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0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林业   271篇
农学   282篇
基础科学   313篇
  291篇
综合类   1403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143篇
畜牧兽医   665篇
园艺   242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定玉米象.[方法]从采集到的大米样本中分离出玉米象,分别在高速度数码显微系统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外部形态和细微形态并进行拍照鉴定.同时提取DNA对cox1和ITS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玉米象的体躯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胸部由3个胸节组成,有胸足3对,体表散布密集的刻点.明显的鉴别特征有头部的额和颊延伸成象鼻状的喙,触角呈膝状弯曲,共见8个小节,口器位于细长喙的端部,上唇基本退化,代之为口上片,下颚须和下唇须退化而僵直,外咽片消失.雄虫外生殖器隐藏于腹部,来源于第9腹节,阳茎背面扁平,有2条平行的纵凹沟,雌虫Y形骨片尖.经克隆PCR扩增得到cox1、ITS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441、1445 bp,与已报道的玉米象cox1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9.7%~100%,ITS基因为99.0%~99.3%.[结论]根据高速度数码显微系统和电镜下玉米象的形态特征,结合cox1和ITS基因序列分析,可为玉米象的鉴定和生物学分类提供依据,也可为防治玉米象对储粮的危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环境质量的管理需求不断增加。工业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捷,同时也给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破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受到更多人的重视。因此,应当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力度,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开展了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提升环境监测水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郑单958和豫单60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探索不同硼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硼肥可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叶面积指数,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同时硼肥能够促进干物质向果穗运输。施用硼肥能够促进玉米穗分化,使雌雄间隔期缩短,显著提高花丝数和花丝生长速率,进而增加穗粒数。施用硼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不同用量对其影响不同,3.33 mg/kg土壤硼肥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郑单958和豫单606分别较不施硼肥处理增产14.3%和17.4%;施用量为13.3 mg/kg时郑单958增产3.5%;豫单606产生中毒症状,产量较对照降低4.4%。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在山西省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小黑麦饲草品质指标中糖类和蛋白类指标变异较大,但是总的可消化养分以及能量品质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饲料价值(RFV)与粗蛋白含量、瘤胃降解蛋白含量、醇溶糖含量、总可消化养分、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和相对饲料质量(RFQ)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FV主要通过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计算而来,在单一指标中最能反映饲草品质。综合考虑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晋饲草1号(播种量150kg/hm2,复合肥750kg/hm2、尿素150kg/hm2)最适宜雁门关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剖析和阐释了新生犊牛(尤其是7日龄内犊牛)的三类易发病,包括脐带感染、异物性肺炎和遗传性先天性脑水肿。脐带感染由病原微生物引起脐带断端化脓性、坏疽性炎症;异物性肺炎常因犊牛误咽某些异物所致的坏疽性炎症;遗传性先天性脑水肿以颅骨变形、脑发育缺陷所致的阻塞性脑积水,具有遗传性。正文部分从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罗布麻对滩羊体重、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滩羊40只,随机均分为A、B、C、D 4组,分别饲喂营养水平相近、罗布麻添加量为0、5%、10%、15%的日粮,在试验第20,40,60天分别测定各组滩羊的血清生化指标并记录试验期滩羊体重,试验结束后进行屠宰并对其肉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第60天时,B组滩羊体重最高,其次是C组;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滩羊血清中三酰甘油(TG)含量降低,其中C组、D组显著低于A组(P 0. 05); C组、D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A组(P0. 05);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总体呈缓慢升高趋势;碱性磷酸酶(ALP)活性B组、C组、D组均低于A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B组、C组、D组均高于A组;随着罗布麻添加比例的提高,滩羊肉品质提升,其中C组熟肉率最高,失水率最低。说明在日粮中添加10%的罗布麻能够促进滩羊生长,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升肉品质。  相似文献   
7.
2017年1月,新疆博乐某牛场犊牛群出现腹泻疫情,本试验旨在调查病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采集6头腹泻犊牛的肛拭子和新鲜粪便样本,先用Speed V-Diar4~(TM)试纸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隐孢子虫和大肠杆菌F5(K99)的检测,再对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子分群,最后对分离菌进行致病力及耐药性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粪便样本的试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6份样品中共得到6株大肠杆菌和1株爱德华氏菌,分子分群PCR检测结果显示6株大肠杆菌中A群占83.3%(5/6),F群占16.7%(1/6)。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只有1株大肠杆菌(菌株XJ-B1)具有致病性,可致小白鼠腹泻和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株分离菌对这18种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XJ-B1耐药程度最严重,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和多肽类抗生素耐药,为多重耐药菌。由此可见,这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可能是引起本次犊牛腹泻的病因之一,也是本试验首次分离到牛源的F群大肠杆菌,该菌的多重耐药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而本试验结果为该牛场治疗此次犊牛腹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境选择是动物对环境行为适应的重要内容,生境丧失或片段化是目前大多数濒于灭绝的脊椎动物所面临的基本威胁。目前,针对高黎贡山地区羚牛的生态研究仍然较少,以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独龙江流域的羚牛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境选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羚牛对硝塘的利用强度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2)离硝塘的距离是影响羚牛生境利用强度的重要因子,其次为海拔梯度和平均海拔,离公路、水源和人便道的距离对羚牛生境利用强度影响不显著;3)研究区域设置的红外相机在硝塘中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最多,其次为针阔混交林,竹林、草甸和落叶阔叶林,再次验证了直接观察和痕迹观察的结果。因此,保护好独龙江流域的羚牛关键在于保护好硝塘以及附近连片的森林植被。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化学合成条件对聚酯型儿茶素A(Theasinensin A,TSA)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Plackett-Burman Design(PBD)确定TSA化学合成关键因子,然后采用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进一步优化TSA化学合成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氯化铜用量、甲醇体积分数、温度对TSA得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主因素效应为甲醇体积分数>氯化铜用量>温度,最优条件为氯化铜用量43%,甲醇体积分数26%,温度15℃,聚酯型儿茶素得率为59.12%,与模型预测值59.34%接近。PBD和RSM联用优化TSA化学合成工艺可行,预测性较好,可为其他种类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高效化学合成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多杆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已有的油葵脱粒装置无法适用不同条件下的油葵脱粒需求,该文针对油葵在脱粒过程中油葵脱净率较低、籽粒破损率较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杆机构的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重点介绍了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变隙式凹板筛结构的间隙调节机构与角度调节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运动轨迹分析和求解,确定了变隙式凹板筛可变间隙为20~60 mm。试制了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试验台,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喂入量作为试验因素,以脱净率、破损率为指标开展正交试验,确定较优作业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脱粒过程中,影响油葵脱净率和籽粒破损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脱粒间隙、滚筒转速、喂入量,较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间隙35 mm、滚筒转速280 r/min、喂入量1.8 kg/s。在较优作业参数组合下进行重复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油葵的平均脱净率为99.01%,籽粒破损率为2.28%,满足油葵脱粒作业需求。该研究的较优作业参数适用于该文试验的物料条件,实际作业中需调整脱粒凹板筛的直径大小,进而改变脱粒间隙等工作参数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油葵脱粒需求。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油葵脱粒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