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水产渔业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水泥池4种不同养殖模式(虾单养或混养不同鱼类)和2种光照(自然光和弱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和水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共设6个试验组,2个对照组,每个组别共设3个重复:自然光虾单养组、弱光组对虾单养、自然光虾鳅混养、弱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鳅鲢混养,养殖70d。测定试验前后试验池虾规格、总质量、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和鱼的规格、总质量。每隔15~20d测定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养组的虾自然光条件下规格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而弱光单养组的虾规格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方面,单养组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存活率混养组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自然光组饵料系数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弱光组(P0.05)。水质方面,养殖期间各组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虾单养组和虾鳅混养组均显著高于虾鲢混养组和虾鳅鲢混养组(P0.05),自然光组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氨氮,虾单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组低于弱光组(P0.05)。试验结果显示,适当的光照是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泥鳅能大幅提高池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而鲢鳙鱼可有效地改善水质,当泥鳅以及鲢鳙鱼共同混养在虾池时,保证对虾池水质良好的同时,可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早春,全国多地发生了20多年未见过的草鱼病害,更是给养殖户带来了毁灭性打击。症状表现为赤皮、烂鳃和肠炎的一种综合性病症。虽然症状均为典型病症,防治技术均较为成熟,但是受气候、养殖密度,以及冬季起捕导致损伤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了流行性的传染病。2019年金山丰泽淡水鱼种场将草鱼出血病疫苗与草鱼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三联  相似文献   
3.
2017年基地开展了水泥池黄鳝生态养殖试验研究,从饵料和环境入手,来探讨不同的养殖模式对黄鳝生长情况的影响,现将试验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试验从2017年5月至11月在上海金山区水产研发中心的水泥池进行。水泥池共9个,每个面积30米~2,配备有加水和排水系统以及增氧设备。选择其中4个用PV  相似文献   
4.
罗氏沼虾与三角帆蚌、鲢和鳙混养模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其根  杨洋  唐永涛  俞震颉  钟国防 《水产学报》2014,38(11):1855-1864
研究了罗氏沼虾、三角帆蚌、鲢和鳙不同混养系统的养殖产量、饲料系数、增长率、总氮(TN)/总磷(TP)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果,以期获得最优养殖模式。采用基于陆基围隔的比较实验方法,设6个实验组,分别为罗氏沼虾单养(G),罗氏沼虾与三角帆蚌二元混养(GH2)、罗氏沼虾、鲢和鳙三元混养(GSB),罗氏沼虾、鲢、鳙和三角帆蚌按照不同密度放养的四元混养(GSBH1、GSBH2和GSBH3),各实验组设置4个重复。结果表明:GSBH2组罗氏沼虾产量最高[(14.71±0.33)kg/32 m2],显著高于G组[(12.44±0.60)kg/32 m2,P0.01];GSBH1组饲料系数最低(1.43±0.04);GSBH1组增重率最高(4.66%±0.12%),G组最低(3.80%±0.23%);TN平均相对利用率在(0.92±0.09)~(1.60±0.23)之间,GSB组最高,G组最低;TP平均相对利用率为(0.23±0.03)~(1.46±0.32),GSBH3组最高,G组最低;综合养殖效果指数在(0.91±0.02)~(1.25±0.05)之间,GSB组最高,GSBH1组次之,G组最低,且三元、四元混养组显著大于G组和GH2组(P0.05)。研究表明,混养组能显著提高罗氏沼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国内主要以水泥池和池塘网箱作为黄鳝的主要养殖方式。但由于农业用地的限制,水泥池养殖方式无法实现规模化,而池塘网箱一般需要设置在有水体交换的大水面,养殖管理十分不便。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实现黄鳝的规模化生产,通过试验攻关,在恒温帆布池内进行黄鳝的高密度养殖,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