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为了促进竹林培育技术在竹产区科学有效的传播与利用,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和社会调查方法,对浙江省3个竹产区县(区)的竹农毛竹林培育技术传播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竹产区有平均61.1%的受调查竹农对目前的技术不满意,技术传播存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由技术传播途径单一、技术传播手段滞后及技术内容更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建议:1)尽可能采用看、听和做相结合的方式,引导竹农进行思考,使竹农尽快完全掌握新技术;2)针对技术需求阶梯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3)注重技术传播的区域平衡性,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刚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et.Zucc.)又叫斑竹、桂竹,原产我国中部和东南部,也是商洛地区优良的乡土竹种。刚竹具有秆径粗大、材质坚韧、用途广、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竹农喜爱。1966~1976年间,商洛地区刚竹普遍开花,逐渐枯死,使竹农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几年来,我们对刚竹林开花与复壮更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适宜雷竹栽培的大棚设计与建立、竹笋生长发育与大棚环境条件的关系、单层薄膜大棚酿热增温栽培方法和有关问题的探讨等,并将初步试验结果与竹农生产经验予以总结,有关棚内落叶、提高地温和留笋养竹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失误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竹业协会通过开展"五多五当"活动,当好党委、政府与主管部门的参谋,做好服务工作,发挥政府与企业、竹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竹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近郊的竹农大多经营笋用林,而施肥是提高竹笋产量的关键。为了提高竹笋产量,竹农采取竹山养牛的方式,一方面可增加竹山土壤有机质含量,解决施肥问题,提高竹笋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加快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竹山养牛的技术要点主要有:1.选择东或东南坡、坡度15~20度、土质坚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研究竹农人格特质,如个人意志和行为在竹林土壤退化防治技术采纳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方法】该文基于内外控人格特质理论,采用178份竹农的实地调研数据对竹林土壤退化防治技术采纳行为使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用IVpr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内外控人格特质与农户技术采纳行为显著相关,相较于外控者,内控者更加倾向于采纳土壤退化防治技术。【结论】据此,建议政府部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充分考虑农户的内外控人格特质,从而在对农户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宣传时能够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7.
冬笋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加之冬笋上市时期正值元旦、春节,因此销畅价好,是竹农增加收入的门路之一。但近年来,不少地方乱挖滥取严重,有些竹农为了一时之利,有笋就挖;也有人认为冬笋到了春天会自然烂掉,挖取无妨,便放肆沿鞭跟踪将其挖尽。这种掠夺式的采挖无异于“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8.
陈新丁 《竹子研究汇刊》2002,21(2):54-57,63
反映竹农和笋竹加工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中最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陈新丁 《福建林业科技》2003,30(Z1):19-21,24
归纳总结了竹农和笋竹加工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中反映最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情报信息参与技术创新的背景机制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情报信息参与创新的积极作用,阐明情报信息是技术创新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因素,从而指出情报工作为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是深化情报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优势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竹产业发展规模最大和最先进的国家,竹林培育和竹材加工技术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初具规模。但在新形势下,竹产业正面临技术变革,推动竹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亟需创新技术与模式设计。文章主要以竹材加工产业为重点,从竹材的资源分布、文化属性、经济价值、国际贸易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竹产业的特色与优势。进而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创新能力培育等方面剖析了当前制约中国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统筹规划、产业链构建、科技创新、政策扶持、认知提升、标准体系建立、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竹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竹林害虫的危害已成为当今竹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本研究利用地方高校的科技优势、技术推广部门的枢纽和桥梁功能,突出受益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企业、林农的投资主体作用,将校地合作扩展到高校、技术推广部门、企业、竹农四方合作,摸索出了一条小户经营竹林虫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安吉县竹产业与农村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浙江省安吉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有计划地发展竹产业,目前,安吉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竹乡之一。其竹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本文分析了竹产业发展对安吉的农民收入、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贡献。得出,发展竹产业对贫困人口的贡献要大于经济相对富裕的人口,它可以为贫困山区的脱贫产生重要作用。建设发展竹产业要在产权、科技、政策、市场等方面加强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林高效经营几种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竹产业受国际、国内市场和加工产业二次自主创新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竹材价格持续下滑,鲜笋市场价格低迷,竹农收入大大降低,加上劳动力成本持续增加,竹产业走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有的竹农开始放弃竹林经营,甚至出现毁竹种茶等问题。文章通过选取多个竹笋经营大户的毛竹林作为试验基地,从样地选择、作业措施、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对照不同培育方式对竹笋产量的影响,同时结合湖州市近年来对竹子培育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提出“冬笋型技术模式”、“春笋早出型技术模式”、“鞭笋型技术模式”等3种毛竹林丰产、高效、可持续经营模式,供山区毛竹林经营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国家、集体和林农三方利益协调的过程,在改革中应用参与式发展理论能够使三方协调起来,实现“共赢”.纲纪村是福建省中部一个典型的林业山村,改革起步较早,因此以它为例来分析改革过程中如何发挥当地村民的参与性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林业持续经营、村集体和林农带来的益处.提出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继续应用参与式理论推动和完善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竹林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竹林培育基础研究、育苗技术和经营技术三方面较系统的总结了我国竹林培育研究的主要进展。我国竹林培育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区域间竹资源培育水平不平衡,科技创新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对竹林培育的新需求不断出现等。针对竹林培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今后竹林培育应以加强竹子基础生物学和遗传控制技术研究、挖掘具有特色与经济开发潜力的竹种、加强种苗高效繁育技术和竹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等为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为竹林培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7.
运用非正式制度和交易费用概念,构建了农民竹业合作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以福建省二都村的竹业合作历程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农民竹业合作制度的多样性及其制度变迁问题。研究认为,在非正式制度安排下,农民合作意识高,合作行为多样。但在信息服务和扶持缺失的制度环境下,农民自发组建运行竹业合作组织的交易费用高昂,削弱了农民竹业合作组织内生动力。只有当农民竹业合作组织内生的交易费用足够低,使得农民通过合作组织获得的预期总效用大于通过非正式制度合作获得的预期总效用时,农民竹业合作才会向正式制度变迁,自发组建运行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8.
吴锦华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35-37,52
以福建省永安市为案例,应用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技术对2001年以来闽山区竹山道路开设过程投入机制、开设模式和效应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引导和激励扶植,逐渐形成了以经营者主动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形成以村集体为主体或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兴趣的农户及有关农户根据竹山便道受益面积形成合伙人组合形成经济实体,按竹山便道开设后有关农户的受益面积分摊筹集竹山便道开设经费等五种模式。竹山便道的开通,可有效节约劳动力,竹材生产成本可降低1.2~2.0元.株-1,并带动了经营观念的转变,对促进闽山区竹山道路开设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苏地被观赏竹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总结了江苏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选育可作为地被观赏竹13属45种(及栽培变型),提出通过栽培方式优化。应用现代科技创新进行苗圃化、工厂化育苗,生产优质绿化用苗 探讨了地被竹类植物园林应用态势,为构建生态和谐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冬笋是毛竹林经营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冬笋采挖时间宜在露出地表之前进行,因此寻找冬笋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随着有经验的竹农日益老龄化,开发简便、实用、智能化的冬笋探测技术装备已成为迫切之需。文章综合分析了现有可借鉴的探测技术以及冬笋的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开发冬笋探测设备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