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减少水稻抽穗前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次数及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伤害及农药残留,最终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控,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室内测定了药剂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并结合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用量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时长及保叶效果,明确了药剂拌种对天敌蜘蛛的影响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用量30~120 g/hm2拌种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均无影响。直播稻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60 g/hm2拌种,播种后110 d,其保叶效果仍高达97.13%;旱育手栽秧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90 g/hm2拌种,播种后108 d保叶效果为82%以上,旱育机插秧模式下按有效成分90~120 g/hm2拌种,播种后90 d保叶效果仍在95%以上;3种模式下拌种处理的保叶效果及持效期均远优于常规喷雾防治。研究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及中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后期田间虫口基数,并且对田间天敌蜘蛛安全性高,同时在收获的稻谷中未检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残留量低于定量限0.000 8 mg/kg)。在江苏省丘陵地区粳稻区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可确保水稻直至抽穗初期无需再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后期稻纵卷叶螟虫源基数,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稻瘟灵与福美双混剂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筛选防治稻瘟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灵、福美双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防治稻瘟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灵与福美双配比为2:1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增效系数为2.2143。在田间药效试验中,45%稻瘟灵·福美双SC 1500 g/hm~2对稻瘟病防效为86.60%,高于常规药剂三环唑和稻瘟灵,并且对水稻生长安全。45%稻瘟灵·福美双SC 1500 g/hm~2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开发为稻瘟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3.
黄瓜靶斑病是1种世界性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淮安地区危害性越来越大,给黄瓜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2015年以来,对淮安市黄瓜靶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病害进行正确识别和科学防控,以期为瓜农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经室内毒力测定,吡蚜酮、异丙威以1:2配比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高毒力,共毒系数最大达到166.55,LC50为11.01mg/L,增效显著。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30%吡蚜·异丙威WP20、30、40g/667m^2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1~14d)为86.82%~99.78%;其速效性明显超过25%吡蚜酮WP20g/667m^2,持效性显著超过20%异丙威EC150mL/667m^2。吡蚜酮、异丙威混配不但弥补其单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不足,而且能避免和减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提高药剂防治效果。30%吡蚜·异丙威WP对水稻安全,适宜用量为20~30g/667m^2。  相似文献   
5.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6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时长,然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直播稻、旱育手栽和机插秧3种栽培模式下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长及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作为种子处理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能力及时长从高到低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氟苯虫酰胺WG≥10%氟苯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SC≥24%氰氟虫腙SC,且有效药量越高,保叶时长及防效越好。田间试验证明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栽培模式下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长及防效与有效药量呈正相关。氯虫苯甲酰胺田间表现较为优异,直播稻与机插秧播种后58 d保叶效果达到100%;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药量达到45 g/hm 2时,3种种植模式播种88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因此,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可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6.
做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已成为莱芜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任务。在深入研究分析莱芜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实际问题基础上,认为应该大力宣传水保法规,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保护好有限的水土资源,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水稻种子处理剂利用现状与使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使用种子处理剂的历史较悠久,古代就有温汤泡种和药剂浸种。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推广浸种、拌种技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种传苗期病害,保护种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但种子处理技术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在过去的20年里,种子处理药剂特别是种衣剂发展经历了研究、推广和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大量的调查和试验表明:经过药剂浸种、拌种或包衣处理过的稻种,既能防止或减少种子和土壤传染病菌引起的水稻恶苗病、水稻干尖线虫病及其他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提高了产量,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阶段人们一直采用在播前进行种子处理来消灭种传病害,并使种子和幼苗免遭土传病害和害虫的危害。截止到2004年,全国已累计推广应用水稻种子处理面积约2000多万hm^2,尤其是近两年来,全国年推广应用面积均在200万hm^2左右。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的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吡蚜酮SC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久性,制剂用量为300-375 mL/hm2时,药后1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速效性优于吡蚜酮,药后35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持效性优于噻虫胺,与吡蚜酮无差异,且对低龄、高龄若虫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0%噻虫﹒吡蚜酮SC对稻田蜘蛛安全,可大面积应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9.
淮安红椒是淮安市生产规模最大的保护地蔬菜产品,自2010年以来烟粉虱为害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淮安红椒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介绍了淮安红椒烟粉虱的发生特点并探究其发生原因,总结了苘麻预警、黄板预警、驱避植物和黄板诱杀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d,21%醚菊·吡蚜酮悬浮剂300~ 600 mL/hm2对灰飞虱若虫的防治效果为89.39%~98.30%,速效性好,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毒死蜱,7~14 d对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均在86%以上,与吡蚜酮处理无显著性差异;21%醚菊·吡蚜酮悬浮剂450 mL/hm2药后3~7d防治灰飞虱成虫的效果为75.00%~86.96%,与吡蚜酮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略好于毒死蜱处理.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21%醚菊·吡蚜酮悬浮剂推荐用量为450 mL/hm2,大发生年份用量可以增加到600 mL/hm2,兑水750 kg/hm2,喷药时力求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