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14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黄淮海平原典型中低产土壤砂姜黑土黏粒含量较高,土壤有效水分库容较低,严重限制作物生产的现状,该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外源改性物料的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及小麦生理的影响,以期获得农田水分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磷钾(control,CK),常规氮磷钾配施下的添加秸秆(straw returning,SR)、秸秆碳(straw carbon,SC)和粉煤灰(fly ash,FA)处理,维持土壤相对含水率在80%,培育小麦至抽穗期,开展为期10 d的干旱胁迫试验。结果显示SR和SC处理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且处理间的差异较小;FA处理因其表面富含大量疏水性结晶矿物,土壤相对含水率下降较快,迟效水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但土壤速效水含量显著提高。不同改性措施均有提高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减轻干旱胁迫的趋势,但在极端干旱胁迫下,FA处理叶片相对含水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余处理,且作物体内积累大量丙二醛、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田间管理中砂姜黑土相对含水率应维持在38%(SR)、36.5%(SC)和24.5%(FA)以上,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30.78%(SC)、28.43%(SR)和22.5%(FA)时将会对作物生理产生不可逆的伤害。鉴于秸秆优良的保水性能,粉煤灰“富水,不保水”的特性,秸秆与粉煤灰的配合施用将利于砂姜黑土的改良。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6—2017年通过田间试验对比研究夏玉米季不同耕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NT)+秸秆还田(S)、翻耕(T)和翻耕(T)+秸秆还田(S)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翻耕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6.10 mg·kg~(-1)、+10.66 mg·kg~(-1))、有效磷(+2.76 mg·kg~(-1)、+6.53 mg·kg~(-1))、速效钾(+38.94 mg·kg~(-1)、+47.7 mg·kg~(-1))、有机质(+1.85 g·kg~(-1)、+0.80 g·kg~(-1))含量,及土壤孔隙度(+2.81%、+1.77%),降低了土壤容重(-5%、-3%),促进水稳定性大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免耕、翻耕模式下的秸秆还田均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尤其在免耕模式下土壤容重、孔隙度、团聚体和有机质含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翻耕对大团聚体有破碎作用,不利于有机质累积。  相似文献   
3.
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异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恢复方向。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一直不清晰。为探明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类型、海拔和土层的变化特征,2016年10月在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海拔的6块样地,分层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测定了土壤酸碱度、电导率、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该人工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主要由林分类型主导,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别,针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P0.05);2)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无关,主要是通过林木种类(即群落的优势种群)发挥作用的;3)海拔对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越高土壤性状越好;4)随剖面深度增加,林分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将增强,海拔的作用会减弱。综上,调控林分类型是改善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有效措施,种植针叶林能有效提升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亚表层土壤活性碳的比例。  相似文献   
4.
利用典型壤质潮土上的田间试验,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土壤中汞(Hg)含量的变化,探讨了Hg在该类型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来源、去向及累积趋势。结果表明,经过长期不同施肥处理,Hg在表层土壤(0 ~ 20 cm)中的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间则表现为NPK≈NP≈PK≈OM+NPK(有机肥及无机肥各占一半)>OM(有机肥)>NK≈CK(对照,不施肥)。Hg在土层中以向下迁移为主,0 ~ 40 cm土层中Hg的含量变化明显,但底层土壤(40 ~ 60 cm)中的含量变化较小。Hg在次表层土壤(20 ~ 40 cm)中的持续累积是表层土壤中Hg的重要去向,也致使Hg的生态风险更为隐蔽。Hg在壤质潮土中的含量,主要受到磷肥、有机肥、及灌溉水的影响,受到氮肥和钾肥的影响相对较小。其中,磷肥的施用是目前造成Hg在壤质潮土中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长期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矿质复合态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依托10 a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典型砂姜黑土有机矿质复合体中有机质稳定性的影响机制。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氮磷钾配施下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双季还田(WMS+F)、小麦秸秆还田(WS+F)、玉米秸秆还田(MS+F)、非秸秆还田(F)处理,以不施肥模式下的非秸秆还田为对照(CK)。结果显示,铁铝键合态和紧密结合态有机质含量累计占土壤总有机质的88.70%,且三者变化趋势一致,均呈现WS+F≈WMS+F≈MS+FFCK,并与土壤短程有序、有机结合态铁铝氧化物呈显著正相关,但与非晶型铁铝氧化物呈负相关性。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累积,并受到土壤铁铝键合态有机质的影响,但由于非晶型铁铝氧化物生成速度较慢,限制了土壤有机质的进一步累积。土壤紧密结合态有机质对其全量的贡献明显高于铁铝键合态有机质,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皮蛋是我国传统名产,因其具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食用简便、便于贮存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传统皮蛋在生产中一般都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铅,致使成品中含有微量铅。铅对控制碱的渗透量、促进蛋的脱壳及发色具有良好的作用。但铅是一种有毒的金属元素,人体摄入过量的铅会产生蓄积性中毒。同时由于采用泥糠包涂保质,操作繁琐、搬运笨重,仓贮运输费用增高,也影响皮蛋的清洁美观。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介绍一种新型无铅涂膜皮蛋生产工艺,具体方法如下:一、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8.
糠醛渣与稻壳混合物的共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混合比糠醛渣和稻壳的混合物进行热重分析试验,发现主要热解温度区间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热解机理;糠醛渣和稻壳的混合比对热解过程有影响,共热解不是两种生物质单独热解贡献的简单叠加。在热解反应活跃区间建立与糠醛渣和稻壳混合物固有热解特性相适应的分段分级热解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热解动力学参数。最后应用Newton-coats数值求积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实验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正利用春秋棚设施的保温和避雨效果以及小果型西瓜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易坐果、果型小、生育期短、持续结果能力强的特性,采用设施一种多收长季节栽培技术,采收期可以从6月中旬持续到10月上旬,能够连续采收4茬左右,可以达到品质优、产量高、投入少、效益高、上市期长的效果。该技术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和防范市场风险,而且可以建立起均衡供应的生产栽培体系,弥补7~9月北京市场没有当地瓜的空缺和增加农民的  相似文献   
10.
土壤水溶性有机物(DOM)是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敏感指标,为了探究砂姜黑土水溶性有机物对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响应特征,为砂姜黑土区土壤培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制度下的3年田间定位试验(2018—2021年),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秸秆(S)、推荐施肥(F)、秸秆+推荐施肥(SF)4个处理,采用常规测定以及光谱学分析方法,对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总氮(TDN)、NH4+-N和NO3--N含量较对照或单施秸秆均显著提高(P < 0.05);SF处理DOC含量显著高于F处理(P < 0.05),增加18.9%;而TDN、NH4+-N和NO3--N含量显著低于F处理(P < 0.05),分别降低55.0%、64.1%和51.3%。通过紫外-可见、三维荧光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秸秆还田和施肥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DOM中类腐殖质物质含量,使结构相对简单的类蛋白质物质含量减少,类腐殖质物质占比依次为SF(59.6%)> S(57.5%)> F(55.9%)> CK(55.1%),类蛋白质物质占比依次为CK(44.9%)> F(44.1%)> S(42.5%)> SF(40.4%),其中以秸秆配施化肥效果最明显,且其DOM中类腐殖质物质结构趋于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