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南北过渡带地区河南省信阳市1961—2017年逐月0~20 cm浅层地温和1992—2016年冬小麦产量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过去57年信阳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不同地温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1年以来信阳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大,10 cm地层升温幅度最小,变化速率分别为(0.396±0.09)、(0.295±0.08)℃/10年,冬小麦生育期间各层平均地温也呈显著升高趋势;(2)1992—2016年信阳市冬小麦实际产量以(103.855±19.801) kg/(hm~2·年)的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小麦气候产量大致经历了"高—低—高—低"的阶段波动,1992—1997年和2006—2012年气候产量相对较高,1998—2005年和2013—2016年则相对较低;(3)1992年以来信阳市冬小麦生育期5、10 cm平均地温与冬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关系,0、20 cm地温与气候产量呈负相关关系,20 cm地温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为42.3%,其次是10 cm地温(27.6%)和5 cm地温(23.2%),0 cm地温的贡献率最小,为6.9%。  相似文献   
2.
“立春”后,随着季节的变化,气温逐渐回暖,地温也一天比一天升高。因此,麦田管理也应趁早着手。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经验证明,麦田早春要三防:即“防倒伏、防纹枯病、  相似文献   
3.
1961—2013年河南省气温要素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河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需要加强对河南气象要素研究,认识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本研究以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观测站月均温为研究对象,运用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法和空间插值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2个方面分析气温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3年,年、春季、秋季、冬季和1月均温具有显著升高趋势,夏季和7月均温具有不显著降低趋势;(2)年、春季和秋季均温增温突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冬季均温增温突变发生在1984年;21世纪初期以来,年、春季、秋季和冬季均温具有显著升高趋势;(3)通过R/S分析,未来河南省暖化的趋势将持续;(4)年和四季均温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学上2个重要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海拔较低的区域(东部、北部和南部)升温速率较高,海拔较高的区域(西部山区)升温速率较低;郑州、开封、新乡等地年和四季均温增温速率均是最大值,说明气温升高与人类活动有关;(5)近53年,不同时期的1月0℃等温线均位于淮河北侧,且具有较大的变幅,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今后运用1月0℃等温线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时需谨慎。  相似文献   
4.
矿区生态捆绑发展模式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市位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寻求一种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介绍了基于生态捆绑的发展模式、评价指标及其实施流程,提出了陕西省榆林市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利用银川市1961~2012年逐月平均气温和逐月0~20 cm浅层地温资料,采用统计学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52年银川市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1961~2012年银川市各层年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其中0 cm地温升温速率最大,为(0.477±0.126)℃(10 a)-1(95%置信区间,下同),10 cm地温升温速率最小,变化速率为(0.395±0.117)℃(10 a)-1;(2)1961年以来银川各层年与季平均地温多以2~4 a周期为主,其周期可能受海气相互作用及平流层准2 a震荡的影响;(3)银川浅层地温对气温变化极为敏感,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相当于0 cm、5 cm、10 cm和20 cm年平均地温分别升高(1.095±0.154)℃、(0.970±0.169)℃、(0.911±0.159)℃和(0.945±0.173)℃。  相似文献   
6.
两个高羊茅无性系的营养器官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个高羊茅无性系上农矮生高羊茅(SACD)和98-19的幼穗、叶尖、幼茎和幼节等营养器官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2,4-二氯苯氧乙酸(2,4-D),探索其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的最佳浓度,以建立高羊茅无性系的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幼穗是诱导愈伤组织的最好的营养器官外植体,出愈率最高达94%,而幼叶尖、幼茎、幼节则未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不同浓度2,4-D诱导愈伤组织的出愈率存在显著差异,最佳诱导浓度范围为7~9 mg/L,出愈率可以达83%~94%;2个无性系愈伤诱导率间有显著差异,但与2,4-D浓度之间的互作不显著;继代培养基以MS加入2,4-D 4 mg/L的处理方案最好,胚性愈伤组织出愈率和绿色芽点诱导率最高,分别达到98%和78%,所得的胚性愈伤组织在MS+2,4-D 2 mg/L+6-苄氨基嘌呤(6-BA )1 mg/L分化培养基中的绿苗分化率较高,为57%;生根培养基采用1/2 MS+α-萘乙酸(NAA) 0.5 m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7.
榆林市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榆林市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从而出现的耕地资源利用问题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本文选取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榆林市1990~2007年耕地与粮食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榆林市耕地面积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8年,处于稳定状态,平均在64万hm2左右;1999~2002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较大;2003~2007年,耕地面积处于新一轮的稳定期,平均稳定在51.5万hm2。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波动中上升;榆林市耕地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中变化,但总体趋势一直大于临界值1,耕地压力很大,粮食问题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的综合抗性和草坪质量,开展了高羊茅选择育种。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在人工接种褐斑病菌、夏季人工涝害胁迫、以及在上海与江苏阜宁两地夏季与冬季自然逆境条件胁迫下,从17个高羊茅品种(系)的单株圃和小区约51万株单株中,筛选到11个(TF01、TF02、…、TF11)越夏性强和8个(TF31、TF32、…、TF38)越冬性强的单株建立无性系。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对17个优良无性系的子一代和19个引进的品种与自育的老品系等对照材料在上海田间条件下进行了草坪特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子一代草坪草综合抗性较强,草坪质量较好的排名前2位的材料为从"Plantation"中选得的"TF06"和从"TripleA"商品组合中选得的"TF34"。"TF06"子一代的夏季草坪草死亡率低,次年仲春恢复生长后盖度达93%,具有中等生长速度和叶片质地,且叶色为特有的灰绿色;而"TF34"子一代草坪草越冬性和越夏性均强,恢复生长后的草坪草盖度为85%,具有较慢的生长速度、较细腻的叶片质地和深绿色的叶色。除了上述2个突出的无性系子一代外,"TF05"和"TF36"等的综合表现良好,排名前10。这4个表现突出的无性系可供大面积扩繁种子用以推广示范,也可用以配制高羊茅新组合。研究表明选择优良无性系和筛选优良子一代建坪的高羊茅育种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1960年以来河南省玉米气候生产潜力估算与种植空间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生长直接依赖于降水、光照及温度等自然要素,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最为敏感。基于河南省1960—2015年气候观测和太阳辐射量数据,采用逐步订正法估算了159个县级空间单元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并进行河南省玉米种植空间的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受气温和降水双因素驱动,河南省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在1960—2015年间呈倒U形的动态变化,玉米生产高气候潜力空间持续向豫西迁移,弱势气候潜力区自2000年来聚集于河南省北部地区。61.11%的河南省玉米生产优势气候潜力区与玉米优势种植区现状重合,但其他各类型潜力区与种植区现状偏差较大。种植规模分为适当增加、逐步减少、保持稳定3种类型,提出河南省玉米种植空间优化方案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两个高羊茅品种成熟种子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高羊茅品种(“Plantation”和“沪坪1号”)的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探索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和分化的最佳激素配比及其相互间的影响,以建立简便高效的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完整高羊茅种子最佳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4-D 3 mg/L,诱导率为71%;而把成熟种子进行纵切后得到的半粒种子的较优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2,4-D 2.5 mg/L,诱导率占半粒种子外植体的60%,占完整种子(2个半粒种子)外植体的90%以上;在最优诱导培养基上产生的愈伤组织的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2,4-D 3 mg/L,其胚性愈伤诱导率为70%,而添加6-BA则抑制2,4-D对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同品种的最优的分化培养基不同——“Plantation”的最优分化培养基为MS+2,4-D 1 mg/L+6-BA 1 mg/L,而“沪坪1号”的最佳组合是MS+2,4-D 2 mg/L+6-BA 1 mg/L,分化率分别达到50%和56%。生根培养基采用已报道的组合1/2MS+NAA 0.5 mg/L,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