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扦插方式对甘薯结薯习性和商品薯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完善商薯12号的高效栽培措施,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扦插方式对商薯12号结薯习性和商品薯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薯块干物质占比方面,斜栽和平栽分别比直栽高7.6%,12.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鲜薯干物率方面,平栽处理的干物率最高,总体表现为平栽斜栽直栽,平栽较斜栽、直栽分别提高了7.69%,8.86%;平栽的单株结薯数、单株分支数最高,直栽的T/R值是平栽的2.3倍;直栽的产量显著低于斜栽和平栽,平栽的商品薯率高于直栽和斜栽8.33%,33.3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见,不同扦插方式对甘薯的生长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甘薯合理选择扦插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化控试验结果表明,控旺膨大素以65d和80d各喷1次产量最高,比不喷施增产14.7%,薯干产量增产28.7%;移栽后80d喷施药次之,比不喷施增产8.4%,薯干产量增产3.9%。喷施3次的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茎秆倒伏率与抗倒特性的影响,选取黄淮海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材料,设置6.75万、8.25万、9.75万、11.25万株/hm~2共4个密度处理,研究倒伏率、站秆率与植株形态、节间性状和抗倒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及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增加,基部第3节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变细,根倒率和茎折率都显著增加,郑单958的根倒率和茎折率都显著低于先玉335;随密度增加,穿刺强度、压碎强度和抗折力也都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表现为抗折力穿刺强度压碎强度。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倒率、茎折率分别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节间粗、茎粗系数和抗倒力学参数呈负相关;倒伏率、站秆率与穗位高、节间粗、茎粗系数和抗倒力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品种间比较表明,在相同密度处理下,郑单958具有较低的株高、节间长度和较高的节间粗、抗倒力学特征,综合抗倒性能较强。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甘薯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甘薯-小麦连作3 a地块为研究对象,设置甘薯-小麦连作(SWS)、甘薯-小麦/甘薯-油菜轮作(SWR)、甘薯-小麦/玉米-小麦轮作(SWC)、甘薯-小麦/花生-小麦轮作(SWP)4个处理,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与SWS处理相比,SWR、SWC、SWP处理能够提高0~20、20~40 cm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整体上提升了0~20、20~40 cm土壤POC、DOC、ROC及MBC占比。不同轮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碳转化酶活性差异也较明显。0~20 cm土层,SWC处理ROC含量较SWR、SWP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79%、7.56%,蔗糖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7.20%、8.71%;SWR处理DOC含量较SWP处理显著提高5.67%;SWP处理MBC含量较SWR、SWC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小麦-甘薯轮作田土壤性质及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于2017—2020年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对照不施肥(CK)、常规施肥(T1)、单施缓控释肥(T2)、单施生物有机肥(T3)、50%常规施肥+50%缓控释肥(T4)、50%常规施肥+50%生物有机肥(T5)、50%缓控释肥+50%生物有机肥(T6)7个处理,研究甘薯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质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甘薯产量、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均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作物产量以及R/T值;T6处理土壤全氮、全磷含量较T3处理分别显著增加8.97%、7.95%,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4.38%~15.32%、4.29%~29.14%,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生物量,减少了真菌生物量,提高了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以及细菌/真菌比值;T5  相似文献   
6.
运用刚体平面运动学理论对泥浆泵动力端进行受力分析,结合PROE、ANSYS建立了连杆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重点讨论了连杆大、小头载荷和惯性力的处理方法,给出了加载方程及其计算过程,并使用APDL语言实现了复杂载荷的程序化加载。在此基础上,运用有限元理论对连杆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得到了连杆在在典型工况下的应力状态及其危险部位,为进一步对曲轴连杆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甘薯不同种植制度的响应机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甘薯连作、甘薯–小麦轮作、甘薯–玉米间作3个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生态板(BIOLOG ECO)技术手段,研究了轮作与间作对甘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碳源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甘薯连作处理相比,轮作与间作改变了土壤微生物主要类别的PLFA生物量,甘薯–小麦轮作与甘薯–玉米间作处理的细菌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21.82%和38.77%,放线菌含量分别显著增加6.98%和12.77%,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28.60%和63.44%,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8.21%和22.29%,真菌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6.60%和13.03%;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甘薯–玉米间作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甘薯–玉米间作处理对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化合物和胺类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较甘薯连作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7.28%、14.67%、54.17%、36.62%和20.00%;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土壤速效钾和全氮为主要驱动因子;甘薯–小麦轮作与甘薯–玉米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均可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其中甘薯–玉米间作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甘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甘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应,在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试验田进行了甘薯栽植前后覆盖透明膜或黑膜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地温及甘薯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春甘薯地膜覆盖栽培,以栽后覆透明膜或栽前覆黑膜增产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甘薯连作障碍、提高土地产能,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甘薯玉米间作对土壤与作物的影响,以探讨该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和产量优势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甘薯玉米间作促进了根系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其中,甘薯玉米间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单作甘薯、单作玉米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5.76%、12.37%;与单作甘薯处理相比,甘薯玉米间作处理提高了磷酸酶活性、土壤呼吸强度,降低了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甘薯玉米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12,具有产量优势,种间相对竞争力为-0.26,甘薯种间竞争力弱于玉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薯产量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可见,甘薯玉米间作对甘薯生长发育和土壤状况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商薯9号为试验材料,选用地蚜灵、毒死蜱、吡虫啉粉等几种药剂进行筛选试验,为甘薯地下害虫的防治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地蚜灵为1.5 kg/hm2处理的虫咬率、虫情指数均较低,产量高,能有效提高甘薯的商品性。说明地蚜灵1.5 kg/hm2是较为理想的甘薯地下害虫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