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生产中,肥料和抑菌性农药施用是两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施肥过程中,点状和条状施肥是主要的施肥方式,易导致作物生长期内土壤养分以斑块状分布,因此根系趋肥性对农田中作物获取养分具有重要性。而在施用抑菌性农药时,药剂能够通过淋溶等过程进入土体中,对土壤生态环境和根-土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有关农药施用是否影响作物根系趋肥性,进而改变产量表现还不清楚。本研究选用旱地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为研究对象,通过等量肥料下隔行施用的方式构建土壤养分斑块,在此基础上进行广谱性杀菌剂浇施土壤,研究抑菌性农药对作物利用异质性养分的影响。两年的大田试验数据表明,一定程度上,抑菌剂浇施和隔行施肥能够显著地影响作物的植株生物量、产量,根系生物量及分布,且对玉米生物量影响具显著交互效应,表现为隔行施肥对生物量的显著提高发生在抑菌剂浇施条件下,而抑菌剂对玉米生物量的提高则主要表现在隔行施肥条件下。同时,抑菌剂浇施能够提高作物的根系觅养精确度,其中在马铃薯上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抑菌剂浇施对作物适应土壤养分斑块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抑菌农药和养分斑块在影响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显著性受作物类型和种植年份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因此,进一步针对不同作物、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探讨抑菌剂农药在作物适应养分斑块中的作用以及对作物根系趋肥的影响机制,对于了解农药施用对化肥利用的影响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施肥和除草是农业生产中两大重要的管理措施。近年来,施肥位置作为一种精准施肥措施越来越引起关注,本研究调查了施肥位置与杂草防控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2∶2间作行比,进行了玉米、马铃薯间作大田试验。杂草管理设除草和不除草,施肥位置处理包括:均匀施肥(HF)、种间行施肥(TERF)和种内行施肥(TRAF),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调查了间作玉米、马铃薯的株高、生物量、根系总生物量和产量,以及杂草生物量。【结果】施肥位置和杂草管理对玉米产量、生物量和株高均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产量P <0.001、生物量P=0.002、株高P=0.007)。相比于均匀施肥,在不除草情况下,种间行和种内行施肥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生物量和株高。而在除草情况下,种内行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生物量,种间行施肥仅显著增加了玉米的株高。除草对马铃薯株高无显著影响(P=0.494),但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生物量(P <0.001)。施肥位置对马铃薯产量(P=0.114)、生物量(P=0.580)和株高(P=0.772)均无显著影响。在均匀施肥和种内行施肥下,除草显著提高根系总生物量(P <0.001),但在种间行施肥下则无显著影响。不论除草与否,与均匀施肥相比,种内行施肥显著提高了玉米、马铃薯的根系总生物量(P <0.001)。施肥位置(P=0.001)和生长位置(P <0.001)均对杂草生物量有显著影响。与均匀施肥相比,种内行施肥显著降低种间行和马铃薯种内行的杂草生物量,而种间行施肥对种间行杂草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两种作物的种内行杂草生物量。【结论】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体系中,种内行施肥结合除草,可显著促进玉米和马铃薯根系发育,抑制杂草生物量,进而提高产量及肥料施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李永贤  刘克敏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42-42,151
桐柏县通过对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生态城镇的发展,使生态县的建设大有成效。介绍具体做法和经验,主要包括:加强政府监管,完善生态县建设机制;构建桐柏生态工业体系;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科技进步为支撑;做好山城绿化及生态林地建设,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在桐柏县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4.
探究了广州市售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分离株的耐药性,为生食三文鱼的食用安全及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2016年在广州市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共采集生食三文鱼65份,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按照GB 4789.7—2013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2016年广州市生食三文鱼副溶血性弧菌总体检出率为35.38%。7月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10月次之,最低为1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分别为45%,9%、9%,三者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从65份样品中分离得到63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药敏分析发现,所有分离株对阿莫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妥因等12种抗生素敏感,少数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6.35%),大多数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98.41%)。广州市售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较严重,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今后应加强对生食三文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监测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5.
作物覆盖度是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参数,因此如何快速和准确地地获得覆盖度数据对相关科技工作者具有实用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的作物覆盖度的近地面观测方法,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地面实测类、动态模型类和遥感类,提出并评估了利用叶面积指数推导作物覆盖度的模型法。同时,在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对不同情形下的覆盖度方法的使用提出建议,最后对作物覆盖度测量方法可能的发展与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快速获得适宜的观测方法和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云南典型的红壤坡耕地对土壤实施深松+旋耕 15 cm(SRT)、深松+免耕(SNT)、深松+翻耕 20 cm(SP1)、深松+翻耕30 cm(SP2)、旋耕15 cm(RT)、免耕(NT)、翻耕20 cm(P1)和翻耕30 cm(P2)8种耕作方式,研究对玉米的根系根条数、根直径、入土角度、根幅、生物量及根系抗拔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翻耕20 cm处理能增加玉米根条数、根系入土角度和10 cm土层处根系生长幅度,增大根系生物量,尤其是深层土壤(20~30 cm)根系生物量,同时对玉米产量也具有提高作用。深松+翻耕30 cm处理能增大根系的垂直抗拔力。因此,土壤通过深耕处理能改善玉米根系构型和分布,进而增强玉米根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7.
鲜枣酸甜适口,营养丰富,但保存期短,鲜贮困难。我们于1995年~1998年连续4年进行了贮藏试验,所用品种为九月青和扁核酸,贮藏时间最长可达60天,基本保持了枣果原有硬度及风味。贮后枣果色泽鲜艳,味道鲜美,经济效益较好。具体做法是:(1)在普通冷库内...  相似文献   
8.
刘俊英  李永贤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4):100-100,152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进展加快,树木花草的种类及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树木花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会遭受到病虫害的侵袭,而且失去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介绍了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苹果是河南浚县的主栽果树 ,主要品种是新红星、红富士。由于我区处于黄河故道栽培区 ,7、8、9月是高温、高湿季节 ,又是苹果发育、成熟的关键期 ,病虫害特别是烂果病在此期间发生快、危害较大 ,正常年份烂果率在35 %以上 ,多雨年份可达 5 0 %以上 ,甚至基本绝收。 1 997~ 1 999年我们用无色塑料膜袋在苹果上进行套袋试验 ,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烂果 ,而且省药、省时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1 997~ 1 999年在河南省浚县善堂镇南韩庄苹果园进行。园地为沙壤土 ,株行距 2m× 4m。试验用塑料薄膜袋为 1 7cm× 2 0cm的 8丝…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云南省石灰岩红壤坡耕地的主要耕作方式(旋耕、浅翻)和其他耕作措施(深翻、深松)在该地区的适宜性。【方法】选取云南典型的石灰岩红壤坡耕地,通过2年玉米种植大田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免耕、旋耕15 cm、翻耕20 cm、翻耕30 cm和深松30 cm)下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紧实度以及玉米地上部性状和玉米产量特征。【结果】与常规旋耕相比,深松30 cm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分别达4.65%和15.23%(2016年)、 8.21%和14.22%(2017年),同时,可提高土壤孔隙度,但免耕则相反。2017年,深松30 cm的玉米产量较常规旋耕显著增产11.47%,但2016年免耕的玉米产量显著低于常规旋耕,减产达14.57%。【结论】深松耕对云南石灰岩坡耕地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是试验区较为适宜的耕作措施,在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