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50篇
林业   306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179篇
  161篇
综合类   1072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1317篇
园艺   132篇
植物保护   12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80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146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1篇
  1965年   3篇
  1960年   5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12月,在海棠湾近岸海域采集了浮游生物样品,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海棠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共9种,其中有害种4种,均为赤潮生物,分别为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渐尖鳍藻和倒卵形鳍藻是腹泻性贝毒种,微小原甲藻是蛤仔毒素种,海洋原甲藻则是常见赤潮种.  相似文献   
2.
利用南北过渡带地区河南省信阳市1961—2017年逐月0~20 cm浅层地温和1992—2016年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过去57年信阳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不同地温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1年以来信阳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大,1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小,变化速率分别为(0.396±0.09)、(0.295±0.08)℃/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各层平均地温也呈显著升高趋势;(2)1992—2016年信阳市冬小麦实际产量以(103.855±19.801) kg/(hm~2·年)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小麦气候产量大致经历了"高—低—高—低"的阶段波动,1992—1997年和2006—2012年气候产量相对较高,1998—2005年和2013—2016年则相对较低;(3)1992年以来信阳市冬小麦生育期5、10 cm平均地温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0、20 cm地温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20 cm地温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2.3%,其次是10 cm地温(27.6%)和5 cm地温(23.2%),0 cm地温的贡献率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在田间的病情发展情况以及ASSVd在组培条件下的传播方式,2012—2015年对河北省顺平南神南村3个果园进行持续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果园A、B、C的显症率分别从3.00%、19.35%和10.00%上升至10.00%、34.41%和22.00%,带毒率分别从11.00%、20.43%和14.00%上升至23.00%、37.63%和30.00%,带毒率和显症率都逐年增加,而且带毒率大于显症率,即有些带毒果树不显症。发病果树田间分布有明显的发病中心。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显症果树ASSVd vsiRNA reads数是带毒未显症reads数的4.08倍,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显症树ASSVd病毒积累量显著高于带毒未显症树。以携带ASSVd的组培苗和无毒组培苗为试材,利用RT-PCR检测明确了ASSVd可通过伤口沾染带毒汁液、组培剪污染、含毒培养基、根系接触进行传播,其中根系接触传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超声波预处理半纤维素酶,使其活性得以提高,进而提高马铃薯渣的酶解效率。首先,考查酶解条件,即pH值、水浴温度和水浴时间对马铃薯渣酶解效果的影响;其次,考查了超声波预处理条件(如超声功率、超声处理时间)对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再次,考查了放置时间(0~2.5 h)对超声处理后的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5.0~6.0,水浴温度50℃,水浴时间15 min为半纤维素酶的最佳酶解条件;超声功率600 W,超声时间4 min为半纤维素酶的最佳超声处理条件;在放置时间为0~2.5 h时,超声波处理后的半纤维素酶与未处理的酶溶液相比,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酶活性(p0.05)。该研究表明,超声波预处理有助于提高半纤维素酶活性。  相似文献   
5.
6.
牛瘤胃积食症状在畜牧养殖中是较为寻常的,给养殖户也会带来损失。所以,通过饲养管理对该病症进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鄂温克旗东苏木沙地13年生人工杨柴林为试验对象,开展了杨柴人工林更新复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平茬对杨柴林的复壮效果十分明显,5月份平茬各项调查指标均大于6月份。(2)5种平茬高度(0~5、10、20、30和40cm)处理中以留茬0~5cm时,新枝数、生长高度、生物量等指标最大,且与其他处理有显著差异;(3)平茬带宽对杨柴生长有显著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带宽的增大,杨柴生长的高度、株数、生物量等指标明显提高。(4)带状与块状处理对杨柴生长的影响近似,随带宽的变大,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9.
围产期奶牛因为生理状态、日粮和外界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抗病力下降,严重危害奶牛健康。因此,在围产期如何提高奶牛的免疫功能,降低分娩后的发病率,已成为奶牛养殖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归纳了围产期奶牛的生理特点、营养状况以及免疫系统变化,总结了国内外针对提高围产期奶牛免疫功能的研究成果,希望为该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青贮是现代养牛(羊)业利用作物营养最有效的途径,青贮饲料是牛、羊最主要的饲料来源。青贮玉米饲料指选用青贮专业用品种玉米,调节原料的水分,在密闭的条件下,通过乳酸菌的发酵,使p H值下降到3.8~4.2,抑制各种微生物的繁衍,从而达到长期保存饲料的目的。本文阐述青贮玉米饲料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