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瓶炼苗对菜用大黄组培苗气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菜用大黄组培苗开瓶炼苗过程中叶片气孔的特性。结果表明,菜用大黄组培苗经直接开瓶炼苗0~14 d,气孔大小、气孔长径、气孔宽径随开瓶炼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并趋向稳定;气孔的关闭率随开瓶时间的延长而迅速增加,达到76.5%;14 d炼苗结束后,叶表皮细胞密度显著增加,气孔密度与气孔指数稍有增加,但不显著。闭瓶炼苗7 d、然后开瓶炼苗7 d可以较快恢复菜用大黄组培苗叶片气孔关闭的适应能力;显微观察发现,不同开瓶时间处理对叶片表皮气孔的细胞结构有明显影响,有光环境与无光环境对炼苗最终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菜用大黄3个品种种子的吸水过程、发芽特性以及种子表皮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菜用大黄种子在12 h内吸水饱和,其吸水量为种子重量的0.79~1.1倍;种子在滤纸上总平均发芽率为88.8%,能反应出种子的发芽特性,但不同品种间种子萌发率有显著差异,其中Officinal品种发芽率最高(96.3%),Guards man品种的发芽率最低(80.1%);显微观察显示,3个品种种子的种皮细胞结构、细胞的形状及大小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武夷名丛资源、丰富红茶品类,以水仙为对照,对13个武夷名丛分别蒸青固样、加工红茶。通过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分析其红茶适制性,并对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品质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鬼洞白鸡冠’鲜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红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茶黄素、茶红素等含量均超过对照,其中茶黄素含量为0.81%,显著高于对照,且感官审评品质优异。综合生化成分检测和感官审评结果得出,‘鬼洞白鸡冠’、‘金锁匙’、‘金凤凰’、‘白毛猴’、‘雀舌’适制红茶。鲜叶酚氨比与红茶品质未发现显著相关性。鲜叶水浸出物、咖啡碱、酚咖比和氨咖比与红茶品质或重要影响因子呈显著相关,可为茶树种质红茶适制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磊  黄镶  仲照东  卢莉 《北方园艺》2012,(20):115-116
以牡丹鳞芽为试材,分别研究了不同暗处理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鳞芽褐化与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鳞芽初代培养过程中,先暗培养7d,而后转入正常光照培养,可明显减轻鳞芽褐化;诱导根原基形成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2.0mg/L+IAA 2.0mg/L+6-BA 0.1mg/L或1/2MS+NAA 1.0mg/L+IBA 1.0mg/L+AC 0.2g/L。  相似文献   
5.
以76份有代表性的小种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行国标方法测定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作为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化学值,对应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分别建立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最佳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茶多酚含量模型校正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97.59%,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566%,验证集R2为95.06%,预测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855%;咖啡碱含量模型校正集R2为96.98%,RESEC为0.110%,验证集R2为95.67%,RESEP为0.148%。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定量分析模型效果均较好,可实现对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139份湖南春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对蛋白质、脂肪含量和植物学性状的相关分析,初步揭示湖南春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特点,为今后更好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8.
以武夷名丛奇兰秋季鲜叶为原料,按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制成红茶,并探明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秋季红茶品质改良和工艺改进提供一定参考。结果表明:从鲜叶(XY)至发酵结束(FJ8),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分别下降6.13%、15.66%、10.64%、0.10%;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游离氨基酸分别上升4.98 mg/g、7.45 mg/g、2.03%、5.58%、0.14%,其中咖啡碱变化幅度最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与儿茶素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0.969、-0.972。PPO活性呈波动变化,萎凋阶段先上升后下降,揉捻时达到峰值,为458.83 U/g,约为XY的1.67倍;发酵阶段快速下降,FJ8时,PPO酶活显著低于XY,约为XY的0.89。多酚氧化酶基因CsPPO1CsPPO2表达变化规律一致:先上升后下降,相对表达量在萎凋15 h(WD15)最高,分别为XY的11.2、12.8倍,揉捻时开始下降,发酵阶段表达量与鲜叶无显著差异。儿茶素类代谢相关酶基因PALCHSC4HCHIF3HF3°5°HFLSDFRLARANR的表达在加工过程中均受不同程度抑制,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XY,除与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呈负相关外,与儿茶素其他组分均呈正相关,但不显著,相关系数在0.130~0.750之间。  相似文献   
9.
菜用大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用大黄是一种特色保健蔬菜,以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强、风味独特而被誉为"新兴特色蔬菜",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从起源、分类、繁殖、营养价值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综述了菜用大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讨论了菜用大黄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武夷岩茶“十大名丛”种质生物学特性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进一步对武夷岩茶名丛种质进行筛选和鉴定,对在武夷山收集、保存的“十大名丛”种质,严格按照茶树种质资源的调查统计方法进行科学严谨的调查、观测,记录其植株特性、新梢特性、叶片形态和花果特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十大名丛”种质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各名丛间生物学特性的不同方面各有差异,无特性完全相同的名丛;‘铁罗汉’、‘北斗’、‘白瑞香’及‘金锁匙’春茶开采期较早,‘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金桂’及‘白牡丹’春茶开采期较晚;此外,试验中发现个别性状如芽叶色泽、芽叶茸毛、叶齿、叶尖、叶缘、花冠直径、花瓣数等有不同程度差异。武夷岩茶“十大名丛”种质生物学特性的鉴定与评价,将为武夷岩茶优良种质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