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8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作物光温生产潜力(therm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TPP)、气候生产潜力(climat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CPP)是农用地质量分等技术体系中的重要参数,其客观性对分等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在耕地分布海拔差异较大的区域,实际工作中以县级气象站点TPP、CPP代替全县域TPP、CPP的取值方式导致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不足。该文旨在通过对气象站点指定作物TPP、CPP进行海拔修正,获取陆良县气象站点以外区域的指定作物潜力值并探讨其对耕地自然质量等的影响。首先,以第1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中陆良县归属的滇中高原盆地区56个县级气象站点指定作物的TPP、CPP为基础,生成区域内一季稻、夏玉米、冬小麦TPP、CPP的海拔修正模型;其次,在陆良县县域范围内,每村各选取一块质量最好的旱地和水田,以样点旱地、样点水田作物实际单产验证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验算陆良县范围内所有耕地采用修正后的TPP、CPP评定的自然质量等与采用修正前的TPP、CPP评定的自然质量等的差异。结果显示:各样点一季稻、夏玉米、冬小麦的实际单产均低于修正前和修正后的TPP、CPP,且与修正后的TPP、CPP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一致;修正后的一季稻、夏玉米、冬小麦TPP、CPP较修正前更符合自然实际;全县修正后的耕地自然质量等较修正前变化范围为?0.8~1.7等,且99.76%的耕地自然质量等较修正前降低值在1.5等以内。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与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在349个采集土壤表层(0~20cm)样本分析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巴彦县典型区域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并结合巴彦县实际情况分析了这四种养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值的变异函数曲线符合指数模型,土壤速效磷的理论模型符合有基台的线性模型;在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质、速效钾、pH值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土壤速效磷量表现强弱的空间自相关性;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研究区域的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分布可以看出,四种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性,速效磷与速效钾以中部为最低,并向四周呈波状扩展增加,土壤有机质、pH值的分布则较为随机。  相似文献   
3.
曾维军      付朝书  张耿杰    张川    廖丽君    刘淑霞    陈镜宇    樊凯    余建新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246-25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耕地利用现状,掌握其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以云南省129个县的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为基础,结合该省生态环境现状分区成果,分析了全省耕地经济等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经济等呈典型偏正态分布,以1~5等为主,占比高达92.39%;优区内耕地面积分布随经济等的提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他生态环境分区耕地经济等均呈偏正态分布。(2)云南省耕地经济等总体水平偏低,其平均等为2.9等。中区耕地平均经济等最高,为3.2等;劣区最低,为2.2等;优等地平均经济等最高,为10.7等;低等地最低,为2.0等。各生态环境分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等发展趋势与全省平均等一致。(3)云南省耕地以中、低等地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5.96%。其中劣区主要分布低等地,占比高达92.66%;优等地、高等地主要分布在中区及良区,占比分别为71.2%和74.9%;中等地在生态环境分区分布相对均匀。研究成果对优化耕地布局、提升耕地质量和保护耕地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为掌握实时实地的耕地质量状况,持续定期地通过科学而合理的空间取样,调查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指标或属性,并结合其他数据的分析,对耕地质量的变化做出评估。结合区域耕地质量变化的自然规律,科学构建覆盖面广、层次清楚、代表性强的耕地质量"外监测网络对监测的科学性、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县域耕地质量"外监测网络布设方法,并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示范县陆良县对此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陆良县共划分为9类监测控制区,共12片;共布设了9个随机监测样点,26个固定监测样点。经论证,所布设监测样点实现了对全县耕地利用类型的全覆盖,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研究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符合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需求,可为岩溶区县域耕地质量"外监测网络布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方法的修正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土地整治是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农用地质量分等更新工作中,现有的分等体系不能反映出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等别的变化.该文探讨一种能反映出整治项目建设前后农用地质量等别差异分等更新方法.即:在原分等计算体系中,增加2级修正,选出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的分等因素(地形坡度、地表岩石出露度、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和受工程措施影响较大的、明显改善土地利用条件的分等因素(田块规整度、田间道路、灌溉方式和排水方式),并以这些因素的变化确定建设后耕地利用水平修正系数.该文选取位于陆良县土地整治项目区中的14个点对提出的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14个监测点中,5个监测点自然质量提升了0.1等,其余9个点自然质量等未发生变化.14个监测点利用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5等,最高提升1.7等.14个监测点经济等均有提升,平均提升1.1个等别,最低提升0.4等,最高提升1.8等.从验证结果可看出:在农用地分等计算流程中增加耕地自然质量修正和利用水平修正系数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评定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约有14万km~2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受水资源制约的矛盾突出.从旱作农业区粮食生产潜势分析看,在最不利限制因素下,甘肃省旱农区粮食产大量比预测值偏低50%左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步伐,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建设良性循环的旱地农业生态体系,是旱农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依据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服务农业产业化及精准扶贫工作,通过采用空间叠加分析与统计的方法,基于县域尺度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和平均自然质量等分析了该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自然质量总体等别偏低,以5~9等为主,平均等8.14等;(2)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偏低,以中、低等地为主,所占比例高达92.11%,涉及236个乡镇,占该片区乡镇总数的90.42%,包括21个民族乡镇,占8.04%;(3)耕地自然质量等在指标区、县域尺度下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滇东北山原区的平均自然质量等高于滇中高原盆地区;仅1个县分布优等地,3个县全为中等地,3个县除优等地外均有分布,8个县分布低等地和中等地,依据上述特征划分4个区并选取典型县,表明等别较好的耕地主要集中于光热资源充裕及土壤质地良好的地区。该研究为云南乌蒙山片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云南省第一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未将海拔作为分等因素的情况且缺少县域尺度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研究,以陆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不同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陆良县水田、水浇地、旱地自然质量等均与海拔变化呈现线性相关关系,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2)海拔低于2 000m区域三者平均自然质量等均相对较高,为9.3~10.9等;海拔高于2 000m区域三者平均自然质量等均相对较低,为10.0~11.8等。因此,县域尺度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规律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农用地分等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区划定及监测点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巍  廖丽君  余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641-4642,4646
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工作是提升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全面地布置监测网络系统及布控监测点,是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技术的关键。该研究基于ArcGIS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划定监测控制区及布设监测样点,其结果符合耕地等级变化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基本农田补划案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补平衡,直接关系着粮食安全,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的占补平衡意义重大。该文将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于基本农田补划,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补划过程中被占基本农田区位的确定与综合数量和质量的测算,同时提出了补划为基本农田的一般农田的选择依据,主要包括一般农田的质量等级、与交通沿线及城镇农村居民点距离以及保持补划后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程度等,在此基础上,利用GIS确定补划为基本农田的一般农田的区位和地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