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2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试验依据2015版兽药典方法制备柴胡提取物的包合物及其栓剂,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并通过酵母菌和牛奶所致的两种发热动物模型,观察并比较柴胡提取物栓及柴胡提取物包合物栓对家兔的解热作用。家兔18只随机分为酵母菌致热组和牛奶致热组,每个处理分成3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柴胡提取物栓组、柴胡提取物包合物栓组,每组3只。结果表明,包合后的栓剂解热作用更好且维持时间更久。研究证实,在两种发热模型的解热方面,包合前后的药物对酵母菌模型解热作用均优于对牛奶模型的解热作用。证实包合技术可提高药物稳定性,延缓释药的释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因此,β-环糊精包合技术的研究,在新产品研发,以及药剂处方的改进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细菌耐药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大肠埃希氏菌呈现多重耐药趋势,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大肠埃希氏菌染色体中存在多重耐药操纵子(maroperon),该操纵子编码的蛋白产物MarA可通过对数个远程基因的调控,影响大肠埃希氏菌细胞膜通透性、主动外排泵系统,形成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3.
正《动物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专业基础课程与畜牧兽医生产实践的桥梁学科。目前,在锦州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动物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药物和药理知识的惟一课程,学科地位非常重要。现在的教学模式仍是"教师中心"和"课本中心"的课堂灌输式讲授,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过于死板、枯燥无味,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即便是多媒体授课,仍不能解决书面教材和传统教具的弊端,教学效果较差[1]。  相似文献   
4.
5.
为研究桦褐孔菌多糖抗新城疫病毒活性,本试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桦褐孔菌多糖,用苯酚-硫酸比色法,以葡萄糖为标准品测定桦褐孔菌菌核多糖提取率。并将提取的多糖配制成试验所需浓度用于测定其体外抗新城疫病毒活性。MTT法检测预先加多糖、接种病毒后加多糖和多糖与病毒同时加入3种不同方法对新城疫病毒的抗病毒活性。结果初步说明桦褐孔菌多糖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为新型抗新城疫病毒药物或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扶正解毒散超微粉1%、0.5%、0.25%浓度拌料给药,通过死亡率、血清中抗体滴度及增重等指标评价预防效果。结果表明:扶正解毒散超微粉高、中剂量组对抗体、脾脏代偿性增重以及平均增重效果均较突出。临床推荐剂量为0.5%浓度拌料,自由采食饮水,连用5 d。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Ⅰ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从粪便中分离并鉴定出的40株鸡源大肠埃希氏菌,用K-B法测定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通过PCR法扩增Ⅰ类整合子,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对10类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最高为S,C,SMX,SXT 100%,最低为PB,CTX 0%,多重耐药率(耐3种以上药物)为100%。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35株,阳性率87.5%。Ⅰ类整合子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基因水平耐药监测。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对2011年由哈尔滨周边地区采集的263份腹泻犊牛的肛拭子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并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鉴定出26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用Kirby-Bauer法开展对12种药物的药敏试验,PCR检测了我国流行广泛的9种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该地区主要流行的致病性血清型为O26、O78和O15,所有致病性菌株都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其中阿莫西林-棒酸、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到了100%,共检出7种耐药基因,检出率符合我国平均分布趋势,且检出率基本上与耐药表型相一致.PFGE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致病性菌株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9.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是一类能够赋予细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单酰环类抗生素耐药的酶类,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如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均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ESBLs,如TEM、SHV、CTX-M等类型,还有一些较少报道的VEB、GES和PER型[1]。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这些ESBLs基因,其中转座子、整合子、接合性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捕获和转移这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