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181篇
农学   154篇
基础科学   114篇
  109篇
综合类   1042篇
农作物   76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672篇
园艺   170篇
植物保护   7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84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谯天敏  王丽  朱天辉 《植物保护》2020,46(4):258-263
本文以黄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Pierce Dowson)为供试菌株,选用不同浓度的13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有10种药剂对该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但只有5种杀菌剂能够产生明显的抑菌圈。其中,四霉素和链霉素的抑菌效果最强,最低抑菌浓度为0.165、3μg/mL,抑菌率为74.76%、69.23%,EC_(50)为12.764、35.318μg/mL。其他依次为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选用这5种杀菌剂进行盆栽防治试验,四霉素和链霉素的平均防效达74.60%、71.69%,乙蒜素和中生菌素防效分别为65.98%、58.40%,春雷霉素防效最低为39.38%。其结果与室内基本一致。室内试验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链霉素、乙蒜素、中生菌素和春雷霉素可作为防治核桃黑斑病的杀菌剂,其中四霉素为首选杀菌剂。  相似文献   
2.
优化施肥下长江流域冬小麦产量及肥料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长江流域冬小麦不合理施肥带来的肥料利用率低的现状,探讨冬小麦产量分布特征及施用氮、磷和钾肥料的增产效应,为长江流域冬小麦肥料减施增效和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文数据来源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于2000—201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开展的田间试验,以及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通过检索字段或字段组合(冬小麦、冬小麦+产量及冬小麦产量+肥料利用率等)得到的此期间关于长江流域冬小麦田间试验的论文,共1 732个田间试验。试验处理包括:优化施肥处理,农民习惯施肥,以及在优化施肥和农民习惯施肥基础上的不施氮肥、不施磷肥和不施钾肥处理,以探究长江流域各省(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冬小麦在优化施肥下的可获得产量、产量反应、相对产量、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特征。【结果】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优化施肥处理下的平均产量为6.6 t·hm-2,其中安徽省平均产量水平最高,为7.3 t·hm-2,重庆市最低,为3.6 t·hm-2。施用氮、磷和钾肥的平均产量反应分别为2.3、0.9和0.6 t·hm-2,但变异范围较大。氮、磷和钾肥平均相对产量分别为0.6、0.8和0.9,氮是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磷和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2.6、11.6和7.7 kg·kg-1,平均偏生产力分别为34.0、78.9和73.4 kg·kg-1。与农民习惯施肥措施相比,优化施肥处理平均增产0.5 t·hm-2,增幅为8.8%;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提高了41.1%、121.1%和84.6%;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42.4%、23.5%和25.4%。【结论】优化施肥有效提高了长江流域冬小麦的产量和养分利用率,但各省(市)间存在一定差异且省(市)内变异较大。四川、云南、湖北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具有较低的产量反应,说明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供应,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养分优化管理方案。分析长江流域优化养分管理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反应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可以确定氮为小麦产量的第一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3.
探究了枸杞多糖免疫增效剂对高龄蛋鸡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选择体况、品种相同的高龄蛋鸡20只,每天饲喂同样的饲料,同时每天定时定量拌料饲喂自制蛋鸡枸杞多糖免疫增效剂0.2g/只,连用7d。分别在试验第0天、用药后第7天和第14天各采血1次,分离血清,用定量检测卡检测蛋鸡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细胞因子IL-2、IL-13、IL-9、IL-17、IFN-γ、TNF-β等。结果表明,IgA、IgM、IgG含量在跟踪饲喂7d和跟踪14d都有增长趋势;IL-2、IL-13、IL-17、IL-19在饲喂后含量有上升的趋势;TNF-β、IFN-γ饲喂后含量均升高。说明枸杞多糖免疫增效剂饲喂7d后,可提高高龄蛋鸡抗体水平和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4.
火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干扰因素,过火对生境中的植物个体生存发展以及种群的动态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云南省澄江县梁王山自然保护区鲁溪冲林区火烧迹地中的云南松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地表火林冠针叶呈绿色、针叶变黄脱落和发生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受损程度和火后自然更新,以及未过火地段林内更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种过火类型地段中云南松受损呈现两极分化,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死亡率为100%,地表火过火地段则没有全株死亡的现象。3个过火样地云南松植冠种子库种子活力均显著下降,其中林冠火样地种子萌发率最低,仅为(40±21.21)%。不同过火强度林区自然更新的幼苗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量排序为地表火针叶绿地表火针叶变黄脱落林冠火。跟踪调查发现,过火地段云南松幼苗的地上部分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明显地高于其它地段。林火后3年,林冠火区幼苗高生长达到(22.13±5.75)cm,而未过火林区幼苗高生长仅为(8.33±4.16)cm。林冠火地段云南松自然更新后幼苗生长没有出现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5.
6.
为了解天津地区猪链球菌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血清型,试验从天津地区某猪场发病猪脑与肺脏中分离病原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不同毒力基因型PCR检测、药敏试验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从脑与肺脏中分离出2株链球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球菌;生化试验符合链球菌生长特性; PCR检测2株链球菌的毒力血清型,从脑中分离出的链球菌为cps7h型,并携带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溶血素(sly)毒力基因,从肺脏中分离出的细菌未测出血清型;从脑中分离出的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对头孢呋辛、新霉素等耐药;致病性试验显示,昆明系小鼠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仅表现组织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富硒(Se)调控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系统的分子机制,试验采用富硒酵母(SEY)饲料建立富Se雏鸡模型,应用原子荧光吸收法测定雏鸡血液及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的Se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雏鸡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mRNA在雏鸡十二指肠黏膜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试验第7,21,35天时,与对照组相比,SEY组雏鸡血液及十二指肠黏膜中的Se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十二指肠黏膜抗炎细胞因子TGF-β1和IL-1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SEY组雏鸡十二指肠肠黏膜GPXs(GPX1、GPX2和GPX4)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说明SEY能够显著增强十二指肠黏膜抗炎及抗氧化能力,加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8.
9.
10.
 为明确芝麻叶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力,本研究以河南不同地区芝麻上分离所得叶斑病分离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探讨这些分离物的分类属性,并且进行离体叶片和活体茎杆接菌,进一步探究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6株芝麻叶斑病分离物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分生孢子多数呈倒棍棒状,具隔膜,6个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一致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室内人工接菌芝麻发现,这6个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芝麻叶片上,20180909-03属强致病力菌株,20180821-01、20180909-05和20180824-01属中等致病力菌株,20180904-02-02和SF1-1属弱致病力菌株;在芝麻茎杆上,20180824-01致病力最强,其次是20180821-01、20180909-03和20180909-05,SF1-1和20180904-02-02致病力最弱。研究结果证明山扁豆生棒孢不同菌株在芝麻上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