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3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林业   307篇
农学   191篇
基础科学   326篇
  195篇
综合类   1400篇
农作物   126篇
水产渔业   212篇
畜牧兽医   1024篇
园艺   239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9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8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机械化学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作为茶多酚提取过程中的辅助工艺,以茶多酚的提取率作为指标,通过中心组合设计法(CCD)设计试验,响应面优化分析获取每种辅助工艺最优实施条件,并对这三种辅助工艺进行比较.机械化学法辅助工艺茶多酚提取率为16.2% ~16.8%,微波法辅助工艺提取率为12.2% ~12.9%、超声波法辅助工艺提取率11.6% ~12.3%.三种辅助工艺中,机械化学法辅助工艺比超声波和微波辅助工艺有较高的提取率,可以水作为浸取液在常温下进行提取,是一种茶多酚提取过程中较为理想的辅助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采用PSA培养基对上海地区的番茄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及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并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棒孢叶斑病病原菌菌落呈灰褐色,菌丝质地致密、绒毛状;分生孢子单生或串生,圆柱形或倒棍棒形、顶端钝圆,基部平截,呈半透明至浅褐色,假隔膜4~10个,直或稍弯曲,基脐加厚,深褐色。结合病原菌rDNA ITS序列测定、比对后,确定该病原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该病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范围为4~8,产孢的最适温度约为25℃,最适pH范围为5~9,麦芽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适宜菌丝生长,可溶性淀粉和乳糖溶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光暗交替条件适宜菌丝生长,孢子在水滴中极易萌发。这是该病在上海地区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5.
6.
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不断推进中,我国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品质的要求。然而,现实却和目标存在明显差距。法益保护问题作为环境刑法制定的基础和核心问题,需辅之以正确的视角。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折中说均已不利于环境刑法法益的保护,只有在新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下把环境本身的价值涵盖于人的发展需要之中,并通过比较法研究环境刑法法益保护举措,才能找到我国特色的环境刑法法益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重视,作为人们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农业标准化的实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多杆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已有的油葵脱粒装置无法适用不同条件下的油葵脱粒需求,该文针对油葵在脱粒过程中油葵脱净率较低、籽粒破损率较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杆机构的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重点介绍了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对变隙式凹板筛结构的间隙调节机构与角度调节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通过运动轨迹分析和求解,确定了变隙式凹板筛可变间隙为20~60 mm。试制了变隙式油葵脱粒装置试验台,以滚筒转速、脱粒间隙、喂入量作为试验因素,以脱净率、破损率为指标开展正交试验,确定较优作业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脱粒过程中,影响油葵脱净率和籽粒破损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脱粒间隙、滚筒转速、喂入量,较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间隙35 mm、滚筒转速280 r/min、喂入量1.8 kg/s。在较优作业参数组合下进行重复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油葵的平均脱净率为99.01%,籽粒破损率为2.28%,满足油葵脱粒作业需求。该研究的较优作业参数适用于该文试验的物料条件,实际作业中需调整脱粒凹板筛的直径大小,进而改变脱粒间隙等工作参数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油葵脱粒需求。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油葵脱粒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小麦‘TcLr19’抵抗小麦叶锈菌侵染的内在分子机制,挖掘与抗叶锈菌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对接种叶锈菌后的小麦材料‘TcLr19’进行Illumina NextSeq500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genes,DEGs)8970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4953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4017个。差异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Pathway富集分析,被归于1 790个GO类别,定位到84个代谢通路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对转录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qRT-PCR与RNA-seq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为小麦TcLr19抗小麦叶锈菌新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