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4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期秸秆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4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探讨长期施用秸秆条件下土壤肥力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NP)、秸秆配施化肥(S+NP)、秸秆配施1/2化肥(S+1/2NP)、秸秆配施1/4化肥(S+1/4NP),其中秸秆为隔年麦秸还田,用量为3 000 kg/hm~2,化肥N、P用量为N 150 kg/hm~2、P_2O_5 150 kg/hm~2。结果表明:1)与NP处理相比,秸秆配施化肥处理(S+NP)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秸秆还田条件下,S+1/2NP和S+1/4NP处理0~20 cm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均低于S+NP处理,而对于20~40、40~60 cm土层养分含量差异表现不一致。2)不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各施肥处理综合表现为:S+NPNPS+1/2NPS+1/4NP,即以S+NP处理春小麦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延伸率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显著。综合分析各处理,结果表明:S+NP处理(即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N 150 kg/hm~2、P_2O_5 150 kg/hm~2)相对其他处理,其保障小麦产量和提升(或维持)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试验于1980年开始,轮作模式先后为麦-豆-麦和麦-豆轮作模式,通过连续38 a(1980—2018年)调查,探明麦豆轮作条件下麦秸还田及不同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结果得出:麦秸还田后种植大豆、小麦,多年产量与不还田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施肥效果,大豆中肥区比低肥区增产7.42%~10.81%,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小麦高肥区比低肥区增产14.52%~19.33%,差异极显著(P 0.01);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6季)大豆平均产量比不还田增产5.91%,后期(7~16季)平均增产7.52%,麦秸还田小麦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5季)和后期(6~16季)平均增产0.31%、0.22%,后期增产频率高;麦秆隔年还田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但长期高肥易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三江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地区主要种稻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调查对象,采集0~40年不同种稻年限的土壤样本,开展不同种稻年限水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土壤种稻后,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存在异同;3类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草甸土心土层和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白浆土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随种稻年限延长无变化,心土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下降;草甸黑土心土层和犁底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无增加趋势;草甸土和草甸黑土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总量种稻后在各层均增加,随种稻年限增加有上升趋势,白浆土土壤中还原物质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随种稻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草甸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Mn~(2+)含量均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可达到心土层;草甸黑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含量增加,Mn~(2+)仅在耕层有增加趋势;白浆土Fe~(2+)、Mn~(2+)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至犁底层。[结论]3类土壤在种稻过程中已具有向水稻土形成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出适合重茬大豆种植的高效施肥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重茬大豆叶绿素、根瘤、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处理如下:(1)常规施肥(CK);(2)优化施肥(NPK);(3)优化施肥+微肥(NPK+Mo+B+Zn);(4)优化施肥+追氮(NPK+N);(5)缓释肥料(SRF);(6)纳米增效肥料(70%NPK+NF);(7)优化施肥+叶面肥(NPK+F);(8)优化施肥+根瘤菌(NPK+R)。[结果]与CK相比,叶绿素含量、根瘤鲜干重及数量以NPK+Mo+B+Zn处理提高最明显,其次为NPK+F处理;各施肥处理的增产幅度均较为显著,其中产量及农艺指标以NPK+Mo+B+Zn、70%NPK+NF、NPK+F处理表现较好;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70%NPK+NF和NPK+Mo+B+Zn处理处于较高水平。[结论]NPK+Mo+B+Zn处理为黑河地区重茬大豆高效施肥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土壤持水特性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一种反映,不同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为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旱田耕地土壤的持水特性,本研究通过定点采样方法,在不同地区选择了典型的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褐土5类旱田耕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得出不同水柱压力下土壤水分实测值,并通过Van Genuchten和Garden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相关性极显著,通过Van Genuchten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曲线看出,不同类型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0~10 cm土层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大、曲线分散,草甸土、白浆土、碱土含水量在各压力下均处于较高水平,褐土最低,黑土居中; 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低吸力阶段差异仍较大,高吸力阶段差异小,褐土含水量最低,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趋于一致,黑土居中; 20~30 cm土层差异减小,褐土、碱土、黑土趋于一致;通过Garden模型计算土壤比水容量,不同水吸力下,褐土比水容量最高,其次是黑土,草甸土、白浆土和碱土比水容量较低,说明褐土和黑土释水能力强;土壤饱和含水量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持水库容与土壤大颗粒、土壤0. 02 mm的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 02~2 mm的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草甸土、碱土、白浆土饱和持水库容高,但有效库容低,与褐土、黑土相反。因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要根据土壤的物质特性提出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秸秆粉碎集条深埋机械还田模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的技术模式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该文应用自主研发的秸秆集条还田机械,与五铧犁同步耕作,实现秸秆集条侧施深还田,采用田间大区对比试验研究,设置正常翻耕(对照CK),秸秆耕层还田,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3个处理,连续3 a试验。结果表明:与正常翻耕相比,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没有降低出苗率,秸秆耕层还田玉米出苗率降低3.3%~3.5%,差异显著(P0.05);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条深还处理相比,秸秆耕层还田的玉米苗期株高降低3.1~4.5 cm,茎粗降低2.3~2.5 mm,干物质量降低15.8%~17.2%,成熟期株高降低13.3~17.9 cm,茎粗降低3.1~4.0 mm,干物质量降低8.0%~10.8%,根系总量和总根长降低,正常翻耕和秸秆集中还田间无差异;秸秆粉碎集条深埋还田与正常翻耕相比,随还田年限增加,产量有增加趋势,耕层还田连续3 a表现明显减产,差异显著。秸秆集中还田可以克服秸秆耕层还田存在的问题,而且不减产,可以使秸秆有效归还到土壤中。  相似文献   
8.
不同磷物料培肥心土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土心土培肥不同磷物料效果,通过小区比对试验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土壤深耕犁和心土培肥犁分别对嫩江薄层黑土进行心土培肥试验,比较5种不同磷肥(P_2O_5含量22.5%的磷矿粉、44%的磷酸一铵、28%的磷矿粉、46%的重过磷酸钙、12%的过磷酸钙)心土培肥效果,明确了不同磷物料心土培肥对大豆生育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物料对大豆生育及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盛花期和结荚期叶绿素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综合比较P_2O_5含量44%的磷酸一铵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比对照组增产32.79%,且大豆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重量比对照提高9.7%和35.5%,蛋白质含量提高3.45%,同时高于其它磷物料培肥处理,因此心土培肥应根据生产实际条件选择相应的培肥物料,更加利于大豆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长期麦秸还田对暗棕壤土壤肥力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始于1979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据,研究了麦秆长期还田及与化肥配施对暗棕壤肥力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1)土壤有机质和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麦秸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更有效减缓土壤有机质和pH的降低;(2)土壤碱解氮整体呈现大幅波动,各处理年均含量表现为麦秸+高量化肥(S+ N2P2)>高量化肥...  相似文献   
10.
为选择适合黑龙江种植的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2022年在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爱辉区对16个春小麦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垦麦17、龙春222、克春171286、龙春217、龙麦2305、垦麦16、红16-935、垦麦19、垦红27较对照克旱19分别增产28.6%、27.6%、22.0%、19.1%、18.8%、18.1%、17.3%、17.0%、13.5%,增产显著,抗病性、抗倒伏性强,生育期稳定,适合该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