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5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江流域卷口鱼线粒体D-loop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江流域广西境内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种群的遗传变异情况,自广西境内6个江段采集了139尾样本,采用PCR与DNA测序技术分析其线粒体D-loop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历史动态;139条D-loop序列长度均为725 bp,碱基组成A+T (65.7%)远远高于C+G (34.3%),共检测到变异位点25个,转颠换比R值为11.5。139尾样本共定义23个单倍型。单倍型的NJ系统树以及网络结构图显示,23个单倍型间有2个明显分支,不同地理群体来源的单倍型混杂分布在2个分支中,未能观察到明显的地理聚群。6个群体遗传多样性较好,单倍型多样性Hd=0.71585~0.92063,核苷酸多样性Pi=0.00173~0.00668,遗传分化极其显著(遗传分化系数Fst=0.36737,P<0.001)。AMOVA分析表明,群体内变异占63.26%,群体间为36.74%。中性检验(Tajima’s D= –0.50322,P=0.34600;Fu’s Fs= –5.05210,P=0.08800)与核苷酸错配分布表明,西江流域卷口鱼种群近期内未经历过种群扩张。综上所述,西江流域广西境内的卷口鱼遗传多样性表现为高单倍型、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征,群体间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表明水坝阻隔及捕捞因素可能促进其发生,而水利梯级开发可能是促进卷口鱼群体遗传分化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水温和光照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的影响,为其人工繁育及规模化苗种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密闭流水环境中,设3个水温梯度(14、19和24℃)和3个光照强度(<10、500~600和1200~1300 lx),通过测定进、出水样溶解氧含量而计算乌原鲤鱼种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乌原鲤鱼种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在14~19℃范围内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对应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0.19±0.07、0.22±0.06和0.29±0.07 mg/(g·h),临界窒息点则表现为24℃(1.5023 mg/L)>19℃(1.4887 mg/L)>14℃(1.2180 mg/L);乌原鲤鱼种耗氧率昼夜节律表现为:1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19℃水温条件下晚上>白天,24℃水温条件下白天>晚上.在冬季水温(13℃)条件下,光照强度<10 lx时的乌原鲤鱼种平均耗氧率为0.15±0.06 mg/(g·h),光照强度为500~6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8 mg/(g·h),光照强度为1200~1300 lx时的平均耗氧率为0.16±0.07 mg/(g·h);对应的乌原鲤鱼种临界窒息点分别为1.7729、1.2316和1.1639 mg/L,乌原鲤临界窒息点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适宜生长水温范围内,乌原鲤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适当提高水温有利于促进其新陈代谢,提高生长速度;光照强度的变化对乌原鲤耗氧率与临界窒息点无明显影响,但黑暗条件下其临界窒息点较高.乌原鲤的高耗氧率和高临界窒息点直接限制其自然种群分布,也是造成其种群急剧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脊椎动物中,鱼类具有多样的性别分化方式,大致可分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以及单性生殖3类.一般情况下,鱼类性别决定后,性腺可分化为卵巢或精巢,并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而在雌雄同体鱼类,其性别可以从雌性转变为雄性、雄性转变为雌性或者在雌雄两种性别间进行多次转变.雌雄同体鱼类具有多种性别转变形式,是研究脊椎动物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4.
岩滩水库渔业生态环境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岩滩水库渔业生态环境的变动,为库区渔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使用岩滩水库1981-2014年间6个时间段共11个年度的监测数据,分析库区的水质、饵料生物、渔业生产的变化情况。从蓄水的1996年至2014年,总磷浓度由0.073 mg/L下降至0.02 mg/L,铁离子浓度由0.110 mg/L下降至0.053 mg/L,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监测结果显示,底层总磷浓度0.04~0.08 mg/L,是表层的4倍,全年垂直分层明显。蓄水后1996-2014年,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于101.3×104~263.6×104个/L和1.115~3.342 mg/L,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变化于332.5~1 045.5个/L和0.642~6.186 mg/L。1985-1986年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目17科71种,2003-2004年4目14科42种,2013-2014年4目14科55种。鲢、鳙年产量2003年以前近5 000 t,以后2 500 t左右。采用技术手段打破水体分层,使底层营养盐持续供给表层,满足生态养殖的饵料生物生长需要,是重振库区生态养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调查重要增殖放流鱼类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在左江和右江的生长特征,分析近年赤眼鳟在广西水域的生长参数水平,为赤眼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增殖工作提供参考。利用随机采集的鱼类获得其生长特征参数,分析鱼类体长生长、体质量生长、生长速度及其加速度参数等研究赤眼鳟在左江和右江的生长异同,以及与其他研究成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左江和右江赤眼鳟生长特征参数总体水平较低。左江赤眼鳟的渐近体长、渐近体质量、生长速度参数、体长生长速度、体质量生长速度分别比右江赤眼鳟高14.81%、72.99%、16.67%、38.25%、52.35%。左江和右江赤眼鳟渐近体长、渐近体质量、体长生长速度、体质量生长速度分别比广西历史调查结果低56.95%、91.49%、94.72%、73.54%。为充分利用赤眼鳟的生产性能,维护水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左江和右江赤眼鳟合理起捕标准应为3龄以上体质量为250 g以上个体。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西江流域广西境内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种群遗传结构及分化程度,采用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对西江流域广西境内6个江段的139尾野生卷口鱼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线粒体Cytb基因长度为1 053 bp,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1%、27.7%、29.3%、13.9%,其中A+T (58.4%)高于C+G(41.6%)。共定义20个单倍型,并聚为2个分支,未观察到明显的地理聚群。6个卷口鱼群体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平均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68 2、0.002 3,其中红水河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0.748 7,核苷酸多样性π=0.003 3)遗传多样性最高,柳江群体(h=0.274 4,π=0.000 4)和左江群体(h=0.374 7,π=0.000 3)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卷口鱼总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_(ST))为0.461 4 (P0.01),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分化。两两群体间遗传分化结果显示,左江和柳江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大,而柳江和西江之间最小。AMOVA分析表明西江流域的卷口鱼群体遗传变异一半来自群体内(53.86%),一半来自群体间(46.14%)。中性检验(Tajima's D=-1.082 8,P0.05;Fu's Fs=-6.572 5, 0.01P0.05)与碱基错配分布分析表明西江流域卷口鱼种群大约在0.07~0.187 Ma经历了种群扩张。综上,西江流域广西境内的卷口鱼柳江群体和左江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总群体分化程度较大,但仍属于一个种群,其中空间距离与地理阻隔对卷口鱼的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乌原鲤(Procypris mera Lin)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采集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珍稀濒危鱼类繁育基地16月龄的乌原鲤142尾,4月龄乌原鲤83尾,测定其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躯干长(X3)、体高(X4)、体宽(X5)、头长(X6)、头高(X7)、眼径(X8)、吻长(X9)、尾柄长(X10)和尾柄高(X11)共12个性状,利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影响乌原鲤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并建立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6月龄乌原鲤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小于4月龄乌原鲤。通径分析表明,体高、体宽和眼径是影响16月龄乌原鲤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体高、体宽和头高是影响4月龄乌原鲤个体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但总决定系数均小于0.85,还需测量乌原鲤更多的形态性状指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16月龄乌原...  相似文献   
8.
通过干法授精获得乌原鲤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乌原鲤成熟卵子呈圆球形、亮黄色、具黏性,卵径1.68~1.98mm,吸水膨胀后卵径2.28~2.57mm。水温(20±1)℃时,受精卵至出膜时长为80.8h,积温1616.0℃·h。乌原鲤胚胎发育与其他鱼类胚胎发育过程相似,历经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至出膜6阶段,各发育阶段所需积温分别为44.4、136.0、127.0、130.2、55.0、1123.4℃·h。出膜阶段历时47.45h,初孵仔鱼自尾部破膜孵出,全长约6.10mm,体高1.60mm。温度对乌原鲤胚胎发育及出膜阶段影响明显,水温(20±1)℃比水温(15±1)℃胚胎仔鱼出膜时间更早、出膜更同步、出膜时段更集中。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西江流域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种群遗传多样性,以采自西江流域7个不同江段的227尾粗唇鮠为样品,采用PCR与DNA测序技术,获得7个江段粗唇鮠线粒体D-loop序列长度为666 bp,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为32.9%、23.3%、29.4%、14.4%,A+T(62.3%)明显高于C+G(37.7%)。7个江段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整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0522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011,其中,均以西江群体最高,分别为0.19951、0.00052,都柳江、柳江、郁江和左江群体最低,均为0.00000,整体呈现下游高于上游,南方高于北方的现象。NJ系统树表明本次调查的粗唇鮠群体拥有6种单倍型。群体间表现出很小的遗传分化,Fst为-0.01062~0.01977。AMOVA分析结果显示,变异几乎全部来自种群内部,其中不同江段群体间的变异占0.13%,群体内部占99.87%。动态历史分析结果表明,西江流域广西段粗唇鮠的有效种群可能是在距今0.75~1.25 Ma前由单一、少数种群所产生,西江流域粗唇鮠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广西岩滩水库不同养殖类型区域在不同季节的沉积物磷分布特征和释放潜力,为科学发展库区养殖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广西岩滩库区选择非养殖区(T0)、投饵网箱养殖区(T1)、生态网箱养殖区(T2)和围栏养殖区(T3)各3个站位,于2016年3月(春季)、6月(夏季)、9月(秋季)和12月(冬季)分别采集1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以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法(SMT)测定各种形态磷含量.[结果]不同养殖类型区域表层沉积物磷含量差别明显,整体上表现为T1/T2>T3>T0,T1和T2的沉积物磷含量差异仅表现在投饵季节(夏季和秋季).不同养殖类型区域沉积物中的铁铝磷(Fe/Al-P)和钙磷(Ca-P)比例差异明显,且二者通常呈反比关系;无机磷(IP)的比例虽然最高,但各养殖区域间差异不显著(P>0.05).T0只有Fe/Al-P比例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T1各形态磷比例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T2的Ca-P比例无季节差异,但冬季的Fe/Al-P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季节(P<0.05),而T3只有Ca-P比例表现出季节差异,其他形态磷均不存在季节差异.各形态磷与总磷(TP)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IP与TP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2)达0.9632;而有机磷(OP)与TP的相关性最低,对应的相关系数为0.5785.[结论]各种养殖类型均可提高库区沉积物中的磷含量和释放潜力,尤其生态网箱养殖在冬季对磷的释放潜力提升作用最明显.在库区开展水产养殖时即使采用生态养殖模式,也要注意在不同区域实施轮养,避免局部水域因营养盐累积而造成底质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