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桑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通过研究富硒光合菌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桑树生长、发芽数及含硒量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桑树生长的富硒光合菌肥的施用方法。结果显示,清水(CK)处理桑树的发芽数为(89.20±16.13)个,株高为(1.36±0.03)m,叶片数为(49.00±4.00)片,叶片干质量为(5.65±0.10)g,含硒量为(0.88±0.03)μg/g;叶面喷施处理的发芽数为(194.20±18.54)个,株高为(1.49±0.02)m,叶片数为(83.00±4.00)片,叶片干质量为(9.15±0.17)g,含硒量为(1.01±0.05)μg/g;灌根处理的发芽数为(138.70±25.05)个,株高为(1.53±0.01)m,叶片数为(65.00±4.00)片,叶片干质量为(7.95±0.10)g,含硒量为(0.97±0.02)μg/g。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处理对桑树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灌根处理。  相似文献   
2.
松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松叶蜂科(Diprionidae),主要以幼虫为害针叶树种,严重发生时针叶树种受害率达80%以上,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样方法就不同林分、坡位、海拔对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叶蜂幼虫在针叶纯林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针叶阔混交林的虫口密度;海拔高度与松叶蜂的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阴坡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阳坡。研究结果可为松叶蜂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栗实象甲在我国主要板栗种植区均有发生且危害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栗实象甲幼虫和球孢白僵菌为试验材料,对染菌后的栗实象甲幼虫血细胞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栗实象甲幼虫被真菌侵染后,虫体由原来的浅黄色变为白色,体壁与对照相比质软,穿刺更容易,部分虫体出现针孔大小的黑死斑点,并且活性降低;试验组的栗实象甲幼虫血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总体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说明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浮液对栗实象甲幼虫具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体内注射法,对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TsaietLiu3龄幼虫注射浓度为1.0×108孢子/mL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菌悬液,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12h后收集制备血淋巴粗提液。分别测定对4种细菌和4种真菌的抗菌活性,并检测温度、pH值变化和反复冻融对抗菌活性的影响。采用Tricine-SDS-PAGE电泳法确定抗菌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结果发现,诱导后的油松毛虫3龄幼虫血淋巴粗提液对试验的细菌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 species的抑制作用强于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血淋巴粗提液的的抗菌活性在50℃水浴处理和4~9的pH值条件下保持稳定,反复冻融1~5次抗菌物质的活性降低4.3%~14.9%。电泳结果显示,诱导组血淋巴粗提液在23.2kD和15.0kD处分别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在60.4kD处蛋白带变浅。由此推测从油松毛虫幼虫体内诱导产生的抗菌物质分子量可能是23.2kD和15.0kD。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高速逆流色谱从油松毛虫病原真菌布氏白僵菌CGMCCNo.2382菌株代谢浓缩液的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纯化具有杀虫活性的小分子毒素物质。【方法】用乙酸乙酯对白僵菌发酵液萃取,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粗提物进行分离,其两相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3.5﹕5﹕3.5﹕5);利用GC/MS对分离物进行检测;并用饲喂、接触和注射法在油松毛虫幼虫上作毒性试验。【结果】从乙酸乙酯的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香豆满酮、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3种毒素物质,GC检测其纯度分别为81%、89%和80%;毒性测定结果表明,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饲喂法34.44%、接触法35.56%、注射法87.78%,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对油松毛虫幼虫的死亡率分别是37.78%、38.89%、91.11%。【结论】间甲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甲基苯甲酸甲酯为布氏白僵菌菌株(CGMCCNo.2382)的代谢毒素。  相似文献   
6.
球孢白僵菌4种菌株防治柳膜肩网蝽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膜肩网蝽(Hegesidemus habrus Drake)是危害柳树等树木叶片的一种刺吸式害虫,近2 a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发生危害严重。筛选出能替代传统农药的生物控制因子,是对柳膜肩网蝽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选用球孢白僵菌4种菌株(FDB,JLYT,BF,TST菌株)浓度均为1×10~8孢子/m L的菌液对柳膜肩网蝽进行致病力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F的僵虫率为84.44%,死亡率为91.11%;FDB的僵虫率为74.11%,死亡率为92.22%;JLYT的僵虫率为52.22%,死亡率为73.33%;TST的僵虫率为44.44%,死亡率为70.00%。4种菌株的LT_(50)均在5 d以内,菌株BF和FDB的LT_(50)均在4 d以内,BF的LT_(50)为2.33 d,半致死时间最短。综合僵虫率、死亡率及半致死时间,菌株BF杀灭柳膜肩网蝽的效果最好。对菌株BF的温度效应试验表明,22℃时,柳膜肩网蝽的死亡率在93.33%以上,26℃时死亡率为100%,说明喷施药物的最佳温度范围是22~26℃,增加或降低温度都会减弱侵染效率。  相似文献   
7.
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黄芪,研究发酵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发酵时间(A)、菌种接种量(B)、发酵温度(C)和初始培养基pH值(D)为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3水平,采用L9(34)正交表,以黄芪多糖含量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依据F值水平将各因子对黄芪多糖含量的影响按主次顺序排列为: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种接种量>初始培养基pH值;最佳发酵条件为A3B3C3D1,即在初始培养基pH为6.2,菌种接种量10%和发酵温度40℃的条件下发酵时间6d,黄芪多糖的含量可高达111.40μg/mL,与对照组相比含量提高了51.56%。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沼泽红假单胞菌发酵黄芪提高了黄芪多糖的含量,这为提高黄芪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柳膜肩网蝽是为害柳树、杨树等树木叶片的一种刺吸式害虫。为预防该虫大面积暴发时对常见蔬菜发生转寄主为害,于2016—2017年尝试用5种天然食料柳树叶、番薯叶、结球甘蓝、芹菜和大白菜对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内柳树上柳膜肩网蝽进行了室内饲养,同时对4种天然食料进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芹菜叶片饲养效果最佳,存活最稳定,平均存活率最高,达到了93.33%,番薯叶的平均存活率最低,只有78.33%。通过对存活率的差异显著性分析及与5种叶片营养成分的对比发现,水分的变化趋势与存活率一致,灰分与存活率相反。推测柳膜肩网蝽选择新寄主的主要标准是寄主植物水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