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选育经过辽豆7号是辽宁省农科院原子能所采用杂交与辐射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的.1980年秋用~(60)Co-γ射线1.8万伦琴辐照杂交后代79混-1单株的风干种子,当年冬在海南岛种植照射当代,整区混合收获.从1981年开始在沈阳按  相似文献   
2.
辽豆三号大豆新品种高产、稳产、抗病、品质优良。尤其产量突出。年种植面积由1985年的40万亩扩展到1987年的100万亩。在大面积获得丰收同时,出现了一些高产田块。据1985和1986两年的不完全统计,全省出现亩产超250公斤的地块就有3000多亩。为进一步探索辽豆三号高产原因,安排本研究。  相似文献   
3.
“辽豆三号”大豆是用丰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强的辐射突变体品种与地理上远缘的国外品种杂交,定向选择具有超亲优势的类型,使新品种在丰产性、适应性、株形、品质和抗性都有超亲表现。成为辽宁省当前比较优良的一个大豆品种,种植面积正在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4.
辽西北风沙干旱地区,由于过去营造了大量的小叶杨和小青杨纯林,且密度大,因此形成了许多低产林"小老树"。为探讨其改造的方法,进行嫁接、重造新品种小美旱和原品种平茬3种对比试验,前两种方法远优于原品种平茬的方法,进而提出了今后的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5.
活体水产品运输专用集装箱是"南鱼北调,北鱼南运"铁路、公路、海运联运的主要承载体.考虑到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依照铁道部铁路集装箱运输规范,以及活体水产品长距离运输所需设备定置和相关标准,根据项目组提出的设计任务书要求,对活体水产品长距离运输专用集装箱展开工业设计.选用国际标准40英尺(1英尺=0.304 8 m)集装箱外周尺寸为设计控制参数,内部设计主要分为设备区、管理区和鱼箱定置区.全部设计在满足铁道部集装箱运输规范的前提下,以活体水产品长距离运输过程中人工控制生态条件为主要设计完成方向.设计达到了项目组提交的设计任务书要求,样箱进行了各项试验,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7.
大豆品质育种的目标规定:蛋白质含量要达到50%,油分达到25%。要完成这个指标,首先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高蛋白或高油分含量的基因型。1976年我们用γ-射线处理杂种后代选育的“76—9029”、“76—9037”和“76—9106”等三个大豆高油分突变系,含油量已达23.91%~24.07%;通过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的处理,也获得了一批蛋白质含量超过45%的突变系。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中子和 EMS 对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大豆突变育种开始于五十年代初期。二十多年来,通过诱发突变,国内外先后育成一批新品种应用于农业生产。如黑龙江省先后育成“黑农五号”、“黑农六号”“黑农七号”“黑农八号”黑农16号”和“丰收11号”,辽宁省育成的“铁丰18号”和“铁丰19号”等。有的品种目前已栽种数百万亩,对发展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如我国台湾省利用热中子和X—射线选育出“台农一号”和“台农二号”日本用X—射线处理育成“雷电”和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的深入开展,诱变规律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大豆的适宜诱变剂量,诱变后代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变异频率和频谱,世代间性状的相关和遗传以及多种诱变因素的作用等问题都有报导。为了总结大豆诱变育种的规律和经验以指导辐射育种工作,我们将1973年开展大豆辐射育种工作以来,有关大豆几个性状的遗传问题作如下的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0.
大豆种粒大小是比较复杂的数量性状,由多对显性或部分显性基因所控制。辐射诱发大粒变异已经有过一些报道,认为辐射当代百粒重的平均值有明显增加,M_2朝正、负二个方向变异,M_3的百粒重平均值基本恢复常态,百粒重的遗传力低于熟期和株高,但高于单株产量。因为大豆种粒大小既与产量有关,也影响商品价值,所以本文就大豆大粒突变的诱发和对遗传参数的分析,试图阐明突变后的种粒大小的遗传规律,为辐射育种研究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本试验开始于1977年。用γ-射线1.8万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