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陇鉴11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冬小麦研究室于2005年以从美国德克萨斯州引进的冬小麦品种1R-1为母本,以兰天10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育种法,通过在旱、寒生态条件下选择及多年多点产量鉴定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旱地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抗旱、抗寒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高产稳产,品质好,适应性广。其于2017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70012。  相似文献   

2.
国外马铃薯资源的引进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马铃薯育种一直以高产为育种目标 ,而忽视了品种加工和品质性状的选择 ,特别是缺乏特殊用途的品种类型[1] 。为了扩大遗传基础 ,丰富品种资源 ,对国外引进的 14份马铃薯材料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与鉴定 ,试图筛选综合性状好的作为马铃薯育种的亲本材料或直接利用。经过试验比较 ,其中有 4份材料综合性状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小扁豆种质资源筛选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云霞 《杂粮作物》2003,23(6):331-332
对引进的87份小扁豆种质资源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优异种质材料17份,其中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有8份,抗旱性较强的有11份,丰产性状较好的有6份。其它优良性状诸如株型好、硬秆的有5份。  相似文献   

4.
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种质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给培育持久性抗条锈病小麦品种提供抗源,利用此前温室鉴定的48份小麦抗病种质于2006~2010年利用多个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在陕西杨凌进行分小种、混合小种人工接种抗条锈病鉴定,并在甘肃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了抗条锈病鉴定。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26份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结合农艺性状和白粉病抗性的综合表现以及天水自然发病鉴定圃的抗病表现,筛选出16份具有成株期广谱抗条锈性的小麦抗源,其它部分农家种和国外引进种质虽然具有良好的成株期抗条锈性,但其农艺性状、生育期及抗白粉病等需要进一步改造。  相似文献   

5.
早熟马铃薯新品系的引进与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铃薯》2016,(3):135-139
为选育出适宜贵州省种植的早熟、商品性好和产量高的马铃薯新品系,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早熟品种‘费乌瑞它’为对照,对引进的10份马铃薯早熟材料的物候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F04007’和‘F00070’产量高,生育期短,商品性较好,可在贵州省进行下一步的生产试验和示范;‘08CA0847’花青素含量高,抗旱性和产量也较好,可作特色食品开发。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转ABP9基因冬小麦材料的抗旱性,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对32份转ABP9冬小麦株系及其受体亲本石4185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抽穗期部分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并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抗旱性度量(D)值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相关抗旱性状与抗旱指数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D值法评价时,分别有6和10份转基因小麦材料的抗旱性较受体亲本石4185增强。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依照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叶绿素含量、POD活性、MDA含量、SOD活性、株高、有效分蘖。因此,在对转ABP9基因抗旱小麦进行鉴定筛选时,应主要以单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等农艺性状作为参考,适当考虑生理指标的影响;由于不同指标或性状对小麦抗旱性的贡献不同,采用抗旱性度量值较平均隶属函数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7.
优异豌豆品种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晨邦  冯钦华 《杂粮作物》2008,28(6):368-369
2007年在青海西宁对来源于青海、宁夏、江苏、河北、甘肃、西藏、辽宁7省区的8份育成和引进豌豆品种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鉴定和评价,为新品种的审(鉴)定、生产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苎麻品种资源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苎麻原始材料圃两百多份品种的观测表明:苎麻不同品种具有不同的抗病性、抗旱性、抗寒性和抗风性,其中高抗花叶病的品种有62份,抗旱性强的品种有11份,抗寒性强的品种有42份,抗风性特强的品种(倒伏率与折断率均为0)有6份。  相似文献   

9.
正陇育13号是陇东学院农林科技学院根据陇东旱塬地冬小麦生产对品种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等要求,于2008年以自育高代品系9917-2-2-1-1为母本、临旱5124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旱、丰产、稳产冬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甘审麦20190008。1 生物学特性陇育13号属强冬性、中熟多穗型品种,全生育期265~278 d。幼苗半直立,叶色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  相似文献   

10.
张雪婷  杨文雄  曹东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1):1464-1473
为挖掘甘肃省冬小麦种质资源潜力,对74份2003-2014年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域通过审定的冬小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和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陇中地区除穗粒重外,其他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值均高于陇南和陇东地区。其中,生育期天数、穗长、穗下节长、穗粒重的H′值在全部区域中均最高,均大于2.0。经主成分分析,前三个主成分(株高因子、产量因子、生育期天数因子)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6.303%;陇中地区的品种与陇东、陇南地区在基因库上存在一定差异。利用42对SSR引物对参试品种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变异1~17个,平均等位变异7个,全部引物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经聚类分析,参试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的变异范围为0.486~0.781,平均值为0.605。全部参试品种可分为3个大类,7个亚类。  相似文献   

11.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小麦种质具有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了解CIMMYT不同选种圃材料在甘肃春麦区的表现,2013-2014年对来自CIMMYT的1 023份不同小麦选种圃种质进行了两点次(兰州和武威黄羊)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降雨量圃材料籽粒小,红粒,植株较对照宁春4号高10cm左右,生育期100d以上,易倒伏,千粒重低,穗粒数少,丰产性差,不适宜在试验区直接种植,可用作品种改良的中间材料;半干旱圃材料白粒,抗条锈,平均株高70cm,生育期90d左右,适宜于生育期内灌一次水或播种前仅灌冬水的生态区域种植;灌溉圃面包材料变异类型多,白粒,长芒,抗条锈性好,总体上植株偏高(两试点较宁春4号高5~10cm),产量较宁春4号偏低或持平。结合各类种质的农艺性状及丰产性,初步筛选出92份表现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甘肃省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对以甘肃省2004-2022年审定的284个小麦品种的基本情况和抗条锈病性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生育期、株高和产量水平。结果表明,甘肃省近19年审定的小麦品种数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育种单位主力为省内科研院所,联合育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科研工作者对小麦品种选育具有较高的积极性;通过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统计分析,发现甘肃省审定的小麦品种亲本配置组合主要来自主栽品种和人工创制的种质资源,并发现5个高使用频率直接亲本,表明近19年甘肃省审定品种遗传基础较窄;育成品种主要采用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且育种方式趋于单一,表明今后要加强创新育种方式;审定的小麦品种以冬小麦为主,其中80.2%集中在陇东泾河上游川塬山地冬小麦区和陇南渭河上游河谷山地冬小麦区,而审定的春小麦97.9%则集中在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区和陇中干旱川山春小麦区;小麦抗病性方面,审定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相对较好,但年际间波动较大;春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增加0.15 d,而冬小麦生育期年平均减少0.46 d;株高年平均降低1.10 cm,平均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7.25 kg·hm-2,其中2012年产量最高,为8 136.2 kg·hm-2;千粒重、穗粒数和有效穗数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但穗粒数变化不大,年均增加0.08粒,千粒重年均增加2.71 g,有效穗数年平均增加1.29个。综上,在后续的育种工作中,可结合不同育种方式,更进一步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给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利用1986-2015年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长治区试点参试品种的试验资料,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8年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68.163kg·hm~(-2)或1.57%。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增加,穗粒数略有减少,株高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灌浆期延长,其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0.18%、0.26%、-0.03%、-0.26%、-0.12%、-0.05%、0.17%。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和变异情况及区域布局、气候条件和育种现状分析,选育抗旱节水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面临的挑战和最终目标。为了适应当前耕作制度、生产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北部冬麦区旱地品种选育应在加强品种抗旱节水性选择的基础上,通过适当降低株高增强抗倒性来进一步增加穗数,通过选育穗子较大、小穗数适中、结实性好的品种来提高穗粒数,通过选择灌浆期长且灌浆速率高的品种来提高品种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14.
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是陇南麦区最重要的冬小麦品种之一,具有抗条锈性强、丰产性好的特点,为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明确13个天选系列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及其所含抗条锈病基因,选用26个国内外条锈菌单孢菌系对其进行苗期、成株期抗病性鉴定,并结合系谱分析进行了基因推导。结果发现,在苗期,天选44号、天选46号和天选50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洛夫林13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9及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8号和天选51号的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Moro一致,可能含有Yr10+Yrmor;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的抗性谱与Line R55基本一致,可能含有Yr26,其余品种抗性谱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不一致,初步推测含有未知抗条锈病基因。天选43号、天选44号、天选46号、天选48号、天选50号、天选51号、天选52号、天选53号和天选55号对条锈菌新菌系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对其余供试小种(菌系)表现抗病;天选47号和天选49号对CYr33、G22-9和G22-14表现感病;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对所有供试小种(菌系)均表现抗病。在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7个试验点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发现除天选44号、天选45号和天选54号表现抗病外,其余品种均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锈病及白粉病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我国小麦核心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我国262份小麦微核心种质进行了抗秆锈、条锈和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对秆锈、条锈和白粉病的抗病频率不高,在262份微核心种质材料中,抗秆锈病的材料有40份,占全部材料的15.3%;抗条锈病的材料有59份,占全部材料的22.5%;抗白粉病的材料有20份,占全部材料的7.6%;其中,选育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对秆锈病的抗性较好,而对条锈和白粉病的抗性却较差,地方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较好;同时,发现部分材料分别兼抗两或三种病害,这些兼抗多种病害的材料是小麦抗病育种中很好的抗源亲本,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微核心种质材料中抗白粉病材料出现的频率较低,在抗病育种中急需发掘和引进新的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特性并发掘可供育种利用的优良基因资源,对保存的874份湖北省小麦种质资源从地理分布、农艺性状、品质及抗病性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湖北省小麦种质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江汉平原麦区分布数量最多,而鄂西北山地麦区小麦资源最为富集,除东经112°74′至114°15′之间、北纬31°18′至32°09′之间和北纬29°37′以南地区分布较少外,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均匀;(2)供试小麦种质以具有长芒、白壳、红粒、弱冬性和中熟等性状为主,4个产量性状(株高、穗长、千粒重和穗粒数)和4个品质性状(硬度、沉淀值、粗蛋白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幅度大,多样性指数高;(3)抗病性以对根腐病、黄矮病和条锈病抗性最强,而对赤霉、叶锈、秆锈及白粉病的抗性较差;(4)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粗蛋白含量=赖氨酸含量>株高>穗粒数>沉淀值>穗长>硬度>条锈病抗性=黄矮病抗性>根腐叶病抗性>成熟期>赤霉病抗性>根腐穗病抗性>冬春性>芒>壳色>白粉病抗性>粒色>叶锈病抗性>秆锈病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小麦高温抗条锈性及保产作用,分析了27个陕西农家小麦品种和15个改良品种的抗病特性,以及小偃6号、兰天1号、小偃54、79196-16-1-2四个品种的防病保产效果。结果表明,在陕西关中地区,5月中旬前后是小麦品种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关键时期;小麦高温抗病性表达后,条锈病病情指数增长缓慢,严重度不再增加;接种区与喷药区比较,抗病品种千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差异不显著,具有明显的防病和保产特性。  相似文献   

18.
绵麦1403和绵麦185是选用自育的优良资源材料和中间材料与引进的具有不同遗传背景,以及地理生态远缘的抗病、优质材料杂交育成,在区域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0%以上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其共同特点是:植株矮健,穗层整齐,穗大粒多,抗倒伏力强;综合抗性好,抗条锈病,兼抗白粉病;丰产性突出,四川省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分别为369.4 kg/667 m2和379.1 kg/667 m2,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0.9%和13.3%。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预测预报小麦条锈病,采用跨平台动态网页语言JAVA和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以近30年积累资料构建的模型为基础,结合专家经验,建立了陇东、陇南和关中地区小麦条锈病远程预警系统(http://wrs.nwsuaf.edu.cn)。本系统由条锈病预测、信息管理、用户登录和后台管理4个模块组成,可以实现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的长、中、短期预测,以及病害造成的损失预测和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预测。利用平凉、天水和宝鸡2000-2013年间的相关资料对该系统进行了检验,其长、中、短期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5.7%、92.6%和92.6%,可实现小麦条锈病准确远程预测和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20.
试论陇东小麦条锈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陇东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区不但是我国小麦条锈病传播的重要桥梁地带,而且是当地条锈病流行的重要越夏、越冬菌源基地。当地菌源的存在和小麦品种的抗性丧失是发生大流行的内因,春季降水量多是大流行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抗锈品种的选育及合理布局、实行生态防治是控制流行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