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1.
对昌江县的4种濒危药用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其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特征。结果表明: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和野龙眼(Dimocarpus longan)种群属于增长型,海南龙血树(Dracaena cambodiana)种群属于衰退型,野荔枝(Litchi chinensis)种群属于稳定型。白木香和野荔枝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海南龙血树种群接近DeeveyⅠ型,野龙眼种群接近DeeveyⅢ型。结合静态生命表的分析,整体上白木香和野龙眼种群表现为增长型、海南龙血树种群表现为衰退型、而野荔枝种群表现为稳定型。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存环境较差,人为干扰明显,需要进行必要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选取感染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蝴蝶兰植株进行离体培养,在芽增殖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病毒抑制剂,研究对CyMV和ORSV病毒的脱除效果.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具有很好的脱毒效果,对CyMV的脱除率为83.33%,对ORSV的脱除率为66.67%;病毒唑次之,对CyMV的脱除率为83.33%,对ORSV的脱除率为50%;中药类的脱毒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铜鼓岭保护区原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遭破坏后天然更新的山麓灌木林的共同凋落物优势种—贡甲(Maclurodendron oligophlebium)凋落叶、群落优势种—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凋落叶以及2个演替阶段森林各自的混合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分解试验,探讨凋落叶分解速率与森林演替过程的关系和养分释放规律。经过1年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1)凋落叶在季雨矮林中的分解速率明显高于灌木林;(2)凋落叶中N的释放规律为"富集-释放",其他元素整体表现为"直接释放";(3)在季雨矮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N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初始C/N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在灌木林中,分解系数k与初始C质量分数及C/N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产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凋落物收集器法,对海南岛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的产量及其组成、季节动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森林类型的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成不同。其中,年凋落量大小依次为山麓灌木林(6.227 t·hm-2)季雨矮林(5.636 t·hm-2)南亚松林(5.403 t·hm-2)高山云雾林(5.305 t·hm-2)山地雨林(3.753 t·hm-2),总体表现为沿海森林比中部山区森林的凋落物量大,这可能是受台风影响的结果;叶凋落量以南亚松林所占比例最高(72.26%),枝凋落量以高山云雾林所占比例最大(30.42%),繁殖器官凋落量以山麓灌木林所占比例最大(17.18%);2)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不同。山麓灌木林和季雨矮林年凋落量季节动态呈双峰型,春季和秋季为凋落高峰期;山麓灌木林的叶凋落量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季雨矮林则仅在秋季落叶多,为单峰型;枝凋落量季节动态除山地雨林有两个高峰外,其他均呈单峰型;繁殖器官凋落量季节动态除山麓灌木林呈双峰型外,其他均呈单峰型。3)山麓灌木林凋落物年凋落量及其组分与林分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季雨矮林叶凋落量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年凋落量与林分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在铜鼓岭同一森林类型中,凋落物的年凋落量及其组分与微地形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霸王岭地区壳斗科植物优势的山地雨林群落的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种,分属于84科,166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3科4属5种,被子植物69科144属219种,表现了该群落的物种丰富程度;在种子植物的地理区系分布方面,该类型群落的种子植物的科和属的地理区系分布类型都有10种,总体而言都是以热带区域的分布类型为主,具有强烈的热带性特征;根据Raunkiaer的生活型划分原则,群落中的植物以高位芽的生活型为主,尤其是中高位芽生活型种类最多;群落中植物的叶的特征是以革质、全缘、单叶、中型叶为主,体现了该地区群落的气候和水热条件相适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蝴蝶兰不定芽的组培快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导蝴蝶兰豹斑花花梗腋芽萌发出无菌不定芽,以不定芽为外植体,建立蝴蝶兰无菌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在花宝1号3.0 g/L+ BA 3.0 mg/L+ NAA 0.3 mg/L+蔗糖20 g/L的培养基中,腋芽萌发效果很好.采用L16(44)正交设计探讨基本培养基、BA、NAA、蔗糖4个因素对蝴蝶兰不定芽增殖的影响,得出BA是影响增殖系数的主要因子,NAA、基本培养基次之,蔗糖最弱.MS +BA 8.0 mg/L +NAA 0.8 mg/L+蔗糖20 g/L对不定芽增殖有良好的效果,增殖系数能够达到2.83.诱导蝴蝶兰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5 g/L +MET 0.4 mg/L +NAA 0.5 mg/L+蔗糖20 g/L.移栽基质以水苔最好,成活率达93.18%.  相似文献   
7.
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科学区分海南文昌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的组成群系,深入了解其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通过在保护区内全方位随机取样,共64个样地(取样总面积:2.11 hm2),采用PC-ORD5.0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分类,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排序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用CANOCO 4.5软件完成。结果表明:(1)应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将铜鼓岭自然保护区64个样地分为11个群系,隶属滨海灌丛、山麓灌木林、热带常绿季雨矮林3种植被类型;(2)64个样地在DCA排序轴第1轴呈现了水分梯度的变化,第2排序轴上呈现的环境意义不明显,表明水分因子对该保护区植被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3)铜鼓岭海拔不高,最高峰仅338 m,但CCA排序结果显示,对排序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拔、坡度、坡向,第1排序轴与海拔相关性最大,第2排序轴与坡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充分表明沿海基岩海岸环境与森林植被分布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动态变化中,物种种间联结性与群落演替的相互作用,基于2×2联列表,应用X2统计量、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和多物种关联指数为参数,研究分析了海南铜鼓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的2个不同演替阶段(灌木林阶段和热带常绿季雨矮林阶段)群落15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演替前期,灌木林群落因为得到有效保护群落总体呈现出显著正联结(WI=139.91>X20.05=83.68);演替后期,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种间负联结比例降低,正联结的比例增加,群落总体仍然呈现出显著正联结(WII=262.11>X20.05=83.68),表明群落演替朝着有利于物种稳定共存的方向发展。(2)过渡种和后期侵入种间正联结与无联结种对数比例(分别为75%和22.7%)远大于负联结比例(2.3%),有一半种对达到显著正联结水平(50%),表明后期侵入种和过渡种通过群落结构的变化分层有效分配空间、光照等资源而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