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07篇
  免费   3336篇
  国内免费   6442篇
林业   6793篇
农学   12033篇
基础科学   7112篇
  7466篇
综合类   71973篇
农作物   11915篇
水产渔业   5204篇
畜牧兽医   13922篇
园艺   11462篇
植物保护   2505篇
  2024年   1009篇
  2023年   3477篇
  2022年   3558篇
  2021年   3724篇
  2020年   3784篇
  2019年   4223篇
  2018年   2451篇
  2017年   3767篇
  2016年   4434篇
  2015年   4664篇
  2014年   7055篇
  2013年   6711篇
  2012年   8319篇
  2011年   8083篇
  2010年   7524篇
  2009年   7535篇
  2008年   7792篇
  2007年   6781篇
  2006年   6533篇
  2005年   6838篇
  2004年   6338篇
  2003年   5892篇
  2002年   3758篇
  2001年   4098篇
  2000年   3586篇
  1999年   1998篇
  1998年   1853篇
  1997年   1753篇
  1996年   1603篇
  1995年   1794篇
  1994年   1613篇
  1993年   1507篇
  1992年   1181篇
  1991年   1087篇
  1990年   866篇
  1989年   979篇
  1988年   361篇
  1987年   310篇
  1986年   184篇
  1985年   196篇
  1984年   173篇
  1983年   161篇
  1982年   129篇
  1981年   81篇
  1980年   93篇
  1979年   61篇
  1975年   57篇
  1974年   55篇
  1965年   58篇
  1957年   10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2.
为摸索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以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于2017—2018年选择海拔2250 m的云南省峨山县塔甸镇大西村地块进行9个播期的2年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花椰菜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延长,而花球采收期除播期7月10日外随播期推迟而逐渐增长;花椰菜株高、外叶数、开展度、球高、球径和单球重等农艺性状有随播期延迟呈现先逐渐减小而后又逐渐增大的趋势;莲座期黑腐病和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升高而后又逐渐下降的趋势;花椰菜小区产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先逐渐下降而后又逐渐提高的趋势,播期4月20日和4月30日与其余7个播期产量之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花椰菜在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的生产实际和各播期产量产值及商品性表现,推荐滇中高海拔冷凉山区反季节栽培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为4月20—30日。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脾脏组织结构和血脾屏障位置,该研究对其脾脏进行了形态大小、组织学和活体染色观察。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的脾脏位于腹腔中部,呈暗红色,脾体指数为0.120%~0.273%;对健康脾脏制备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改良James染色,显微镜观察发现其脾组织主要由不发达的被膜系统、分界不清的红髓和白髓及由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组成的纤维支架构成。其中网状纤维主要位于脾索和椭球体周围,胶原纤维主要位于脾索;使用台盼蓝活体染色法对健康瓦氏黄颡鱼的血脾屏障部位和功能探索发现,台盼蓝主要位于脾脏的椭球体内皮细胞中,最早出现在注射后的第4小时,随时间推移在椭球体内逐渐累积,24 h后数量显著增加,并持续增加至第72小时。结果表明椭球体内皮细胞是血脾屏障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4.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解曝气联合投加菌藻对湖泊水体的生态效应,于2019年7月24日-10月16日,在白洋淀沟壕中开展了曝气联合投加菌藻的水体生态修复试验,对比分析了修复水体和未修复水体的理化指标及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试验期内,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能显著降低水体亚硝态氮(NO~-_2-N)浓度,同时明显减少了上下水层的溶解氧差异,对打破水体上下分层具有明显效果;进行生态修复的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逐渐由枝角类的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向桡足类的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sp.)、桡足幼体(Copepodid)和无节幼体(Copepod nauplii)转变,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趋于小型化;生态修复区内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综合结果来看,曝气联合投加菌藻修复技术能显著降低湖泊水体的亚硝态氮浓度,打破水体上下分层状态,同时使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和密度明显降低,使其物种趋于小型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择市场上效果较好的包衣剂以及新推出的包衣剂,探究药剂包衣对直播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咪·福美双处理可有效提高水稻出苗率、苗期根冠比及叶绿素含量,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壮秧生长整齐,最终形成大穗,在同样栽培条件下,壮秧容易获得高产,即包衣剂处理可有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增加养分有效性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成土壤结构的最小单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其形成转化过程与土壤固碳过程息息相关,因而研究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团聚体有机碳影响因素对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总结,明晰了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类型、施肥方式、土地利用和矿区复垦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并从生物质炭的长期定位研究和复垦矿区的土壤修复两方面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研究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2种缓释肥料及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生产中缓释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料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掺混树脂控释复合肥料处理平均增产29.3%~45.5%,施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处理增产26.6%~52.9%。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有效穗数;本研究不同缓释肥处理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均提高了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粒率。减氮20%肥料用量条件下,掺混包膜型缓释复合肥处理和腐殖酸缓释肥处理,与农民常规施肥相比产量下降不显著,但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了施肥成本。掺混肥料相同施氮量下,肥料质量显著大于腐殖酸缓释肥料,增加了用工成本。该地区水稻应优先选用腐殖酸缓释型复合肥料,适宜用量为144 kg/hm2。  相似文献   
8.
《广西糖业》2021,(1):F0002-F0002
4、品种:桂糖44号亲本:ROC1x桂糖92-66。特征特性:植株直立均匀,中茎,丰产稳产,高糖,宿根性强,亩有效茎数多。蔗茎产量:据2012~2013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两年新植和一年宿根试验,平均甘蔗亩产量7.19吨,比对照新台糖22号增产5.2%,其中新植增1.85%,宿根增11.8%。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对小麦倒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对增加小麦产量、提升籽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分别对种植田块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两个因素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氮肥施入量共设置四个不同水平;而在基追比共设置四个水平。分析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茎秆基部节间干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氮肥施入量为135-225kg/hm2这一范围内,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前期基肥量的提升,小麦株高、重心高度以及基部节间长度均有所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基部节间茎壁厚度以及粗度达到了最大值,在氮肥施入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小麦茎壁厚度以及粗度并未持续增加。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将明显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135kg/hm2-225kg/hm2时,在基追比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略微降低。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产量达到了最大值。【结论】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田间小麦群体结构较为合理、茎秆节间具备良好的综合抗倒性,可有效降低小麦茎秆倒伏率,减轻小麦倒伏程度,便于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气流脉冲和结构光成像的牛肉嫩度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牛肉嫩度检测速度慢、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气流脉冲结合结构光3D成像的牛肉嫩度快速无损检测方法。首先,利用脉冲气流对牛肉表面进行冲击,同时通过结构光3D成像获取待测牛肉表面凹陷区域的三维点云信息;然后,采用去噪、点云分割、贪婪投影三角化、Delaunay三角化、曲面拟合等算法进行点云处理,获得牛肉表面凹陷区域的深度、映射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等信息;基于此,分别建立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LS-SVR)、BP神经网络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的生鲜牛肉剪切力预测模型;结果表明,GRNN模型预测表现最佳,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75,均方根误差为5.307N。采用基于K-fold交叉验证的GRNN神经网络对牛肉嫩度等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较嫩牛肉分级效果较好,为100%,对较老牛肉分级效果稍差,为91.3%。研究表明,基于气流脉冲结合结构光3D成像进行牛肉剪切力以及嫩度快速、无损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