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园艺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结构化森林经营技术对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所属红松阔叶林进行经营,并对经营前后林分的基本特征与状态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由0.85下降到0.80,林分密度由1 186株·hm-2下降到992株·hm-2;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490,仍为随机分布;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792,较经营前略有上升;直径分布仍为倒"J"型。顶级树种红松的相对显著度明显上升,由经营前的8.26%上升到经营后的9.57%,优势度从经营前的0.230上升到经营后的0.264;珍贵树种黄檗及主要伴生树种的优势度均呈上升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细致地甄别滤食性贝类的食物组成,于2019年8月,以北方规模化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牡蛎的胃含物及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扩增18S rDNA V4区平均得到111,359个有效序列短片段,在97%相似性水平上划分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后得到239个类别。其中,长牡蛎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4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原生动物(Protozoa)等为主要类群。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7个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藻门和硅藻门等为主要类群。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是长牡蛎的主要食物来源,链型植物和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贡献,分别占总食物贡献量的10.43%和4.11%。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态学及其在养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可控条件,以桑沟湾(Sanggou Bay)养殖海带(Sacharin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海带碎屑降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速率及对底质、溶解氧的影响.实验设置2个底质条件(加底泥,无底泥)、2个溶氧条件(好氧,厌氧),各处理组设3个平行,实验持续27 d.结果显示,(1)加入底泥,可以促进海带碎屑的降解.实验结束时,加入底泥组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DIP)、总磷(TP)的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234、1.802、0.028、0.033 μmo1/(g.d),显著高于未加底泥组的0.039、1.476、0.005、0.010 μmo1/(g·d).而未加底泥组的可溶性有机氮(DON)释放速率为1.437 μmo1/(g·d),显著高于底泥组的0.568 μmo1/(g.d).(2)厌氧条件有利于海带碎屑中P的降解释放,释放的TP中以可溶性有机磷(DOP)为主.TP、DIP、DOP的降解速率显著高于非厌氧条件.但是,厌氧条件下无机氮释放速率为0.097 μmo1/(g·d),仅为好氧条件下无机氮的8%,而总氮为好氧条件下的71%.(3)底泥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水体的N:P,达到207.83±301.37,厌氧状态使水体N:P降低到9.38±6.55,都较大的偏离对照组的16.82±1.26,远远偏离经典Redfield值(16∶1).整个实验说明养殖海带降解过程受底质、溶氧条件影响,同时,大量海带碎屑腐烂降解,将会对养殖系统的营养盐浓度及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改培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项目是吉林省林业厅为加快全省林业发展、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森林资源恢复性建设启动的林业重点工程。本文对蛟河市改培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桑沟湾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7年4、7、11月和2018年1月4个航次调查了桑沟湾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粒径结构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桑沟湾海域表、底层Chl-a浓度的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74?3.27和0.81?3.66 µg/L,平均值分别为(1.90±1.28)和(2.01±1.29) µg/L,存在极显著的季节差异(P<0.01)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从粒径结构来看,小型浮游植物是春季表、底层浮游植物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分别为54.05%和58.08%,夏、秋和冬季均是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地位。冬季和春季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较小,但夏季和秋季的贡献率显著增多,夏季表、底层贡献率分别达24.46%和20.70%;秋季表、底层贡献率分别达35.88%和40.77%。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表明,温度(T)是影响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溶解氧(DO)对微微型浮游植物占总浮游植物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微型浮游植物所占比例受亚硝酸盐(NO2?)、铵盐(NH4?)等影响显著;小型浮游植物对总浮游植物的贡献主要受温度影响,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桑沟湾养殖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准确评估滤食性贝类的养殖容量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某林业局1997年和2007年两期地理信息系统属性数据库及报表资源,局级固定样地的复查数据,将全局森林生长量(率)整体统计分析,得出森林资源的林分生长量(率)的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8.
温度、饵料质量对不同规格刺参摄食率、吸收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刺参摄食的生理生态学特性,本实验在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体质量刺参[A(4.77±0.95)g、B(15.12±1.14)g、C(34.77±7.95)g、D(78.13±4.99)g]的有机物摄食率、吸收效率分别对饵料质量[Ⅰ(100%海泥)、Ⅱ(88%海泥+12%海带粉)、Ⅲ(76%海泥+24%海带粉)、Ⅳ(64%海泥+36%海带粉)]及温度[(5.1±0.4)、(10.9±0.7)、(12.5±0.6)、(14.2±0.7)和(16.1±0.6)℃]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摄食率(OIR)与饵料质量(OC)回归方程为OIR=a×OC/(OC+b),其中a、b分别为最大摄食率与半饱和常数;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饵料质量、体质量对刺参摄食影响极显著,而二者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与温度(T)的关系为OIR=c×T2+d×T+e,c=-(0.007 5~0.016 4)、d=0.298~0.769、e=-(0.742~1.977);水温、体质量对刺参摄食均有显著影响;而其交互作用对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对吸收效率则不显著。饵料质量、温度和初始体质量(WW)组合双因子与摄食率的关系分别为OIR=12.55×WW-0.361+7.92×OC/(OC+4.373)-4.70,OIR=2.2×WW-0.384+0.033×WW-0.384×T2+0.077×T。协方差分析表明,其相关系数呈极显著水平。本研究量化了刺参摄食率与饵料质量、水温、体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初步掌握了有机物摄食率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中的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的营养成分与低温胁迫响应的差异,采用南北接力养殖鲍和北方底播养殖鲍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9月取样测量了肌肉组织中的总糖、蛋白质、有机物总量和氨基酸含量等营养成分和低温胁迫下的耗氧率和心率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底播养殖个体的总糖含量为(3.20±0.00)%、有机物总量为(27.60±3.70)%、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19±0.09)%,均显著高于南北接力养殖的个体(P<0.05)。低温胁迫条件下,南北接力养殖和底播养殖个体的耗氧率分别为(0.017±0.006)和(0.018±0.009) mg/(g·h),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底播养殖个体的心率为(12.82±1.72) BPM,显著低于接力养殖个体[(18.11±2.79) BPM] (P<0.05)。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模式显著影响皱纹盘鲍养殖个体的营养价值及其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过程,底播养殖个体有着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低温耐受能力。此外,心率可作为高敏感性的指标应用于研究鲍等贝类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养殖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外壳附着牡蛎的防除方法,对比了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 Kuster)、润泽角口螺(Ceratostoma rorifluum)和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对鲍外壳表面牡蛎的防除效果。以桑沟湾筏式养殖鲍为研究对象,自7月中旬开始,每隔15 d左右分别投放3种螺到鲍养殖笼中,共投放6次,以始终未投放螺的养殖笼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甲虫螺组中鲍壳上平均存活牡蛎数目为(0.04±0.04)个/只,疣荔枝螺组和润泽角口螺组疣荔枝螺组分别为(2.49±0.91)个/只和(2.21±1.05)个/只,对照组为(3.33±0.46)个/只。投放3种螺组中鲍壳上存活牡蛎数均显著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虫螺也显著低于其他2种螺(P<0.05)。投螺时间也会影响螺防除牡蛎污损的效果,投放时间过晚会导致螺捕食牡蛎后有明显的壳残留,牡蛎的壳高达到0.5 cm左右再投放螺即可保证防除效果。另外甲虫螺组鲍壳上死亡牡蛎残留壳长度为(0.73±0.27) cm,显著低于疣荔枝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