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2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综述了原生质体载体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体细胞杂交、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细胞的DNA直接导入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胁迫耐受系的选择,同时针对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育种现状及其原生质体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利用原生质体载体技术进行马铃薯育种的优势和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全膜免耕栽培技术对冬小麦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小麦全生育期及地表全膜覆盖、膜上覆土、一膜连用、穴播为特点的全膜覆土免耕穴播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旱作增产措施。本研究设计二因素四水平四重复随机区组试验,从不同密度下产量及其相关因子的层面,对其增产机理进行研究,以期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全膜技术可以显著改变冬小麦生育进程,播种期可推迟10~15d,促使提前返青和成熟,提高越冬前壮苗率,对农艺性状变化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大幅增加产量,增产率较CK高22.79%~34.73%,净产量增加1304.11kg/hm2~1715.16kg/hm2;10粒/穴密度能够达到最高7055.10kg/hm2,产量的大幅提高获益于诸因子的综合效应,特别是群体、有效分蘖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容重的显著增加。全膜对各性状和产量因子的效应,随种植密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8~10粒/穴密度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该技术挖掘产量潜力、提高相关因子的生产能力,防止倒伏和后期脱肥早衰;密度小于该范围不利于群体增加,大于它则易于倒伏、脱肥,养分偏耗严重,造成减产。结论:该技术在降雨量小于500mm的雨养旱地农业冬小麦区,能够达到积蓄无效降水、提升深层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前期增加地表温度后期有效降温,可以挖掘品种产量潜力、提供优良生长环境等作用,有益于各因子的协调生长,从而大幅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3.
为在甘肃中西部麦区扩种冬小麦,本研究在秦王川区域对从甘肃东南部引进的冬小麦品种(系)进行鉴定,以筛选出丰产、抗寒性突出的更新换代品种。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材料秆高,抗寒、抗旱性好,越冬率高,成穗率中等,相对高产;天水材料矮秆比例占到57.1%,大部分材料成穗率高,抗旱、抗寒性弱;两个生态区域高千粒重材料较少,但天水材料明显较陇东材料抗条锈性强,进一步说明天水麦区在小麦条锈病育种方面更为重视。试验材料中7份(占58.3%)陇东系列材料和5份(10.2%)天水材料在中川镇试验点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其中,兰天10号、陇鉴386、陇原034和兰094可向甘肃中部及沿黃灌区的水浇地延伸推广。甘肃东南部冬小麦能否向中西部延伸与其抗旱性相关,抗旱性好的材料抵御寒冷的潜力较强。此外,引进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农艺性状分布暗示,要提高甘肃传统春麦区冬小麦产量,应加大北方冬麦区和黄淮麦区其他光温迟钝型冬小麦新品种的引进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对马铃薯叶肉原生质体再生的54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了根尖染色体数目检测,在待测的54个再生株系中,有7个株系是双单倍体(2n=24),40个株系是四倍体(2n=48);少数为非整倍体和六倍体,变异丰富。同时也观察到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核、类无丝分裂、染色体呈环状分布和"∞"状分布等现象。  相似文献   
5.
选育适合河西地区种植的高抗、高产品种,以减少河西灌区由于冬春季土地裸露导致的扬沙和浮尘发生频率,实现冬麦北移的可能性。采用系统选育方式,进行连续的多年选择。经过连续两年的选择初步选育出了具有可能发展潜力的如下几个品种:97t-110、96-43—5—2—2—4、95—3—11—3—1—2—2和陇原031。部分品种有望成为河西适宜品种得以推广种植,从而减轻冬季裸露情况下的沙害,同时可以增加当地农业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6.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叶片、秆鞘(节秆和叶鞘)、颖壳(颖壳和穗轴)、整株与籽粒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含水率动态变化,并以相应的千粒重大小来衡量水分消耗的效应,目的在于揭示水分在不同器官内的分布、流动和消长规律,为该技术在旱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hm-2的播种量)、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能够显著(P0.01)增加各器官水分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内总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返青至完熟阶段,M叶片、秆鞘、整株的平均含水率分别显著(P0.05)高于CK处理4.76%、3.0%、4.76%;扬花至灌浆,M处理的籽粒与颖壳平均含水率显著高于CK 3.33%(P0.05)与6.12%(P0.01)。CK千粒重略高(P0.05)于M处理0.29%~2.73%,但在群体和穗粒数上显著(P0.01)比M低16.69%~35.11%与4.03%~5.11%,从而影响了最终产量的提高,显著(P0.01)低于M 29.87%~34.73%。M处理能够满足较高的公顷穗数和穗粒数生长发育要求,从而通过大群体和高的籽粒产量获得高产,也是M供给、调配、协调不同生育阶段植株、不同部位水分能力的体现。相关性分析表明,M显著地影响各器官的水分分布和流动关系,叶片与整株的含水率同步性最高。同时,M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群体营养器官冗余导致的水分和养分偏耗与供应不足问题。本研究揭示了全膜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不同部位水分消长动态和规律,为该技术在不同降水区域推广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1.森林防止风蚀的功能森林是抵挡风沙侵袭的屏障。防护林是森林的一种,在内陆地区的防护林可以起到保护农作物不受风害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改变了林带附近风速的分布,在林带背面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弱风区,但是随着林带的远离,风速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林带改变气流结构和降低风速主要是因为:首先林带本身带有透风性,其稀疏、通风和紧密结构可有效降低风速。稀疏结构是落叶前防护林带有一定透光孔隙且分布均匀,气流可以通过,由乔木组成,灌木数量较少,透风系数为0.3~0.5,防风距离为树高的3537倍,可降低风速60%~75%。通风结构是落叶前林带树冠部…  相似文献   
8.
 2008—2010年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全膜全生育期覆土穴播平作栽培技术(简称M)对冬小麦全生育期0~100cm 土层内土壤含水率和耗水量时空动态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全膜覆盖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优化地膜覆盖技术提供理论参考。设计M 和露地(CK)、10粒/穴密度(相当于267.75kg/hm 的播种量)、重复3 次、随机区组排列的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M 全生育期显著影响到30~40cm 和40~50cm 土层水分;M 在抽穗和灌浆前期能够显著影响30~50cm 土层含水率,使供水峰值提前出现。M 灌浆中、后期能够充分调动50~60cm 水分到0~30cm 土层,对60~70cm 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以补充上层水分的亏缺。M 也有效拉升70~90cm 区域水分的向地表运动,作为重要的水源在生长关键期发挥有效补给作用。本试验结果同时表明,M 的水分利用高效区域主要发生在0~90cm;对90~100cm 含水率和耗水量动态变化的分析表明,M 效应可以达到100cm 以下。露地栽培(CK)在相同时期、相同土层,水分补给现象不显著;在灌浆中、后期,对50~70cm 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造成阶段性的水分高消耗和含水率快速降低现象,无法及时获得补给;对水分的利用主要发生在0~70cm 土层。此外,M 最大的效应之一就是在生育期内、0~40cm 土层内拥有的水分含量总体远高于CK。对各层相关分析表明,取样层次、取样阶段、覆膜与含水率存在显著关系;M 条件下,水分呈连续体,在补给、平衡能力方面显著高于CK,从而保证了小麦的生长。该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中、深层土壤水分,有效保蓄土壤水分,从而增强小麦抗旱能力;其对旱地冬小麦生产或可产生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较之以往雨养旱区小麦覆膜技术有突破,即全生育期全地面平作覆膜、膜上覆土1~2cm、一膜多年连用、免耕,解决了苗穴错位、前期低温有碍生长、后期高温逼熟问题,达到变无效降水为一部分或绝大部分有效、高效保墒、增温提墒、调动中深层水分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影响党参等级、浸出物、农残、重金属和病害率的栽植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采用2因素8水平3重复随机区组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等品比例较小且集中于60万株/hm2处理;二等品所占比例最大的是90万株/hm2和360 kg/hm2组合。二等品总额中,施肥量相同条件下,所占比例大小顺序是60万株/hm2>90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处理;所有产品以三等品为主;浸出物全部高于标准值,大于70.0%的有4个组合;在密度相同条件下,As、Cu含量最大值基本都在360 kg/hm2施肥量下产生;Pb最大值则在0施肥下产生;Cd基本都趋近于0.01%;Hg含量规律性不强。根病害率最低的是75万株/hm2和360 kg/hm2组合,为1.48%。密度和施肥量科学合理的配置不仅对品质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商品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党参历史源远流长、资源分布广泛、分布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明显,栽植方式各有特点以及 栽植密度、肥料施用和生长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得较为深入的实际现状,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概括 总结,并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结合生 产实际,探索科学合理的栽植密度和施肥方式、种类、配比、用量间的组合;从党生长动态方面进行全 面的研究,为规模性栽植提供理论依据,保证最佳的投入产出比,获得好的边际报酬;严格依据中药 材GAP要求,建立合乎中药材SOP规范的生产基地,保证药材的道地性和非伪性,提高药效和稳定 产量;明确党参品种,对党参的植物学名称、商品名、地方习称等进行归纳总结,为育种工作打好基 础;结合栽培加强党参育种工作,打破传统品种混、杂、乱的局面,以新品种代替老品种,为党参进入 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