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不同饵料对产后雌性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亲鱼的营养效果,为大黄鱼亲鱼培育提供参考。采用中华管鞭虾(以下简称红虾)、沙蚕、黄占鱼块+强化剂(以下简称鱼强)、黄占鱼块(以下简称鱼块)4种饵料分别投喂产后雌性大黄鱼亲鱼2个月,依次为组A、组B、组C、组D,分析4种饵料以及复健后雌性大黄鱼亲鱼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评价不同饵料对大黄鱼的营养效果。①复健2个月后,大黄鱼背部肌肉氨基酸总含量组C>组A>组D>组B,必需氨基酸含量组A>组C>组D>组B,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腹部肌肉氨基酸总含量组A>组C>组D>组B,其中组A显著高于其他3组,必需氨基酸含量组A>组D>组C>组B,差异不显著。②背部脂肪酸总含量组D>组C>组B>组A,其中组D、C、B显著高于组A(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组C>组D组B>组A,组C显著高于组B和组A(P<0.05)。大黄鱼腹部肌肉饱和脂肪酸总含量组C>组D>组B>组A,其中D组、组C显著高于组A(P<0.05)。饵料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对产后雌性大黄鱼亲鱼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一般呈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美洲黑石斑,学名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通称黑石斑,隶属鳍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是一种原产美国和墨西哥大西洋沿岸的名贵海水鱼类,自2003年引进我国已近20年,是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其苗种繁育、网箱试养殖等已取得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Trichiurus haumela幼鱼的麻醉效果,在水温(26. 0±1. 0)℃条件下,对体质量为(43. 21±0. 52) g的东海带鱼进行了不同MS-222浓度的麻醉试验,根据鱼体在最终麻醉状态和复苏过程中的行为特征,把麻醉程度分为6个时期,复苏过程分为4个时期,测定了麻醉和复苏各期试验鱼的呼吸频率,并利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麻醉剂,研究了其对东海带鱼幼鱼的麻醉程度和麻醉效果,以及对血清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S-222麻醉剂浓度低于2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为0期;当麻醉剂浓度高于80 mg/L时,试验鱼的最终麻醉程度均能达到6期;试验鱼的入麻时间随着MS-222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复苏时间随MS-22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测得的MS-222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在MS-222浓度为20、4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MS-222浓度为60 mg/L条件下,血清皮质醇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浓度组试验鱼在6 h时血清皮质醇含量最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各试验组鱼血糖含量随麻醉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均在6 h时降至最低,也无显著性差异(P0. 05)。研究表明,MS-222麻醉剂对东海带鱼幼鱼的有效质量浓度为120~140 mg/L,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为(22±2)℃条件下,研究了周期性饥饿对早繁鮸Miichthys miiuy幼鱼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一直投喂(S0组)、隔日投喂(S1组)、饥饿3 d投喂3 d(S3组)、饥饿6 d投喂6 d(S6组)、饥饿9 d投喂9 d(S9组)和饥饿12 d投喂12 d(S12组)。结果表明:随着周期性饥饿时间的延长,鮸幼鱼肌肉水分的含量明显上升,各饥饿组鱼的水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S1、S3组与S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6、S9、S1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这3组与S0组之间蛋白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脂肪和糖类含量明显下降,除S1、S3、S6组外,其余各组间脂肪含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各组间糖类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鮸幼鱼肌肉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均较高。经过不同时间周期性饥饿后,各试验组鱼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氨基酸总量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饱和脂肪酸(SFA)显著下降(P〈0.05),按下降的百分比计,下降趋势为C21:0〉C17:0〉C18:0〉C15:0〉C14:0〉C22:0〉C24:0〉C16:0〉C23: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按上升的百分比计,上升趋势为C18:3n-3〉C20:4n-6〉C20:5n-3〉C18:3n-6〉C22:6n-3〉C18:2n-6。说明鮸幼鱼在周期性饥饿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野生雌性条石鲷性体指标、性激素及生化组成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条石鲷卵巢的平均性体指标(GSI)一般在0.77%~14.22%之间,繁殖期主要在5-6月,此时性体指标在8.50%~20.56%之间.血清中雌二醇(E2)含量5月快速上升,7月E2含量锐减; 1-6月血清孕酮(P)含量逐渐上升,到6月达到最高.肝脏和卵巢中粗蛋白的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5月达到最高. 在卵巢发育过程中,性腺指数升高,而卵巢中的脂肪含量亦随之相应增加,但是,肝胰腺的脂肪含量则随性腺发育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一株海洋红酵母的鉴定及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benthica作为水产蛋白源饵料的可能性,采用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该酵母进行了属性鉴定、培养性能初探和一般营养成分测定等研究。结果表明:此菌株的菌落形态、生殖方式和生理生化特性等指标鉴定结果均符合红酵母属性;利用真菌ITS基因引物对酵母菌总DNA进行扩增,测序获得598 bp目的片段,经NCBI Gen Bank比对,此酵母菌的ITS序列与斯鲁菲亚红酵母Rhodotorula slooffiae序列一致性为99%~100%,故将该菌株鉴定为斯鲁菲亚红酵母;对此海洋红酵母进行液体培养基扩培,获得其生长曲线在48 h时达生长峰值,生物量为2.25×10~8cfu/m L,类胡萝卜素含量为83.6μg/g。研究表明,此株海洋红酵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水产养殖产业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条石鲷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和石蜡组织切片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卵巢发育周期和卵巢发育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及产卵类型等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条石鲷卵母细胞的发育过程在年周期中可分为6个时相:Ⅰ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Ⅱ时相卵母细胞出现明显的卵黄核,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皮质液泡,Ⅳ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卵黄颗粒部分融合,Ⅴ时相和Ⅵ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繁殖期主要在5—7月,其卵巢有Ⅳ期、V期;8月卵巢开始退化,9月进入重新发育的Ⅱ期,直到翌年3月都为越冬Ⅱ期卵巢;3月下旬条石鲷卵巢开始重新发育为Ⅲ期卵巢。条石鲷卵巢的平均成熟系数为0.70%~12.57%。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各时相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因此条石鲷属多次产卵。  相似文献   
8.
模拟鮸鱼自然繁殖生境,采用调控水温、光照,并结合注射生物激素,促使鮸鱼在春季达到性成熟,以春季繁殖鮸鱼亲鱼为材料,检测了其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3月,E2、P和T含量很低;从4月份开始E2、P和T含量逐渐上升;5月份E2、P和T的含量急剧上升,最大值分别到达416.8±254.6 pg/ml、1.75±0.41 ng/ml和0.39±0.18 ng/ml;6月份E2、P和T维持较高的含量;多次催产后到7月份,E2、P和T明显下降,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E2、P和T的检测较准确地反映了人工控制条件下春季繁殖鮸鱼亲鱼的生殖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9.
影响水产动物饲料氨基酸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水产动物饲料氨基酸的因素@柳敏海$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蒋霞敏$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朱凌盈$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0.
养殖密度对条石鲷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温23~24℃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条石鲷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试验设置D1、D2、D3和D4共4个养殖密度组,初始密度分别为1、2、3、4 kg/m3。结果表明:长期的密度胁迫导致条石鲷幼鱼死亡率急剧升高,长期高密度养殖不利于条石鲷的存活。低密度条件下,条石鲷幼鱼生长迅速。长期高密度的胁迫下生长非常缓慢,特殊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组的摄食率随着密度的逐步增加而逐渐减少;食物转化率在低密度时较高,整个试验阶段的食物转化率D1>D2>D3>D4。条石鲷最适宜养殖密度在6 kg/m3左右,密度达到9 kg/m3后不适宜条石鲷的生长。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条石鲷养殖密度对摄食和生长的影响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养殖密度对条石鲷存活率、体重、体长、肛前长、肥满度、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和行为的影响研究,探索条石鲷适宜的养殖密度,为条石鲷的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