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农作物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1.
营养缺陷型突变体不仅是作为遗传生化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是作为标准的基因标记而被广泛利用。因此,要开展抗生素产生菌的遗传学研究,首先必需要获得营养突变体作为材料。营养突变体的诱发可采用各种诱变剂,本实验是应用效果显著的化学诱变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TG)对链霉菌5102进行诱变处理,然后筛选出各种不同标记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并对营养型的分布作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冬枣浆胞病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冬枣贮藏期浆胞病病原微生物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分离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贮藏冬枣浆胞病病原真菌主要为两种,半知菌亚门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Nees Wallr.)和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群根菌索菌(Rhizomorpha Roth.ex Fr.);连续3年均分离到的贮藏冬枣浆胞病病原细菌有4种,对4种病原细菌进行了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DNA片段的扩增,并完成了062281菌株rDNA片段的序列测定,经过同源性分析,将062281号菌株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3.
小麦-冰草异附加系种子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鲍晓明  黄百渠 《作物学报》1993,19(3):233-238
本文通过对两个系列14个小麦-冰草(Triticum aestivum-Agropyron intermedium)异附加系种子醇溶蛋白的SDS电泳分析,探讨了异源的天蓝冰草染色体在小麦基因组背景下的表达及其对小麦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附加不同的冰草染色体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小麦种子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在个别异附加系中,冰草染色体上的醇溶蛋白  相似文献   
4.
大豆荚皮中具有至少9条SOD同工酶带:Mn—SODa_1、a_2;Cu—Zn—SODb_1、b_2、b_3;Cu—Zn—SODc_1、c_2、c_3及与澳酚兰前沿混在一起的一条酶带。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荚皮各酶带没有发育先后顺序的差异,只是酶带强弱的程度稍有变化。种子也至少有9条酶带,但c_3与溴酚兰前沿混在一起。发育过程申各同工酶出现的顺序有差异,最先出现的是a_1带,最后出现的是c_3带。果实发育各期荚皮SOD的各条同工酶带均比种子中相应的酶带活性强。实验表明:电泳方法的改进将会分离出更多的SOD同工酶带。  相似文献   
5.
甘蔗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收割后产生大量蔗叶。目前,国内现用的蔗叶粉碎还田机易损伤宿根,降低发芽率,因此,蔗农普遍就地焚烧,污染环境。以蔗叶粉碎还田同时不伤宿根为研究背景,对蔗叶粉碎还田机的核心部件刀轴总成进行研究,基于三维数模,从刀轴转速计算、动平衡校核、排刀密度和方式的确定、许用剩余不平衡量分析和向允差平面分配,对刀轴总成的设计思路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论述,为蔗叶粉碎还田机的可靠性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酵母菌呼吸缺陷型是线粒体的缺陷或消除。由于其菌落形态较小,故又名小菌落突变型(Petite mutant)。自从1977年Metry和Bacila等人发现小菌落突变具有高水平的糖酵解酶系,以及Slonimski和Tammura等人发现其具有高水平的酒精脱氢酶活力以来,人们就尝试将此用于酒精发酵,以提高产量并作为解决能源的手段之一。本文以卡氏酵母为材料,摸索了小菌落诱变及其检出方法,对能否提高酒精产量也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变速箱轴类焊合件的工艺开发,分析了在实际加工此类零件过程中遇到的工艺基准选择、零件结构干涉、热处理花键变动大和不同材料焊接等引起的问题,在阐述此类零件工艺方法的同时,针对加工难点和瓶颈,通过选择工艺基准、改变加工思路、订制专用刀具等手段,实现了工艺方案的优化,根本上解决了该类零件难加工问题,最终顺利完成了动力换向大轮拖的试制任务。  相似文献   
9.
许守民  鲍晓明 《作物学报》1993,19(5):453-459
1.大豆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和荚皮地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不同)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不同)活性均有变化。结瘤大豆的两种酶活性高于非结瘤大豆,这种差异在POD活性上表现尤为显著。 2.SOD和POD均高于发育早期就基本合成齐全,而POD同工酶随发育逐渐增多。 3.种子SOD和POD均高于荚皮中的活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