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不同水稻品种在布隆迪不同生态点的种植表现,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为我国水稻新品种、新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方法]采用多点鉴定的方式,以布隆迪水稻品种V18为对照,对我国7个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抗病性等进行评价与鉴定.同时,利用布隆迪水稻品种V18和TOX,以当地传统大田种植方式为对照,进行不同栽培模式研究.[结果]在生育期方面,与对照V18相比,IMBO试验基地桂育7号、特优63、特优649、特优7571、特优831和新香占的生育期较短,MOSO试验基地桂丰2号、桂育7号、特优63、特优649、特优7571和特优831的生育期较短,两地均表现为多数参试品种比对照V18趋向于早熟.在产量方面,IMBO试验基地桂丰2号、桂育7号、特优63、特优649、特优7571、特优831和新香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V18增产18.97%、24.14%、25.86%、50.00%、31.03%、29.31%和24.14%;MOSO试验基地桂丰2号、桂育7号、特优649、特优7571、特优831和新香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V18增产37.04%、29.63%、14.81%、33.33%、33.33%和33.33%.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特优63、特优649和特优7571的综合抗病性较强.栽培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以实际产量为选择依据,插秧行间距20 cm×15 cm是较适合TOX品种的种植方式,插秧行间距20 cm×20 cm是较适宜V18品种的种植模式.[结论]综合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因素,筛选出适宜布隆迪种植的水稻品种特优649和特优7571.此外,采用适宜的栽培方式可有效提高布隆迪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用新育成的带紫叶色标记的水稻不育系先红A(B)为材料,分别与不同类型的绿叶籼稻、粳稻品种杂交,研究其紫叶性状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先红A(B)的紫叶性状由1对紫叶基因控制,一般正常绿叶水稻品种带有1~2对抑制基因可调控该紫叶基因的表达。先红A(B)的紫叶性状及其杂种F1绿叶性状表达稳定,不受光温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先红A的紫叶性状是杂交稻种子鉴纯和制种防杂保纯的一种理想标记。先红A配制杂种,可筛选出株叶型好且优势强的组合,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用7个籼稻恢复材料与美A测配,观察杂种F1的表现。结果表明,所配的7个组合米质都比博优253提高1-2个档次,4个组合比博优253增产5%以上,6个组合的生育期比博优253短。  相似文献   
4.
美优796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自选育的不育系美A与自选育的强优势恢复系桂796配组育成的高产优质弱感光杂交水稻新组合。2009年、2011年广西桂南稻作区感光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7.44t/hm2和7.50t/hm2,分别比对照博优253增产4.58%和4.36%;201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7.37t/hm2,比对照博优253增产2.36%;2012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20019号);2014年高产示范种植产量为9.82t/hm2;2015年成为农业部推介的华南稻区水稻主导品种[农办科(2015)4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培育杂种优势强、产量高、适应性广的早晚兼用型超级稻,为广西水稻的高产、稳产及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方法]2004年以自选育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桂科-2S与广亲和强恢复系桂恢582配组后,2005年在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品比试验,2006~2007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其综合表现进行观察.[结果]桂两优2号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生育期早造121 d、晚造116 d左右,每穗平均粒数160粒左右,结实率88%,千粒重22.0 g.2005年早造品比试验,桂两优2号平均产量为8797.5 kg/ha,比对照特优63增产6.30%;2006、2007年参加广西桂南稻作区早造迟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646.0、8281.5和8389.5 kg/ha,分别比对照特优63增产9.17%、8.44%和8.10%.2007年早稻在玉林市陆川县百亩高产示范种植桂两优2号,高、中、低产田平均产量为11110.2 kg/ha;2012年早、晚稻在玉林市陆川县的百亩连片双季超级稻丰产示范试验中,早晚稻总产量为21380.1 kg/ha,平均为10690.1 kg/ha.[结论]桂两优2号是广西育成的第一个本土超级稻品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适宜在广西桂南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在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作一季早稻或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抗稻瘟病基因Pigm的荧光分子标记,为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分子育种提供简便、可靠的基因分型检测方法。【方法】利用抗稻瘟病基因Pigm基因序列与其等位基因Pi2、Pi9及感病品种日本晴中等位基因序列差异,结合PARMS技术(Penta-prim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建立Pigm基因的荧光分子标记。【结果】利用荧光分子标记PM-Pigm对48份水稻亲本材料进行检测,仅在谷梅4号中检测到Pigm荧光信号,并采用广西收集到的两个稻瘟病菌株ZB1和ZB13对48份水稻亲本进行了苗瘟抗性鉴定,验证分子标记有较强可靠性。【结论】Pigm荧光分子标记PM-Pigm能快速检测水稻是否包含Pigm抗性基因,为抗稻瘟病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简便、可靠的基因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7.
2008年和2009年的早稻和晚稻分蘖盛期、孕穗末期-黄熟期对点播、撒播、强化栽培、插植、抛秧5种栽培方式种植水稻的稻田进行纹枯病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纹枯病在不同栽培方式的稻田之间是有差异的,强化栽培稻田纹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抛秧稻田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次之,插植稻田发病情况居中,点播和撒播稻田最低。五种栽培方式稻田在孕穗末期-黄熟期的纹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分蘖盛期。调查研究建议,要做好预防工作,适时用药,合理种植密度,以期达到控制该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弱感光型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美优1025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南双季稻作区具有光照丰富、雨量充沛、安全生长期长等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我国水稻最佳生态区之一.该地区年水稻播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均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左右,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广西、广东、海南三省区每年种植的弱感光型杂交水稻面积达100多万公顷,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博优903为代表的博优系列组合的育成和大面积生产应用对保持华南稻作区晚稻生产的稳产和稻米品质的改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该系列组合普遍存在的整精米率低、垩白粒率偏高、外观品质差的缺陷,制约它的进一步扩大种植.近年来,莫永生[1]、黄慧君[2]等通过改良恢复系来提高杂种的品质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成效仍不明显.实践证明,同时培育优质的恢复系和优质的不育系,通过优优配组,可实现选育优质杂交稻组合的育种目标.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美A、秋A、绮A及其系列组合的选育和大面积生产应用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3,4].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发控制水稻粒长和粒重的主效基因GS3的功能标记,并用于对广西晚稻主栽亲本美B的粒长改良,以期获得粒长增加的优良水稻亲本材料。【方法】根据短粒杂交稻亲本美B与长粒亲本宜香B在GS3基因序列的差异,开发GS3基因的功能分子标记M-GS3。利用宜香B为供体亲本,美B为受体亲本和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和回交。在利用标记M-GS3对24份水稻亲本及BC_2F_7群体材料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并对它们的粒长进行了测量。【结果】利用M-GS3对24份水稻亲本材料进行检测,发现在11份材料中含有GS3长粒等位基因,其余13份水稻亲本为GS3短粒等位基因,与24份水稻亲本的粒长表型一致。根据美B和宜香B的BC_2F_7群体材料基因分型的结果及粒长表型鉴定,筛选到10株农艺性状与美B接近,粒长大于9.5 mm的株系,其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均显著高于美B,而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和结实率等性状与美B接近。【结论】标记M-GS3能有效检测出水稻亲本材料及育种群体中的GS3长粒等位基因。利用GS3基因进行水稻粒长改良,能有效提高被改良材料的粒长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美优1025是由不育系美A与恢复系1025组配而成的感光型优质晚籼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于2001年1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安排适宜的制种季节、选择合理的播差期、培育高产群体和采取化学调控等措施,能有效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