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节水灌溉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场革命。节水灌溉新型小麦种植模式以现代灌水技术为条件,在耐密植、耐肥水、抗倒伏的水肥型矮秆小麦品种上实施的新型小麦种植模式。种植小麦,发展节水灌溉新型小麦种植模式,可大幅提高小麦产量,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和产出率。  相似文献   

2.
小麦节水技术在当前的小麦种植形势下,能够促进小麦种植发展,提高种植效益。文章通过对当前小麦节水技术情况、小麦节水技术发展的意义、创新型小麦节水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究,以期为广大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节水高产的生理基础和调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多年对高产小麦节水的土壤、品种、植株、根系、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等方面生理基础的研究,发现在播前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拔节前水分胁迫可诱发6种趋补偿应而达到节水高产。以此理论为基础构建高产小麦的生态节水和生理节水并举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小麦节水栽培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河南省小麦节水栽培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小麦高效节水的生理基础,提出了应加强节水高效品种选育和筛选,建立适应型栽培体系、小麦-玉米节水高产一体化体系等对策,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河南省小麦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5.
《宁夏农林科技》2014,(7):26-26
<正>2014年6月12日,由宁夏农林科学院生物中心主持,宁夏大学、澳大利亚农业研究中心和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自治区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小麦节水种质创新与高产节水新品种聚合选育"顺利通过了科技成果登记。该项目主要针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小麦生产上缺乏节水品种,且节水、高产性状难于统一的现状,从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入手,积极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合作,利用其提供的先进选择指标、技术及不同抗旱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肥水利用的影响,在驿城区水屯镇开展了"小麦-玉米"节水节肥效应研究。通过研究滴灌、喷灌、微喷和地龙四种灌溉方式对小麦、玉米产量、氮肥增效、灌水利用效率等节水节肥增效技术的影响可知,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提高灌水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效果,且有利于实现作物高效用水节肥一体化。因此,实现"小麦-玉米"节本高效最佳的途径就是灌水与追肥同步进行,即水肥一体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小麦抗旱育种及水分高效利用育种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抗旱高水分利用类型种质资源的筛选方法;抗旱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植物新种和小麦新品种引种、驯化及研究方向;用改良常规育种方法培育抗旱节水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抗旱性遗传生理研究和品种抗旱性鉴定。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节水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县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水肥条件较好,是国家商品粮和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常年小麦播种面积3.47万hm2,小麦产量500kg左右。随着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政府及社会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节水农业已列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日程,而小麦节水更是节水农业的重中之重。为此,通过引进小麦节水的研究成果,吸收消化外地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准确地鉴定新育成小麦品种的节水抗旱特性,筛选出适宜山西中部旱地种植的小麦新品种,以10份山西中部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为材料,采用干旱和灌溉2个处理,通过对水旱条件下抗旱系数、抗旱指数、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计算,进行了节水抗旱性评价,同时分析农艺性状与抗旱节水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麦6197、晋太141、汾4862、ZM147、长麦6065和长5553等6个品种抗旱节水性优于对照长6878,晋太141是具有水分高效利用特性的小麦品种;干旱条件下,穗粒数与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739 5),与抗旱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631 8),说明品种在旱地条件下穗粒数的表现,可作为抗旱节水小麦种质筛选指标;产量和产量-水分高效利用指数间呈极显著相关,干旱、灌溉条件下的产量和抗旱指数分别呈极显著(r=0.982 9)和显著相关(r=0.716 6)。因此,可利用水旱交替选择育种方法,选育抗旱节水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0.
小麦生物节水品种的遗传改良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生物遗传改良技术,培育水分高效利用的多抗节水高产品种是实现生物节水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根据20多年小麦育种实践,提出了小麦生物节水品种应具备的特点及两圃平行交替选择生物节水品种的遗传改良技术,突破了常规育种技术单一选种环境、主要目标性状基因不能同时表达和遗传类型不能充分表现的缺陷。通过加大逆境选择压力以及后代材料逆境与非逆境的交替选择,多抗节水高产品种的遗传改良效果显著,同时提出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发掘抗旱节水基因资源,将常规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有效结合的育种途径,提高生物节水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不足是限制我国北方地区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小麦关键生育期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生理特性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而适时适量灌水不仅可有效降低干旱胁迫的危害,而且有助增强小麦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性。针对小麦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需水特性合理灌溉,是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阐述了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小麦光合效应、养分吸收积累、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在小麦节水灌溉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环节,试图为我国小麦节水高效灌溉及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从关中东部新灌区水资源缺乏的实际出发,在不断改善小麦生产基本条件的同时,通过引进和推广小偃6号,7852和小偃107等优良品种,建立单产3.0~4.5t/hm~2和4.5~6.0t/hm~2的节水群体结构,并采取田间麦糠(秆)复盖或中耕保墒等栽培技术,在灌溉1~2次、潜水总量为1275~1800m~3/hm~2的情况下,小麦单产可年均递增8%以上。  相似文献   

13.
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同步提高子粒产量和水虎利用效率对于我国华北地区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经多年研究在严重缺水的河北省沧州地区建立了“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四统一’技术体系”,使小麦高产和资源高效相结合。本文总结了这一栽培体系的主要原理,井介绍了技术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节水潜力,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梳理了1995—2020年有关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的文献发文量、被引量、高影响力期刊、作者、研究单位、高频词、试验站点,以分析其研究态势,并利用CiteSpace进行了可视化与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该模式中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关键节水技术,包括了工程节水技术(喷灌、滴灌、微喷灌)、生物节水技术(品种选育)与典型农艺节水技术(优化灌溉制度)等,系统分析了各节水技术对冬小麦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周年优化灌溉制度研究的相关发文量在近年来呈明显增加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但同时缺乏高被引论文。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发文数量排在前三位,分别占总发文数的27%、10%和10%,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活跃度;2)从高频词来看,该领域主要聚焦于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光合特性、生长特性、模型模拟等。但相关领域也存在问题,如主要作者、一些研究机构间合作不够密切,田间实验站点分布不均匀且缺少长期稳定的定位观测试验等;3)对于高灌溉需水量作物冬小麦的文献计量研究表明,喷灌、滴灌、微喷灌、选用抗旱节水品种等技术,可降低田间耗水量7%~13%、产量不同程度增加2%~1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5%~28%。优化灌溉制度,减少灌溉次数,且根据不同降水年型保证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需水,可降低田间耗水9%~25%,产量降低2%~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约6%~9%。综上,为进一步保证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安全,应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作为一个整体来充分考虑周年的水分利用,合理优化周年的灌溉制度,构建整合配套的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和灌溉设备与技术。  相似文献   

15.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及生产中浪费严重的状况,以当前主要种植模式小麦套种向日葵为对象,以节水和高产为目标,研究不同灌溉时期及灌溉量对小麦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经济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套种向日葵模式下,随着灌水量增加,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作物全生育期总耗水量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明显下降。套种小麦和向日葵及套种总产量、经济效益均以全生育期浇3水以上处理较高,且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得出,河套灌区小麦套种向日葵节水与高产相统一的耗水量为5 000~6 000m3/hm2,全生育期灌3水是小麦套种向日葵实现高产的最佳节水灌溉模式,即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向日葵开花期灌水3次,每次灌水定额900 m3/hm2,可实现套种小麦经济产量7 000kg/hm2、套种向日葵经济产量2 800kg/hm2以上,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1.0kg/m3以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studi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s on wheat and corn water consumption and irrigation watersaving amount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ditions (ample irrigation level, farmers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level and optimizing irrigation level).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saving potential of optimizing treatment and farmers’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ing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ptimizing irrigation measures. Crop water requirement under sufficient water supply was calculated by Penman equation. We obtained crop water consumption und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optimizing treatment by field experiment. The mai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rrigation amount of wheat and corn was too much under farmers’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level and basically satisfied their water requirement, therefore, the water-saving amount was smaller while water-saving potential was bigger compared with the optimizing irrigation treatment. The grain yield under optimizing irrigation treatment was improved or appreciably reduced compared with that under conventional irrigation treatment, while the water consumption and irrigation amount of optimizing irrigation treatment was lower, with a higher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refore, the optimizing irrigation treatment could achieve a stable yield and high water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Moreover, when the optimizing irrigation measure was adopted, the grain yield reached 5940 kg/hm2, water-saving amount reached 91mm for winter wheat, and the grain yield reached 7743 kg/hm2, with water-saving amount of 49mm for summer corn in the piedmont region of Taihang Mount. The grain yield got 7710 kg/hm2, with water-saving amount of 20mm for winter wheat in Heilonggang Plain. Therefore, the water-saving amount in the piedmont region of Taihang Mountain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Heilonggang Plain. Thus, the piedmont region of Taihang Mountain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viewed as the key district for water-saving.  相似文献   

17.
采用防雨棚下池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下冬小麦生育后期水分亏缺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产量均随土壤肥力和含水量的提高而呈增加的趋势,且与全生育期充分灌溉相比,各干旱胁迫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产量的降幅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减小,其中土壤水分含...  相似文献   

18.
全面概括节水型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明确不同小麦品种产量随灌水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可为生产上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以冀中南小麦生产上推广应用的22个小麦品种为试材,2009~2011年在赵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原种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安排参试品种,在冬前足墒播种的情况下分别进行了春季灌溉0水、1水和2水(该区域平水年壤土麦田主要灌水模式)3个处理,在小麦成熟期采取五点取样法进行测产。根据小麦品种对灌水反应的敏感程度,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参试小麦品种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灌水次数下的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2个小麦品种划分为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3个类型的品种;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逐渐缩小,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大部分小麦品种在正常年份灌2水情况下均能够表现出应有的产量水平。在不同灌水次数下,参试小麦品种的产量排位变化很大,因此全面衡量1个品种的抗旱能力,应考虑在旱栽培和不同灌水条件下的综合表现。一般生产上应首先选择既高产又对水分反应中、低敏感型的品种,可以保证无论是在旱年还是在平水年或丰水年均表现稳产、高产;对于水浇条件好的保浇地,可选用综合性状好、对水分反应高敏感型的高产品种,以确保获得理想产量和较高效益;纯旱地或扩浇地麦田,可选用抗旱系数高、产量表现好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不同降水年型旱地小麦覆盖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覆盖的蓄水增产效果和生育期覆盖播种的节水增产效果,探索旱地小麦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覆盖和生育期覆盖的保水技术新途径。【方法】于2011-2014年在山西闻喜县开展大田试验,以休闲期覆盖渗水地膜与不覆盖为主区,以生育期膜际条播、条播为副区,研究覆盖对旱地麦田3 m内土壤水分、小麦产量构成、水分利用效率和节水增产效率的影响。【结果】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提高了播种期0-30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丰水年达40-41 mm,平水年达55-58 mm,欠水年达70 mm,且欠水年更有利于蓄积土壤水分于深层,显著提高了不同降水年型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达到20%以上,其覆盖的蓄水效果可延续至孕穗期,且生育期配套膜际条播效果更佳。休闲期覆盖较不覆盖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穗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提高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且生育期配套膜际条播小麦穗粒数、千粒重也显著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覆盖处理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每多蓄1 mm,丰水年小麦可增产21-27 kg·hm-2,平水年可增产16-18 kg·hm-2,欠水年可增产13-24 kg·hm-2,且休闲期覆盖条件下,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对产量的提升有较大的调控作用。生育期地膜覆盖保水后,旱地麦田节水、增产效果提高,单位粮食生产节水量提高10%以上,消耗1 mm土壤水分产量提高11%以上。【结论】旱地小麦休闲期覆盖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雨,改善底墒,尤其欠水年蓄水效果更佳,有利于提高小麦花前土壤水分,促进有效穗数的形成,提高产量,且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效果更佳。底墒充足时,生育期膜际条播播种有利于提高旱地麦田的节水增产效果,而欠水年底墒不足时,会导致水分浪费和减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研究春小麦生长发育特性以及植株氮素吸收规律,阐明不同农艺措施与氮素利用的关系,深入揭示节水条件下氮肥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明确节水灌溉春小麦实现高氮素利用效率的适宜农艺措施,以期达到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降低小麦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方法]在前期研究确立的节水灌溉模式基础上,通过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以基本苗数、种肥磷量、施氮量和灌水定额4项主要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以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农艺措施与春小麦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结果]4项农艺措施对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基本苗数>灌水定额>施氮量>种肥磷量.通过频数寻优,定量化地提出了河套灌区春小麦实现高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即基本苗数控制在678.9万~710.9万株/hm2,种肥磷量(P2O5) 142.4 ~ 158.9 kg/hm2,拔节期追施氮量(纯N)124.5~142.0 kg/hm2,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定额均为903.5 ~951.6m3/hm2,可实现节水春小麦氮素利用率大于10 kg/kg.[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河套灌区春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