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6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河鲇种群生殖调节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辽河流域鲇种群生殖适应性,即个体生殖力及其调节机制、生殖过程及其适应性。结果表明:鲇个体生殖力低于鲤科鱼类而与乌鳢和胡子鲇相近,卵质优于鲤科鱼类;鲇产卵期长,有利于亲鱼充分利产卵场和仔鱼利用铒料资源;产卵后卵巢内有大量的卵母细胞残留是对不稳定生殖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在静水系统中,骤然改变水体盐度,形成盐度脉冲;研究许氏平鲉Sebastodes fuscescens(Houttuyn)经历该脉冲后其氨氮、活性磷酸盐排泄的情况。结果表明,盐度改变后,许氏平鲉的氨氮排泄率比正常盐度(30)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当盐度由30降为25和20时,随着体重增加,氨氮排泄率先增大,后又减小;当盐度由30上升为35时,氨氮排泄率随体重增加而呈下降趋势。盐度改变后,许氏平鲉的活性磷酸盐排泄率随体重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同一体重下,盐度由30降至20时,活性磷酸盐的排泄率最大;盐度由30升至35时,磷的排泄率最小。方差分析表明,盐度脉冲对许氏平鲉氨氮排泄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对活性磷酸盐排泄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该研究对于鱼类养殖的水质管理、养殖场的布设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蛤蜊岗不同贝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3龄四角蛤蜊的壳长(SL)、壳宽(SW)、壳高(SH)、活体湿重(BW)和软组织湿重(RW)等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形态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不同生长阶段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贡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与1~3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最相关的形态性状均为壳宽。对软组织湿重影响最大的形态性状,在1龄贝为壳宽,在2龄和3龄贝为壳长。壳高对2龄四角蛤蜊活体湿重和软组织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以活体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3龄贝均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并以壳长作为辅助选择性状;以软组织湿重为目标性状时,1龄贝应以壳宽为主要选择性状,同时辅以壳长;2龄和3龄贝均应以壳长为主要选择性状,并分别以壳宽和壳高作为2龄贝和3龄贝的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可为蛤蜊岗四角蛤蜊良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8年7月9~14日对黄海绿潮暴发区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数据,重点研究了调查海域温盐、溶解氧和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绿潮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溶解氧的平均值为9.22mg/L,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溶解无机氮的平均值为9.07μmol/L,呈现出南高北低,苏北沿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活性磷酸盐的平均值为0.19μmol/L,呈现出东高西低,自外海向海洲湾方向递减的趋势。在调查海域的东部出现营养盐高值区。通过分析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与绿潮发生的关系发现,温度、盐度和溶解氧均处于浒苔藻体生长和孢子释放的适应范围内。大面积浒苔聚集区的表层海水DIN和PO34--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89和0.27μmol/L,营养盐含量要明显高于调查海域其他海区营养盐的含量,表明充足的营养盐是绿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同时调查海区表层、10m层和底层N/P(摩尔比)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702、194和411,均远大于Redfield值,由此可见,该调查水域主要受到磷的潜在限制。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池塘中间培育不同月龄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生长特性, 测定了 10、15、20 月龄文蛤的壳长(SL)、 壳宽(SW)、壳高(SH)和活体重量(BW)等参数, 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 探讨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量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 10、15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长(SL),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相关系数最高的形态性状为壳宽(SW); 通径分析结果显示, 对 10、15 和 20 月龄文蛤活体重量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SL)、壳高(SH)和壳宽(SW)。各月龄活体重量(BW)与形态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 BW10=?2.976+ 0.100SL+0.140SW+0.101SH (R2 =0.969); BW15=?12.176+0.085SL+0.441SW+0.415SH (R2 =0.957); BW20= ?21.506+0.255SL+ 1.098SW+0.152SH (R2 =0.920)。异速生长方程显示不同月龄文蛤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 10 月龄文蛤为正异速生长, 15 月龄文蛤为等速生长, 而 20 月龄文蛤为负异速生长。结果表明, 在池塘中间培育期间, 影响文蛤活体重量的形态性状随文蛤龄期而变化, 10 月龄及 15 月龄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分别为壳长和壳高, 但随着龄期的增加, 壳宽对活体重量的影响程度增加, 是 20 月龄时对活体重量影响最大的数量性状指标, 研究结果可为文蛤中间培育和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盘锦地区稻田养扣蟹技术一、稻田的准备1.养殖面积以2—5亩围成一格为宜。因为面积太大,蟹苗活动不均,观察、喂饲不便。2.整修四周堤坝加固、压实,有鼠洞的地方先挖开,然后用脚充分踩实,再压上新土,防止堤坝漏水逃蟹,堤坝高出稻田围堤20—30厘米,...  相似文献   
7.
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C型凝集素(C-type lectin,Sb-Lec1)基因,该基因全长为700 bp,其中,5′-UTR为29 bp,3′-UTR为167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04 bp,编码167个氨基酸,包括长度为23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129个氨基酸的糖识别结构域(CRD)以及参与二硫键形成的6个半胱氨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9.11 k Da,理论等电点为4.74。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b-Lec1基因CRD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C型凝集素的同源性分别为38%~40%、34%~35%和38%~39%,Sb-Lec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凝集素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均含有形成二硫键的4个保守半胱氨酸。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魁蚶先与贝类聚为一支,再与脊椎动物聚在一起,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与其传统分类所处位置一致。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Sb-Lec1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其在肝胰腺、血淋巴、鳃、外套膜、闭壳肌、斧足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表达量最高。同时,分析了Sb-Lec1基因在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下的mRNA表达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菌刺激组Sb-Lec1基因mRNA在各检测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本研究表明,魁蚶Sb-Lec1基因在机体免疫防御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型藻类在综合海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减少水产养殖自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维持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大型藻类生物滤器可以有效地吸收、利用养殖环境中多余的营养物质,从而减轻养殖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养殖系统的经济输出,被广泛应用于鱼、虾和贝类等的综合养殖系统中,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增进食品安全和对污染水体进行生物修复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概述了大型藻类生物滤器用于养殖废水生物修复和环境控制的原理、依据、研究现状、修复效果以及应用大型藻类生物滤器产生的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栉孔扇贝秋季苗种培育、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0日~2005年5月9日,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贝类育苗场进行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秋季苗种培育及其生长特性的研究。2004年11月中旬得到的壳高约0.1cm的秋季苗种2.2×106粒,在育苗池中暂养,12月份当水温降到8℃左右时移秋季苗种到保温效果比较好的藻类培育池中培养,苗种可安全过冬。次年5月当海区水温回升到10℃左右时将该苗种移到海上养殖区。2005年5~12月,通过对秋季苗种进行定点采样调查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扇贝壳高的特定生长率SGR(%/d)在0.22±0.30~3.18±0.41之间,壳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L=0.8101H-0.076,壳高、壳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0.1521H2.6268,W=03625L2.2191,成活率(%)在85±2.45~97.2±2.0之间。5~12月栉孔扇贝没有出现大量死亡现象,顺利地度过了夏季高温期。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生理生态学和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和消化酶活力。结果显示,温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在15?25℃范围内,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及淀粉酶的活力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0?25℃范围内,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在此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作为甲壳动物食性指标的淀粉酶/类胰蛋白酶活力(A/T)比值在1.2?1.5之间,说明此阶段中华原钩虾幼体偏植物食性。中华原钩虾日摄食率受温度影响显著(P<0.05),在水温20?25℃之间,中华原钩虾幼体具有最大摄食率,其回归方程为:y = ?0.754 x2+33.297 x?277.57 (R2=0.958),最大日摄食率为89.84%。成体在20℃左右达到日摄食率的最大值,其回归方程为:y = ?0.247 x2+10.463 x– 78.287 (R2=0.998),最大日摄食率为32.47%;中华原钩虾幼体和成体饵料吸收率均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温度处理组幼体的饵料吸收率均高于成体。根据饵料吸收率回归方程,可得到最大饵料吸收率,幼体为59.86%,成体为56.86%,对应的温度分别为幼体21.30℃、成体21.24℃。因此,20?25℃是培育中华原钩虾的适宜水温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