磷浓度对两种微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盐生杜氏藻的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90.4μmol/L处达到最大值;纤细角毛藻的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在18.15μmol/L处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磷浓度的继续升高,其上述指标反而降低。所以盐生杜氏藻和纤细角毛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磷浓度分别为290.4μmol/L和18.15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