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是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作为选育杂交水稻所必需的遗传工具,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恢复系(R)于1973年育成,从而实现了"三系"配套,随后于1974年育成几个优势强、产量高的杂交组合.1976年,杂交水稻在中国开始大面积应用.此后,杂交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是用三系配组、经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良种,其中三系杂交籼稻、三系杂交粳稻在我镇推广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1976年开始引种杂交籼稻“二九南一号”、“汕优3号”等良种,亩产在500~550kg,产量确实高于当时双季稻.但因制种烦杂、风险较大,米质又一般、加之白叶枯病一年比一年严重等问题,仅风行4~5年后,农户就自然淘汰不种.  相似文献   

3.
袁隆平简介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1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2005年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供需形势分析会"上,对2005年"两杂"种子市场经营、2005年计划制种及2006年"两杂"种子供需形势和计划大田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了交流、分析和预测.一致认为:2005年"两杂"种子数量充足,种子价格合理;2005年"两杂"种子生产面积将比2004年增加10%以上.根据分析预测,2006年杂交玉米种子供过于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杂交水稻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剩余量也将略有增加.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5.
提起杂交水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但许多人并不知道,1981年国家颁发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时.受奖人是袁隆平和他的弟子李必湖,以及其他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成员.  相似文献   

6.
马·花鹿杂交F1的鲜茸产量和本交方法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马·花杂交和F1的鲜茸产量 我国开展家养马鹿(♀)与梅花鹿(♂)杂交(简称马·花杂交)试验研究已有48年的历史.最早是1958年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鹿场用本交的方法开展的,接着1960~1964年在吉林省特产研究所鹿场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开展的.  相似文献   

7.
1.本文包括两部分,即甘薯开花生物学和有性杂交技术的研究及几个杂交系的三年试验结果。2.当给以8小时短日条件,甘薯植株比在福州自然条件下的提早开花10——25天。但因品种、处理时期及环境条件而不同。3.根据四年来杂交一千余朵花的结果,甘薯杂交成功率约为45%。混合授粉及重复授粉似乎有增加杂交成功率的趋势。4.根据三年试验结果,发现二个杂交系,即5414——5和5414——8,在块根产量上比亲本胜利百号及黄薯都高。在蔓的产量上,杂交系亦比较亲本为优。而且这两个杂交系似乎比亲本具有较大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5.关于选择亲本组合的问题曾加以讨论。米丘林所提出关于选择远地亲本的原则,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指导的作用。许多杂交系尚在继续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 2002年全国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下简称"两杂")种子生产情况,做好 2003年"两杂"种子供应和指导工作,最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各省种子管理部门,根据 2002年全国"两杂"种子的生产和库存情况,分析了 2003年"两杂"种子的供需形势.分析表明, 2003年杂交玉米种子将供过于求,杂交水稻种子供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0.
高丹草(高梁×苏丹草)又名杂交苏丹草,以高梁不育系为母本,以苏丹草为父本,经杂交选育获得的杂交F1代.奎屯地区引进试种两年,表明杂交苏丹草晚熟、特高产、优质、不感病、适口性好,适合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其鲜草可用作渔塘青饲料.由于其氢氰酸含量很低,饲喂牛羊也非常安全.  相似文献   

11.
自2002年牛人工授精技术在广西各地推广开始,许多乡镇开展得如火如荼,伴随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各地杂交肉用牛犊不断出生,广西桂平市更是走在广西前列,成为广西区牛品改工作先进县市,每年牛人工授精产下的杂交肉用牛犊有近2万头,并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养殖户对杂交肉用牛的饲养管理,还是采用简单粗放方式.随着时代发展,农区农村草地逐年减少,杂交肉用牛采食量严重不足,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生长缓慢,消瘦,杂交良种优势没有得到体现,饲养一年,体重只有150~200kg.因此,提高农区农村杂交肉用牛科学饲养管理水平,是牛品改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县自1977年试种杂交水稻以来,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1983年全县46.6万亩杂交稻,平均亩产1130斤.在植保工作上,主要是掌握病虫发生规律,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对杂交水稻的高产稳产起了积极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93年6月8日,在湖南农学院召开了“增强籼型杂交水稻耐冷性研究”成果鉴定会,专家们认为:该项成果在籼型杂交水稻耐冷育种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杂交水稻可以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对增加粮食总产量起了显著的作用,但其恢复系耐冷性不强,所配杂交组合稳定性较差,稻米品质不佳.以陈立云副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针对  相似文献   

14.
绿珍宝是我国育成的优质杂交南瓜新品种.1997年我县引进该品种亲本进行杂交制种和示范推广,当年获得成功.经过几年不懈摸索,绿珍宝在我县已具一定的种植规模.现将绿珍宝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省作物研究所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在世界上率先实现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推动了全球杂交油菜育种进程.1991年独家发现温敏核不育现象,创立了核不育两系法育种途径,展示了杂交油菜新的应用前景,近年筛选的杂交组合在产量、品质、抗性上不断取得突破,先后选育了优质、高产三系组合湘杂油2号、湘杂油4号及两系杂交组合湘杂油5号,对湖南乃至全国杂交油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经过1977年的多点示范,表现为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78~1981年,推广面积从100多万亩扩大到200多万亩,亩产连续四年稳定在800斤以上水平.1981年种植236.9万亩,单产847斤,总产20亿斤,单产和总产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大面积推广杂交中稻的几年中,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高邮县1981年种植37.68万亩,单产916斤.该县郭集公社13500亩杂交中稻,单产1006斤.泰兴县永安公社胜利大队,1980、1981连续两年种植700多  相似文献   

17.
新香优80系湖南农业大学水稻所用新香A与80杂交配组而成的三系杂交晚稻组合.1997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市在1999年引进试种,经2年的区试和示范种植,表现出高产、稳产、多抗、米质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 最近,我们邀请省、地、县部分水稻科技人员,对我省杂交水稻生产问题,作了一次较为广泛的讨论.大家回顾了几年来杂交水稻的种植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对今后发展杂交水稻提出若干建议. 一、我省杂交水稻的发展情况大家认为:几年来,我省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成绩是主要的.1975年开始试种;1976年多点种植1200余亩;1977年达31200余亩,扩大了30倍,遍及全省70个县市;1978年62.6万亩,又扩大了20倍,虽遭百年不遇的高温大旱,大部分地区仍获得增产;1979年进一步扩大到182万亩,这一年由于狠抓政策落实和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大江南北、淮河两岸都传来丰收喜讯.徽州地区23万亩杂交水稻,增产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全国农技中心种业信息与技术处处长王玉玺在全国种子双交会上对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种子供需形势的分析表明,201 5年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供应过剩形势将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20.
"泗优418"是徐淮地区农科所与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合作,以"泗稻8号"与"C418"配组,于1995年育成的迟熟中粳杂交组合.我市1999年进行品试,产量名列前茅.为探索杂交粳稻"泗优418"的利用价值,今年我市在八圩、东兴、新桥等镇进行小面积示范,种植面积200亩,实收亩产577.13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