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3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固体酸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固体酸对丙酮肟的催化效果,优化选出了催化效率最佳的固体酸(氨基磺酸)。进一步考察了氨基磺酸的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丙酮肟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氨基磺酸与丙酮肟的摩尔比为0.75∶1时,反应温度为室温25℃,反应1 h,加水量为30~50 m L时,丙酮肟的转化率在40%以上,丙酮的选择性大于93%,羟胺的选择性达到95%。  相似文献   
2.
以鲜活饵料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人工配合饵料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并测定各种饵料对其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蚕和蚯蚓单独投喂或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都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率,但用沙蚕单独投喂的对虾成活率较低。蚯蚓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活力、溶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蚯蚓单独投喂可显著提高血清中抗菌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对血清中溶菌活力作用不明显。沙蚕与人工配合饵料配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抗菌和溶菌活力.但对血清中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数量变化作用不明显;单独投喂沙蚕对所测各项免疫指标影响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利用蚯蚓和沙蚕可显著提高对虾的生长速率,但蚯蚓的饵料效果优于沙蚕。[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61—565]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太平洋鲱苗种人工培育及其资源增殖放流进展情况,以期为我国黄海鲱资源的恢复以及沿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封闭循环系统对虾合理养殖密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2年5月~8月在室内工业化养殖温室内进行了高密度封闭循环水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试验,采用人工配制海水(盐度为4),养殖排放水经过滤、消毒、增氧处理后循环利用,日添加新水量为总循环水量的3%~7%。经86 d养殖,对虾体重从(0.3±0.04)g/尾增加到(10.40±2.04)g/尾,平均产量为5.85 kg/m3,饵料系数为1.76,成活率为67%,该封闭循环养殖系统设计合理,每m3水体放养约1029尾对虾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日渐耗竭,海洋资源的开发又成为新一轮的竞赛活动。本文以渤海为例,运用海域承载力与生态补偿2种理论探讨了在资源与环境成为制约经济发展两大瓶颈的条件下,如何在获取最大利益的同时保持海洋可持续发展,以期为海洋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6.
增氧与投饵对海蜇足囊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久置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螅状体足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萌发状况进行了为期1个星期的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海蜇进行横裂生殖苗种生产后的附着基,弃置3个月后其上的足囊仍然具有萌发能力.这些足囊在投饵并充气增氧、仅充气增氧不投饵、仅投饵不充气增氧3种情况下的萌发率分别为69.08%、48.83%、34.90%,充气增氧情况下的足囊萌发率显著高于不充气增氧的情况(P<0.01),投饵情况下的足囊萌发率高于不投饵的情况.结果说明,足囊作为海蜇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策略,其萌发与否在海蜇足囊繁殖过程中更为重要.在溶解氧含量并不成为限制因素的情况下,充气增氧所带来的涡旋水流刺激是促进海蜇足囊萌发更主要的因素,可能和所投喂饵料的体外分泌物一样成为食物丰歉程度的一种信号,进而促进或诱发海蜇足囊的萌发.本研究旨在探讨提高海蜇足囊前发率的有效手段,为提高海蜇苗种培育效率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