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规猪育种多采用"全群淘汰、群体更新"的群体继代选育法,周期长,育种效率低。而在苏淮猪培育的过程中,通过比较Gn♀×Gn♂、Gn♀×Gn+1♂与Gn♀×Gn-1♂的3种选配方案对猪产仔性能的选育效果分析显示:Gn♀×Gn-1♂组的产仔数和21日龄活仔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表明:Gn♀×Gn-1♂选配方式效果不佳,而Gn♀×Gn+1♂和Gn♀×Gn♂选配方式最佳;说明在种猪群体继代选育中后期及持续选育阶段,可以打破群体继代选育法的世代不可重叠的成规,通过跨世代的选育选配等综合措施来加强对优秀个体的利用,可达到不断扩大群体、快速固定群体基因纯合和提高种群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苏淮猪七世代的生长、胴体和肉质性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淮猪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有计划培育的猪新品种,是在大白公猪与新淮母猪杂交二代中选择黑猪组建零世代基础群,经7个世代选育而成。苏淮猪群血统来源相同,分别含有50%大约克和50%新淮猪血统。为了解苏淮猪选育效果,同时为下一阶段的扩繁  相似文献   
3.
4.
H-FABP和HSL基因多态性对苏淮猪胴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H-FABP、HSL基因在83头苏淮猪中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H-FABP基因的3个变异位点和HSL基因都存在多态性。H-FABPHinfI位点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1mm,极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20.16mm)(P〈0.01),Hh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6mm,显著低于hh基因型个体(P〈0.05)。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69%,极显著高于hh型个体(54.84%)(P〈0.01),Hh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69%,显著高于hh型个体(P〈0.05)。HH—Dd—Aa单倍型背膘最薄(19.73mm)、瘦肉率最高(60.92%),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HSL基因G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79mm,极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20.23mm)(P〈0.01),AG基因型个体的背膘厚为19.88mm,显著低于AA基因型个体(P〈0.05)。G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9.89%,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54.04%)(P〈0.01),AG基因型个体的瘦肉率为58.52%,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提示:H-FABP、HSL基因可以作为胴体性状的候选基因用于猪的辅助选育。  相似文献   
5.
养猪生产规模化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猪粪尿和污水大量堆积,难以处理。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报道。1999年畜牧生产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约为19亿t。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其中规模化畜牧场产生的粪便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7%,笔者对这一报道的科学性以及代表性持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6.
苏淮猪的选育方法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淮猪是采用杂交育种方法有计划培育的猪新品种,是在大白公猪与新淮母猪杂交二代中选择黑猪组建零世代基础群,经7个世代选育形成的。苏淮猪选育按照事前制定并经专家审定的育种方案进行,系谱等档案资料完整,育种群有完整的系谱记录。猪群血  相似文献   
7.
于传军 《中国猪业》2020,15(5):47-49
随着国家生猪稳产保供政策的落地和非洲猪瘟的稳定防控,养猪场(户)的增养、复养信心增加, 在种猪资源匮乏,或考虑引种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担忧等因素下,部分养猪场(户)选用三元商品母猪留为种用。由于这部分种猪既未加以选择和培育, 也未选择合适公猪选配,在生产中品质良莠不齐,生产性能并不理想。本文就此进行简单分析,提出弄清留种三元商品母猪品质,优选公猪配种生产,通过选留其后代与科学饲养管理等措施培育优秀后代,以缓解当前少猪可养的局面,探讨提高三元母猪及其后代生产性能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选取长白猪×新淮猪瘦肉系(长淮组)、杜洛克猪×新淮猪瘦肉系(杜淮组)和新淮猪瘦肉系(新淮组)3个组合的试验猪进行育肥和屠宰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长淮组、杜淮组和新淮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629.25±84.39)g、(677.72±58.06)g和(617.35±20.41)g,料重比分别为2.79、2.60和2.85,杜淮组最高。在胴体性状方面,长淮组屠宰率、瘦肉率最高,校正瘦肉率达64.83%;杜淮组眼肌面积最大,背膘最薄,校正瘦肉率为61.93%;新淮组眼肌面积最小,背膘最厚,校正瘦肉率为54.72%。在肉质性状方面,新淮组的肌内脂肪最低,为1.54%;长淮组最高,为2.14%;杜淮组次之,为1.98%。  相似文献   
9.
新淮猪瘦肉系生长与胴体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新淮猪瘦肉系的培育自1998年10月开始实施,至2004年已获得二世代猪群,其肉猪日增重达617 g,比新淮猪增加了81 g;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94 d,比新淮猪缩短了34 d;料重比2.85,比0世代猪下降0.78,每头猪可节省饲料46.8 kg;在屠前体重83~90 kg情况下,屠宰率达70%~73%,接近新淮猪,平均背膘下降0.86 cm,胴体瘦肉率为58.24%,比新淮猪增加8.7个百分点,肌内脂肪含量为2.6%~2.7%。与长白猪杂交后的杂种猪日增重达716.5 g,比新淮猪提高86 g(+13%),料重比下降0.11,胴体瘦肉率达61%~64%,杜×新瘦系猪的杂交一代肉猪亦有相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养猪生产规模化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猪粪尿和污水大量堆积,难以处理,由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报道,1999年畜牧生产的固体废弃物总量约为19亿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