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4篇
综合类   1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我国是茶文化起源地,迄今为止已经有着几千年的茶历史。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茶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观光茶园开发较晚,在开发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不仅影响观光茶园的美观和经济效益,而且没有做到对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基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实例,对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旨在建立观光茶园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为促进我国观光茶园的进一步发展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2.
乡土景观资源是乡村的文化载体,是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合体,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发扬优秀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的重要途径。从保护和利用视角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乡土景观构成与类型,采用田野调研、层次分析(AHP)等研究方法,从项目层、因素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构建了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福建省龙海市松岭村进行乡土景观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项目层总评分排序为物质空间(1.621)>自然生态(0.864)>社会文化(0.827),说明松岭村乡土景观中物质空间所占权重远高于其他项目层,具有一定优越性;2)从指标层来看,总评分最高为传统文化传承性,其余依次为生活景观参与性、山水景观奇特性、古树名木独特性、建筑年代久远性和生活设施丰富度,说明与乡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在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3)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为松岭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闽南地区乡土景观资源研究提供较为合理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县域水生态空间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地识别区域水生态空间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对水生态空间的规划和洪涝灾害等水生态问题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省临澧县为研究区,构建水生态空间分类体系,借助GIS及RS平台,识别区域显性水生态空间,可视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水调蓄3种隐性水生态空间,定量分析各水生态空间分布特征,并将整合的显、隐性水生态空间与土地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为森林景观格局影响因子的探索和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湖南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童山片区为研究区域,以ENVI,ArcGIS为软件平台,运用地理探测器计算森林景观格局影响因子权重,对2005—2015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为景观基质; 2005—2009年景观类型动态变化较为频繁,景观类型转移面积总量为4 116.95 hm2,而转移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开展,2009—2015年动态变化强度减缓;(2)从影响因素上看,自然地理因素中的高程因子是影响区域整体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面积最大的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受高程影响最大,人为因素中村民生活干扰和林区干道因子对耕地的分布影响明显;(3)从景观演替方式来看,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面积转移以自然演替为主; 常绿落叶阔叶林因人为影响与其他景观类型发生相互转换; 竹林因其生长特点强势侵入其他景观类型; 自然演替与人为影响的双重作用导致灌木林地与牧草地、耕地间发生景观类型转变。因此,森林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演变是各影响因子对各景观类型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子类型和权重大小与景观类型转移的方向和数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极端降雨事件对小流域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的影响,进而为流域综合治理与灾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地处黄土残塬区的晋西吉县蔡家川农地小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无人机与遥感影像对2021年10月山西极端降雨事件前后坡沟系统进行航测与实地调查,分析极端降雨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量化坡沟系统泥沙连通性,识别滑坡点位空间分布与地形特征,评价流域内典型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结果]农地流域此次降雨历时84 h,累计降雨量160.4 mm,降雨强度1.9 mm/h,降雨频率0.16%,为百年一遇的极端暴雨。暴雨后流域斑块数量增加,景观形状指数增大,蔓延度指数减小,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小。暴雨前流域内泥沙连通性分布不均,暴雨后泥沙连通性增大。暴雨后滑坡位点泥沙连通性减小,滑坡多发生在0°~10°和40°~50°的条件下,所占比例分别为29.11%和17.74%。[结论]极端暴雨事件诱发的滑坡影响了泥沙连通性,根据泥沙连通性空间变化可识别水土流失位点,能够用于评估典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对极端降雨的响应,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综合治理及极端降雨事件发生后开展生态恢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科学划定与管控保护修复关键区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功能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福建上杭县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区,在综合生态系统完整性、系统性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构建了"重要性-脆弱性-服务价值"(I-F-V)的多维生态系统测度框架,进而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的多维特征、测度因子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运用空间聚类(分组分析)划定了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并基于各分区的空间分异性及生态系统结构特征,提出分区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上杭县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呈现重要性较高、脆弱性程度低、服务价值较高的空间分异格局;2)上杭县各生态系统测度因子间协同与权衡关系并存,综合重要性、脆弱性和服务价值之间均为协同关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区域可能存在高度重叠;3)上杭县可划分为III-I-V(中等重要-一般脆弱-极高价值)、III-III-V(中等重要-中等脆弱-极高价值)、III-II-V(中等重要-较为脆弱-极高价值)、III-III-IV(中等重要-中等脆弱-较高价值)、II-III-I(较为重要-中等脆弱-低价值)和IV-I-I(高度重要- 一般脆弱-低价值)6个分区,其中,III-I-V和III-II-V两个分区面积较大,是区域发展的生态系统功能基底,各分区所在的土地覆被类型构成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林地、灌丛、耕地和园地属于优势土地覆被类型;4)依据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将研究区进一步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绿色发展区、适度开发区)和生态修复区(生态修复区、保护修复统筹发展区)。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维护提供较为科学、全面的研究思路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