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森林资源资产化是明晰森林资源产权的必然途径。它首先必须解决森林资源根据经济属性不同的分类经营,实施森林资源调查、计量、数表以及动态监测的规范化管理,认清森林资源评估与资产评估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进行森林资源,特别是林木和林地的经济评价(包括评估公式、范围等),并把日常资产管理工作和资源产权变动的价让和索赔落到实处,使森林资源资产化工作走上科学规范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准确预判农产品伤害危机的行业溢出效应是企业、行业和政府正确应对危机的前提。针对农产品是必需品的特征,借鉴修正的霍特林纵向差异化模型,构建农产品伤害危机影响未涉事企业产品价格和利润的数理模型。研究表明:农产品伤害危机的行业溢出效应取决于涉事产品的实际质量以及涉事产品和未涉事产品单位生产成本的差异、实际质量差异和感知质量的差异。因此,农产品伤害危机发生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化的策略和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3.
与站在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角度对生物多样性价值进行分类和评估的传统方法相区别,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的保护机构、周边社区居民、旅游观光消费者、科研人员等的角度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类,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各类相关人群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地加入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行动中来。  相似文献   
4.
在提出竹农参与技术创新的步骤与方法设计思路的基础上,构建了竹农参与技术创新的步骤的基本框架图,阐明了竹农参与技术创新与实验室技术创新的区别,阐述了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技术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查找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而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以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为主要成员的农业科技创新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农业科技创新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竹农采纳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了当前竹业技术创新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行的林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体制造成了技术供给有效度低、竹农显性技术需求的驱动不足以及技术供需之间并未达到均衡一致。继而引入概率,对竹农采纳新技术原理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提高竹农采纳新技术可能性要从2个方面入手,即提高竹农采纳新技术过程中的预期产量、预期价格的概率以及降低学习、运用技术的成本,并由此提出了提高竹业技术成果转化率的措施,即竹农参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7.
基于沪深100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制形式和行业污染属性对企业的环境管理行为实施频数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国有控股企业的实施频数大于民营企业的实施频数,重污染企业的实施频数大于轻污染企业的实施频数;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实施频数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与企业的发展能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企业的地理位置、绩效、资产周转率及成立年限对于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实施频数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解决技术供求矛盾为前提,把政府各级部门、科研机构、竹农、竹加工企业之间存在一种“断层”关系“接续”起来,提出了“接续”方法,即竹农参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实施和运用。在本文中,提出了竹农参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基本要求、参与效果的指标、参与模式的基本思路、基本运行机制和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以解决竹业技术推广态势下造成的竹农和科研机构双方在时间、空间上的技术供需“断层”为出发点,提出竹农参与技术创新来改变科技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重新配置,认为从竹农角度看,这种重新配置是一种市场配置行为,而从科研机构角度看,却是一种半市场配置行为。在比较科研机构与竹农科技资源的优劣势的基础上,认为竹农参与技术创新不仅可以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福利的增加,而且使竹农和科研机构双方的福利有所提升,从而使科技资源配置在假设前提下获得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引用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以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进行修正,并初步提出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修正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