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善沙漠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保护行动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气候条件形成了阿拉善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主要地质遗迹有沙丘(沙山)、沙波纹,沙漠湖泊、戈壁、峡谷、花岗岩风蚀地貌、阿拉善奇石等,阿拉善沙漠地质公园是目前国内外唯一以沙漠地质遗迹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文中对阿拉善沙漠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全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阿拉善地质遗迹主要有沙漠分布面积大、景观丰富,沙漠湖泊多、水源条件好,鸣沙区面积广,高大沙山分布密集,与文化遗产关系密切等主要特征。在全球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行动规划,认为主要应从沙漠形成演化与全球变化、沙漠地质遗迹与景观、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从乡土科普、教学实习等方面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出了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构想,对其拟建地质公园概况、地质遗迹分级保护开发等进行了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内蒙古达里诺尔湖1999-2010年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10年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内陆湖泊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稳定、有的萎缩,有的消失。文中以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和早期1:5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选择内蒙古地区第二大湖泊达里诺尔为研究区域,从面积、变化率和空间分异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湖泊近12年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达里诺尔湖从1999年到2010年湖泊重心西移岸线的发育系数减小,面积由220.3389km2缩减到190.0944km2,面积缩减了30.2445km2,年平均变化率为-0.012479%;对邻近三个气象台站5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表明,湖泊萎缩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的升高,蒸发量的上升以及降水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牙克石市喇嘛山有海西期至燕山期白岗质花岗岩岩组和花岗斑岩岩组出露。受新华夏构造体系波及,塑性地层发生褶皱,刚性岩层断裂,形成区内大小28座突兀挺拔、陡峭嶙峋的花岗岩奇峰;又由于该区气候湿润,岩石风化、溶蚀较快,周围岩石脱落,导致各种类型的花岗岩峰石球化,形成大量石蛋、石柱、象形石、石槽、岩臼、石穴等微地貌。文中简述了喇嘛山花岗岩景观的类型、特征,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搜集各类灾害研究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北省进行自然灾害分区。结果显示,河北省自然灾害共分为六个区,即燕山山地丘陵灾害区(Ⅰ区),冀北山地盆地、坝上高原灾害区(Ⅱ区),滨海平原灾害区(Ⅲ区),太行山山麓北部平原灾害区(Ⅳ区),燕山山麓平原灾害区(Ⅴ区),太行山山麓南部平原灾害区(Ⅵ区)。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的灾情特点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以期积极防灾,最大限度降低灾后损失。  相似文献   
5.
这里的莽莽山林集结成巍巍大兴安岭,富饶的土地滋养着悠远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勤劳勇敢的人民是传说中“最后的山神”.这就是火山王国、森林秘境——鄂伦春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6.
在野外综合地质考察和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地质遗迹的分类要求及地质遗迹的性质和成因,将扎兰屯地质公园内的火山地质遗迹资源分为5类6个亚类共28处典型景观资源,火山喷发时代新、具多期性、火山地貌类型多样、保存完整;地质公园内部及周边的其他旅游资源,是扎兰屯地质公园不可或缺的部分。该地质公园的主体旅游资源为火山地质遗迹,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突出,可开发多种旅游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7.
“3S”现代技术在地质遗迹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地质遗迹资源的现状和空间分布特点基础上,结合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分别分析了"3S"技术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工作中的优势,并阐述了"3S"集成技术在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中的实现过程。这种应用趋势将有利于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规划、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RS和GIS技术的坝上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987年和1999年 T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在ERDAS8.4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Info8.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获取了坝上研究区两期土地利用/覆盖图.在此过程中,提出和建立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图像分类体系;通过计算机自动分类和分类后人工解译纠错相结合的图像分类提取方案,提高了图像分类提取的效率和精度.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1987~1999年的12年期间,坝上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居民建设用地>林地>高覆盖度草地>水体>沙盐碱地>低覆盖度草地>耕地.其中面积增加的是居民地、林地、高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的是沙盐碱地、水体和低覆盖度草地.从1987~1999年的12年期间,研究区的沙盐碱地面积从1 985.89 km2减少到 1 250.75 km2,减少了37.02%,年动态度为-3.08%.坝上东部沙漠化得到遏制,而西部张北、康保一带沙盐碱化土地有所扩展.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海坛岛青峰剖面(QF)老红砂为研究对象,系统测定剖面磁学参数,并与粒度组分进行比对,以此揭示研究区老红砂磁学特征、阶段性变化规律及其所记录的古气候信息。结果表明:1)在QF剖面上,磁学参数随着深度起伏波动,低频磁化率(χlf)、高频磁化率(χhf)、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软"剩磁(SoftIRM)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频率磁化率(χfd)、"硬"剩磁(Hard IRM)、退磁系数(S-100mT)和磁化系数(F300mT)在均值附近小幅变化;2)假单畴(PSD)、多畴(MD)的亚铁磁性矿物是剖面磁性的主要贡献者;3)χlf和χfd阶段性变化,反映了QF剖面老红砂沉积和风化成土作用经历了暖湿-较暖湿-冷干-较冷干-极冷干-暖湿的气候波动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哈尔滨市地面气象站1961年-2010年观测数据,分析了哈尔滨市沙尘暴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了气象特征与下垫面的关系,结果表明:1)哈尔滨市沙尘暴的发生规律存在年代际变化,进入21世纪后,有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沙尘暴发生次数与大风日数、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条件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且认为影响哈尔滨市沙尘暴的主要风向为西南风。3)通过与下垫面地貌因子的组合关系的分析,认为远距离沙源地有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近源主要为哈尔滨市周围的耕地和沙化地,这也是哈尔滨沙尘天气主要为扬沙和浮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