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黄鳝藤黄微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黄鳝(Monopterus albus)出血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采用动物回归和细菌常规分类鉴定方法及16S rDNA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手段,从四川名山地区黄鳝出血病病料中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菌株(HM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鳝出血病的病原菌。动物致病性试验显示,该分离株对泥鳅和小白鼠不致病,对云斑有较弱的致病力。对该分离株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与报道的藤黄微球菌一致,为革兰氏阳性、球菌,无运动力,多成双、四联或簇状排列,不形成链状排列,不形成芽孢;接触酶和明胶液化阳性;乳糖、甘露醇、葡萄糖、七叶苷、硝酸盐还原、精氨酸双水解阴性等特征。采用细菌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该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382 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HM044913)。该序列经RDP (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数据库在线Classifer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微球菌属细菌。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HM1)与微球菌属的藤黄微球菌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9%,且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其他不同来源的藤黄微球菌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将其确定为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2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对诺氟沙星、头孢唑啉、羧苄西林等18种药物敏感;对复达欣中度敏感;但对萘啶酸、加替沙星、磺胺异恶唑等5种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江西省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病原菌种类。从该县7个猕猴桃生产基地采集呈典型症状的发病枝条和叶片,采用稀释分离法对其进行病菌分离并作致病性测定,共获得27个致病性细菌菌株。对各菌株进行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结果与文献中对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的描述相吻合。提取各菌株基因组DNA,分别对其16S rDNA和16S-23S rDNA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序列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各菌株16S rDNA和16S-23S rDNA序列长度均为1 500 bp和280 bp,且菌株间序列完全一致。将获得的两段序列利用Blast程序分别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搜索,发现其与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同源性均为100%。待鉴定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该变种处于同一分支。根据实验结果,将奉新县猕猴桃溃疡病的病原鉴定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3.
从江西省信丰、广昌和峡江3县采集呈典型症状的烟草青枯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得到3个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分离株,分别命名为RSXF-1、RSGC-1和RSXJ-1。采用细菌16S rDNA基因通用引物对3个分离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各得到长为1 500 bp的核苷酸序列。经同源性分析,发现3个分离株均为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且三者间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将此3个分离株的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R.solanacearum代表性株系的对应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RSXF-1、RSGC-1和RSXJ-1均与我国广东省和云南省的分离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广西某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Cantor)养殖场发病的黄喉拟水龟的肝、肺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HX081027),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与报道的摩氏摩根菌一致,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无荚膜及芽孢,葡萄糖产酸产气,接触酶、脲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氧化酶、脂酶、DNA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甲基红阳性,VP反应阴性,MR阳性等特征。采用扩增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该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506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858185)。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HX081027与摩氏摩根菌属内相关菌株的同源性在98.8%~99.6%,且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来源于鱼类的M.morganiiJCM1672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将其确定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  相似文献   

5.
黄喉拟水龟摩氏摩根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西某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Cantor)养殖场发病的黄喉拟水龟的肝、肺分离到一致病性的菌株(HX081027),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与报道的摩氏摩根菌一致,表现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短杆菌,无荚膜及芽孢,葡萄糖产酸产气,接触酶、脲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氧化酶、脂酶、DNA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阴性,甲基红阳性,VP反应阴性,MR阳性等特征。采用扩增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该菌的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506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858185)。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菌HX081027与摩氏摩根菌属内相关菌株的同源性在98.8%~99.6%,且在系统发育树上与来源于鱼类的M.morganiiJCM1672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点将其确定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新疆泥火山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2009年8月从新疆乌苏泥火山群采集土壤样品,经稀释涂布和划线分离得到31株纯培养菌株,对分离的所有菌株均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真菌、细菌通用引物扩增得到16S rDNA的序列并测序.将序列在NCBl GenBank数据库中通过Blast软件对其进行同源性检索,使用PHYLIP 3.65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31株菌分别归属于13个属,其中15株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2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2株属于微球菌门(Micrococci).新疆泥火山细菌多样性丰富,优势菌群为盐单胞菌(Halomonas),4号和16号菌株为新种或属.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发酵酸肉中分离出一株乳酸杆菌(XC10001),利用API鉴定系统、16S rDNA同源性分析以及recA基因多重PCR特异性扩增3个方法对该菌株进行鉴定,API鉴定结果和16S rDNA同源性分析结果都表明该菌株同植物乳杆菌的同源性最高;多重PCR扩增后发现一条约300 bp的recA基因特异扩增片段,对该片段测序后发现同植物乳杆菌ATCC14917序列完全相同,因此将该菌确定为植物乳杆菌.菌株XC10001的16S rDNA序列的国际基因序列注册号为HM446157.  相似文献   

8.
从青岛近海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株红色素产生菌H1,利用PCR技术扩增该菌株的16S rDNA核苷酸序列,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得到1条约1 500 bp的16S rDNA片段.运用Blast程序与数据库中已存在的细菌16S rDNA核苷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表明该菌株与Kocuria rosea的相似性最高,为99.54%,可以认为属于同1个种.选取10株同源性较高的典型菌株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了菌株H1的系统发育树.  相似文献   

9.
初步探讨了采用16S rDNA片段鉴定鳗鲡病原菌的方法.根据已知细菌16S rDNA序列的高度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PCR法扩增16株已鉴定的鳗鲡病原菌的16S rDNA片段,测序分析后,通过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并构建相应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6株鳗鲡病原菌均扩增到了400bp左右的基因片段,其中14株菌的16S rDNA片段序列与网上已发表的同属菌株的同源性为100%,其余2株为99%;8株病原菌被鉴定到种,分别属于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其余8株被鉴定到属,分别属于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属;鉴定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在属的分类单元上符合程度高达82%.  相似文献   

10.
从患病缢蛏(Sinvnovacula constricta)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12#菌.对该株的16SrDNA的全序列进行PCR扩增并测序,然后用NCBIBLAST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12#菌与多株气单胞茵的16S rDNA的同源性均在95%vx以上.在细菌系统分类学中应归属于气单胞茵属.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可以看出:12#茵与点状产气单胞茵(Aeromonas punctata)共同构成一个分支,且该菌株与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的16S rDNA同源性达到99%以上,由此可以初步认为该菌为点状产气单胞茵(Aeromonas punctata).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出能有效防御黄鳝出血病的三联微胶囊口服疫苗,促进黄鳝养殖业健康发展。【方法】以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及温和气单胞菌为抗原,海藻酸钠为壁材,利用乳化法制备三联微胶囊口服疫苗,然后直接拌入饵料对健康黄鳝进行口服免疫,7 d后进行加强免疫,测定各项血清免疫指标。加强免疫结束15 d后,经腹腔注射3种活菌(1.0×109 CFU/mL)进行攻毒试验,检验三联微胶囊口服疫苗对黄鳝的免疫保护率。【结果】制备获得的三联微胶囊口服疫苗的平均粒径为44.5μm,平均含菌量为4.56×109 CFU/mg。按0.4和0.6 g/kg的剂量口服免疫黄鳝,其血清补体C3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平均抗体效价分别为7.5949和11.0651,对应的免疫保护率为60%和65%,且0.6 g/kg剂量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0.4 g/kg剂量组。【结论】制备获得的三联微胶囊口服疫苗能显著提高黄鳝血清SOD、ACP活性及刺激血清补体C3产生,有效抵御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出血病,生产使用时须进行加强免疫,并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相似文献   

12.
黄鳝具有与其他脊椎动物不同的生理特性,即性逆转现象,这种独特的生理现象使它成为研究者热衷的研究对象之一。近年来,由于黄鳝的自然资源日趋下降,使得明确其性逆转的生物学机制日益重要,以解决市场对黄鳝苗种的需求。从组织学、内分泌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角度综述黄鳝性逆转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黄鳝血清总脂含量与体长的相关性。[方法]以处于繁殖季节的体长为19.3~68.0 cm的53尾黄鳝为研究对象,采用香草醛法测定不同体长黄鳝的血清总脂含量,并分析体长与黄鳝血清总脂含量的关系。[结果]黄鳝血清的总脂含量为3.94~11.61 mg/ml。黄鳝体长(x)与血清总脂含量(y)间的回归方程为y=5.526 1 x+392.7(r=0.373 8),说明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繁殖期间黄鳝血清总脂含量随体长变化不大,这使黄鳝在繁殖期间血清总脂含量处于较稳定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性转变与体重、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鳝性别与体重关系密切,体重在50.0g以下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体重在50.1~75.0g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体重在100.1~125.0g,雄性比例开始超过雌性的比例;体重在125.1~300.0g之间,随着体重的增加,雄性比例逐步增加,而雌性的比例逐步减少;体重超过300.0g的个体,则全部为雄性个体。1龄、2龄黄鳝均为雌性个体,3龄黄鳝开始出现性转变,4龄黄鳝的雄性比例超过雌性比例;5~8龄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雌性比例逐渐减少,雄性比例逐渐增加;9~11龄的个体,仍然有雌性个体。  相似文献   

15.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美  付荣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99-5000
[目的]研究高效氟氯氰菊酯对黄鳝的毒性作用,为安全使用农药提供参考。[方法]将体长26.6~29.9 cm,体重17.68~21.51 g的黄鳝置于水簇缸内,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进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试验。按等对数间距设置0.055 2、0.038 1、0.026 30.018 10、.012 5μg/L高效氯氟氰菊酯的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观察黄鳝24、48、729、6 h的存活、中毒及死亡症状。[结果]随着药液浓度上升和浸泡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黄鳝的平均死亡率均逐步上升。至48 h时0.055 2μg/L浓度组黄鳝已全部死亡。对照组无死亡。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 2、0.032 00、.026 30、.021 3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3μg/L。[结论]药物的浓度与黄鳝的死亡情况密切相关,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剧毒。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3种高蛋白活体动物饲料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长的影响.分别用蝇蛆、黄粉虫、蚯蚓以及三者与市售鱼粉饲料混合制成的人工配制饲料饲喂黄鳝,养殖周期为30d.结果显示,就黄鳝的体重和体长增加而言,投喂活体动物明显优于人工配制饲料,且蝇蛆最佳,黄粉虫其次,蚯蚓第三;但投喂活体动物的黄鳝死亡率明显高于人工配制饲料,其中,投喂蚯蚓的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进行黄鳝微卫星标记筛选并将其应用于黄鳝性别差异群体的遗传变异分析.黄鳝基因组DNA经酶切、微卫星核心序列探针杂交、T载体连接并转化至DH5a中,构建黄鳝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选75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发现其中20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利用软件成功设计了15对微卫星引物,经过黄鳝基因组DNA的PCR扩增及电泳检测,筛选8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并对黄鳝3种不同性别表型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扫描,结果显示:在8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6.375个,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0.001 2~0.603 3;黄鳝雌性表型群体、间性表型群体、雄性表型群体的平均遗传杂合度分别为0.637 1、0.696 9、0.734 5;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565 6、0.641 6、0.685 8,表明这些微卫星标记在黄鳝不同性别表型群体的遗传多态性发生了改变,它们可作为黄鳝遗传背景分析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8.
黄鳝网箱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黄鳝网箱养殖技术,包括鳝苗挑选、水质控制、鳝苗运输、放养密度、饲料管理以及水蛭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提高黄鳝养殖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白魔芋白绢病和软腐病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5个不同药剂组合对白魔芋田间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并检测白魔芋葡甘露聚糖含量。[结果]溴硝醇600倍稀释液+300 mL/hm~2露娜森+安泰生800倍稀释液处理的白魔芋产量较高,防治效果较好,且葡甘露聚糖含量也较高。[结论]溴硝醇600倍稀释液+300 mL/hm~2露娜森+安泰生800倍稀释液处理方法可应用于生产中防治白魔芋白绢病和软腐病。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黄鳝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对网箱养殖黄鳝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黄鳝在密度35尾/m2的网箱养殖条件下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其最终体重、增重率、增长率显著高于黄鳝最低密度组15尾/m2和黄鳝最高密度组90尾/m2。实验表明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黄鳝的生长,黄鳝网箱养殖存在着一个最适放养的密度。高密度养殖黄鳝生长离散较大,大小规格不齐;密度过低时,黄鳝摄食效果差,生长发育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