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减少水稻抽穗前田间稻纵卷叶螟的化学防治次数及用药量,降低对天敌的伤害及农药残留,最终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控,采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室内测定了药剂拌种对种子发芽的安全性,并结合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不同用量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时长及保叶效果,明确了药剂拌种对天敌蜘蛛的影响及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用量30~120 g/hm2拌种时,对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均无影响。直播稻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60 g/hm2拌种,播种后110 d,其保叶效果仍高达97.13%;旱育手栽秧模式下,氯虫苯甲酰胺按有效成分90 g/hm2拌种,播种后108 d保叶效果为82%以上,旱育机插秧模式下按有效成分90~120 g/hm2拌种,播种后90 d保叶效果仍在95%以上;3种模式下拌种处理的保叶效果及持效期均远优于常规喷雾防治。研究表明,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可有效控制水稻前期及中期稻纵卷叶螟的为害,降低后期田间虫口基数,并且对田间天敌蜘蛛安全性高,同时在收获的稻谷中未检出氯虫苯甲酰胺残留(残留量低于定量限0.000 8 mg/kg)。在江苏省丘陵地区粳稻区应用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可确保水稻直至抽穗初期无需再进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并可显著减少后期稻纵卷叶螟虫源基数,实现稻纵卷叶螟的简约化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稻瘟灵与福美双混剂对稻瘟病菌的联合毒力及田间防效,筛选防治稻瘟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灵、福美双及其7种配比混剂对稻瘟病菌的毒力,并进行了防治稻瘟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灵与福美双配比为2:1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增效系数为2.2143。在田间药效试验中,45%稻瘟灵·福美双SC 1500 g/hm~2对稻瘟病防效为86.60%,高于常规药剂三环唑和稻瘟灵,并且对水稻生长安全。45%稻瘟灵·福美双SC 1500 g/hm~2对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可开发为稻瘟病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杀虫剂胁迫下水稻体内生化物质的变化,探讨生化物质变化对水稻感抗虫性的影响,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不同用量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后,各生育期水稻叶片可溶性糖、类黄酮、游离氨基酸和草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用量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后,水稻不同生育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苗期和4叶1心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1.5~2.0 g/kg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水稻在分蘖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用量为1.0~1.5 g/kg时,水稻各生育期叶片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苗期和4叶1心期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加,而在分蘖期除1.5 g/kg处理的草酸含量显著增加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因此,推测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处理促进了水稻叶片类黄酮和草酸的增加,提高水稻不同生育期对稻纵卷叶螟的抗性,从而减少靶标害虫对水稻的为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下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水稻后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对天敌蜘蛛和水稻的安全性,为该药剂拌种水稻防治稻飞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浓度(22.5、45.0、67.5和90.0 g a.i./ha)的10%三氟苯嘧啶SC对杂交稻(丰优香占)和粳稻(南粳9108)进行拌种处理,以25%噻虫嗪WDG(135.0 g a.i./ha)为对照药剂,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室内分别测定拌种7和15 d后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并在田间调查药剂拌种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对稻田蜘蛛和水稻的安全性。【结果】不同浓度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水稻后,各处理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与空白对照均无显著差异(P0.05)。10%三氟苯嘧啶SC用量≥22.5 g a.i./ha时,直播粳稻播种后98 d、杂交稻播种后126 d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90.00%以上;机插秧粳稻播种后112 d、杂交稻播种后119 d对稻飞虱的防效均在90.00%以上;不同浓度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处理对旱育移栽秧田稻飞虱的防效较差,持效期短,自调查日起已基本丧失对稻飞虱的控制能力。对稻田蜘蛛调查及对水稻生长观察结果显示,直播稻和机插秧稻田蜘蛛种群数量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田,而不同处理旱育秧移栽田蜘蛛种群数量与空白对照田相当;不同浓度10%三氟苯嘧啶SC拌种处理对水稻生长发育无不良影响。【结论】利用10%三氟苯嘧啶SC 22.5~90.0 g a.i./ha拌种水稻可有效降低直播稻和机插秧田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对水稻安全,对天敌蜘蛛影响较小,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种子处理防治稻纵卷叶螟药剂筛选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先通过室内试验确定6种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时长,然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直播稻、旱育手栽和机插秧3种栽培模式下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拌种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长及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作为种子处理药剂在相同浓度下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控制能力及时长从高到低分别为20%氯虫苯甲酰胺SC>10%四氯虫酰胺SC>20%氟苯虫酰胺WG≥10%氟苯虫酰胺SC>10%溴氰虫酰胺SC≥24%氰氟虫腙SC,且有效药量越高,保叶时长及防效越好。田间试验证明氟苯虫酰胺、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在3种栽培模式下对稻纵卷叶螟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控制时长及防效与有效药量呈正相关。氯虫苯甲酰胺田间表现较为优异,直播稻与机插秧播种后58 d保叶效果达到100%;当氯虫苯甲酰胺有效药量达到45 g/hm 2时,3种种植模式播种88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因此,利用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水稻种子可长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田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二氢卟吩铁拌种和喷雾对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明确使用剂量。采用不同浓度二氢卟吩铁对花生拌种及在不同生长期喷雾2种方式处理。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种子拌种和喷雾均能促进花生生长、分枝,增加单株的角果数,提高果仁重,分别增加花生产量12.38%~14.29%和33.33%~55.87%。从经济角度考虑,拌种适宜用量为每千克花生0.02%二氢卟吩铁SP 0.20~1.00 g,喷雾适宜使用浓度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1000~5000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噻虫胺和吡蚜酮复配增效作用,开发新型防治稻飞虱的复配药剂,利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试验验证,明确复配药剂对田间稻飞虱的控制效果和对天敌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噻虫胺与吡蚜酮按3:1、2:1、1:1、1:2和1:3的比例进行复配后均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2的比例复配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好。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噻虫.吡蚜酮SC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久性,制剂用量为300-375 mL/hm2时,药后1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速效性优于吡蚜酮,药后35 d对稻飞虱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持效性优于噻虫胺,与吡蚜酮无差异,且对低龄、高龄若虫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同时30%噻虫﹒吡蚜酮SC对稻田蜘蛛安全,可大面积应用于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和延缓吡蚜酮抗药性产生的复配药剂,本研究选取4种吡蚜酮复配剂进行试验。以57%噻虫·吡蚜酮WDG、30%吡蚜·噻虫胺SC、35%噻虫·吡蚜酮WDG、70%吡蚜·呋虫胺WDG为试验药剂,以25%吡蚜酮SC为对照药剂,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稻飞虱低龄若虫盛期施药,于药后3、7、14、21天调查稻飞虱及蜘蛛的种群数量。结果表明,4种吡蚜酮复配药剂对稻飞虱具有较好控制效果,药后3天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9%以上,药后14天4种药剂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仍在98%以上,药后21天,35%噻虫·吡蚜酮WDG防治效果为86.26%,其他3种药剂防治效果仍在90%以上。4种药剂对蜘蛛杀伤力不明显,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4种吡蚜酮复配剂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数量,对天敌(蜘蛛)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噻呋酰胺种子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同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为试验材料,采用浸种、湿拌和干拌3种种子处理方式,每种方式设置150、300、450、600 ai.g/hm2和CK 5个处理,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及对水稻种子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后91天,24%噻呋酰胺悬浮剂150~600 ai.g/hm2湿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0.46%~98.10%;干拌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为91.16%~99.28%;浸种处理对纹枯病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播种后108天,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略有下降,但与播种后91天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趋势基本一致,且各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和生长无不良影响。因此,24%噻呋酰胺悬浮剂种子处理宜湿拌和干拌,此外,从防治效果和经济角度考虑,推荐浓度为300~450 ai.g/hm2,其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并表现出较长的持效期,同时对水稻生长安全,可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研究了水稻黑点米形成的原因。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98%杀螟丹可溶粉剂浸种杀灭种子中越冬干尖线虫,收获后调查各小区收获稻子中干尖线虫数量及黑点米率,初步明确了水稻黑点米形成是由于干尖线虫的刺吸引起。通过干尖线虫接种,收获的稻子出现黑点米症状,并从黑点米中分离到干尖线虫,进一步证明干尖线虫危害是导致黑点米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