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9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研究两种抗生素,即卡那霉素与先锋霉素对红色马蹄莲的鳞片、叶片外植体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探讨红色马蹄莲用于筛选转化体时卡那霉素的浓度以及先锋霉素在作为抑菌剂时应选取的浓度。结果表明,卡那霉素筛选浓度为鳞片75mg/L;先锋霉素作为筛选转化体时浓度为鳞片200mg/L,茎段为100mg/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6个枣树品种枣疯病抗性差异以及枣树体内植原体迁移特性差异,为抗枣疯病枣树品种的选择利用以及枣疯病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采集携带植原体的鸡心脆枣接穗,嫁接到健康枣树砧木上,采用田间调查与普通PCR技术相结合方法,比较不同品种抗枣疯病情况与植原体在不同枣树品种中迁移情况。【结果】不同枣树品种发病时间不同,发病率差异显著,蜂蜜罐枣、尜尜枣和猴头枣为抗病类型,冬枣、红螺脆枣和鸡心脆枣为感病类型。植原体在不同枣树品种中迁移速度不同,植原体在鸡心脆枣和冬枣内迁移速度最快,其后依次为蜂蜜罐枣、红螺脆枣、尜尜枣,在猴头枣内迁移速度最慢。【结论】6个枣树品种中蜂蜜罐枣、尜尜枣和猴头枣表现一定的抗病能力,初步确认了植原体在不同枣树品种体内迁移特征的差异,可为抗枣疯病品种的选择利用和枣疯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杀菌剂和同一种杀菌剂不同使用浓度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和百菌清稀释200、400、600、800、1000倍时,对木霉菌的抑制率均为100%。农利灵和甲霜灵对木霉菌的抑制作用较弱,稀释200倍时,抑制率分别为89.7%和79.6%。大生对木霉菌的抑制作用则最弱,稀释200倍时,抑制率仅为55.3%。  相似文献   
4.
为提供异菌脲在草莓上登记的残留检测方法、降解规律的相关资料,并为制定这种农药在草莓上合理使用的相关标准提供依据,采用建立的固相萃取—毛细管气相色谱(SPE—CGC)分析方法,研究了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在春季温棚和夏季大棚草莓果实上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本测定方法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15%~112.96%之间,标准偏差0.77%~4.54%。试验表明,异菌脲在不同设施条件下草莓上的残留消解方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另外,环境条件是影响异菌脲残留的重要因素;异菌脲大部分残留于果实表面,果内残留远低于全果残留;加倍剂量比推荐剂量残留量高,降解慢。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市延庆山区板栗园生态系统中刺吸类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空间以及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位重叠。在3种不同生境的板栗园内,寄生蜂类和栗花翅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分别为0.998 0,0.992 5和0.965 7。在区域Ⅰ和Ⅱ中寄生性蜂类与栗大蚜在时间上重叠值较大,分别为0.600 0和0.706 1。在板栗树与大豆间作区园(Ⅰ)和自然生草单作板栗园(Ⅱ)中,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除草单作园(Ⅲ)的。板栗红蜘蛛在各区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都较大(均在0.806 7以上)。板栗园间作物(或有无杂草)对时间生态位宽度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生态位重叠和空间生态位的宽度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解枣疯植原体免疫优势膜蛋白的特征,并进行初步表达.[方法]对北京农学院农业农村部华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测得的枣疯植原体JWB-Dongzao免疫优势膜蛋白基因imp-DZ序列进行一致性、进化树和蛋白信号肽与跨膜区分析,分别设计引物扩增完整imp-DZ序列和去除跨膜区编码序列,克隆到蛋白表达载体pBM30上进行原核表达.[结果]imp-DZ基因序列大小为459 bp,编码152个氨基酸,除与枣疯植原体Jwb-nky中一个编码假定蛋白的基因一致性达到96%之外,与其他植原体imp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均低60%.枣疯植原体JWB-Dongzao的imp-DZ与16SrV组其他成员imp基因聚在一个分支.携带Imp-DZ跨膜区的重组菌无法表达该蛋白,去掉跨膜区后蛋白得到大量表达.[结论]该研究成功表达了枣疯植原体的免疫优势膜蛋白Imp-DZ,证实了跨膜区影响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为下一步制备该蛋白抗血清和探索植原体与寄主植物互作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百合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对百合病毒的检测技术作了综合评述,主要有植株直接观测法、指示植物接种鉴定法、电镜技术、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使检测更加灵敏、可靠。目前,常用的检测以血清学技术的ELISA为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RT PCR为主。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高效的检测手段并在植物病毒检测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植物源农用杀菌活性物质研究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汤锋.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1):40-44 [2]Swani T Secondary compounds as protective agents [J]. Ann. Rev. Plant Physiol., 1977, 28: 479-501 [3]Mahadeven A. Biochemical Aspects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Part I Performed inhibitory substances "prohitins". P. 400. Today & tomorrow Sprinters and Publishers, Indea, 1982 [4]贺红武,黄刚良编译.作为生物合理农药资源的热带植物.世界农药,2000,22(5):8-13 [5]吴铁青(译).使用天然抗菌化合物保护作物.农药译丛,1996,18(3):9-12 [6]张文蘅,陈虎彪.甘松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18(3):11-14 [7]剑桂新,王峥涛,徐珞珊,徐国钧.乌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18(3):5-9 [8]万永红,周向宁.八种中草药抑菌试验报告.生物学杂志,1999,16(2):31-32 [9]赵纯森,黄俊斌,周茂繁.厚朴叶中抑菌活性成分鉴别及其防病效果.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4):373-377 [10]张国珍,樊瑛,丁万隆,徐丽珍.麻黄和细辛挥发油的抗真菌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95,122(4):373--375. [11]王世强,徐亚君,蒋立科,陶卫平,高道煌,吴雪娟.中草药防腐剂的杀菌作用.微生物报,1994,21(1):30-33 [12]胡振英,赵志铭,宋中枢,杜健,罗敬完.复方中草药散剂的抗菌效力测定.中兽医医药杂志,1995,5:9-10 [13]卫扬斗,朱振东,周茂繁.生物碱的抑菌特性与黄连白绢病菌致病性关系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报,1990,20(4):297-301 [14]白建军,孙素娟,李重九,汪矛.几种野生植物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生物活性初报.农药学学报,1999,1(3):94-96 [15]杜小凤,徐建明,王伟中,吴传万.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农药,2000,39(11):8-10 [16]江建云.植物性农药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1991,(6):43-46 [17]王晓艺,黄炳球,郑仲.茶皂素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初测.植保技术与推广,1998,18(6):34-25 [18]Benner P. Pesticidal compounds from higher plants [J]. Pestic. Sci., 1993,39: 95 [19]Tahara H, et al. A fungitoxin inducibly produced by Dandelion leaves treated with Cupric Chloride [J].A Biol. Chem., 1988, 52(1) :2947-2948 [20]王云,于军,关显智,肖洋.马齿苋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微生物学杂志,1999,19(3):40 [21]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2]王晓晨,徐庆,刘颖,陈章良.天麻中一种凝集素类似蛋白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微生物学通报,1999,26(4):256-260. [23]王莉红,安成才,陈章良.核糖体灭活蛋白在植物中的作用.生物技术通报,2000,2:1-4 [24]王晓晨.Willson Ardiles DIAN Guy BAUW徐庆Marc Van MONTAGU陈章良Willy DILIEN天麻中一种抗真菌蛋白基因的克隆.植物学报,1999,41(10):1041-1045 [25]刘迎芳,王春霞,赵进冬,吴光耀.美洲商陆中新发现的一种抗菌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植物学报,1999,41(10):1036-1040. [26]陈万义.展望21世纪的农药.植物保护,1998,5:33-36 [27]郭予元.环境保护和植物保护.植保技术与推广,1999,19(4):37-38  相似文献   
9.
10.
条华蜗牛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多种植物上普遍发生。为了给有效防治该蜗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其对多种植物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条华蜗牛对25种植物取食差异明显,在测试的25种植物中,仅取食其中的12种植物,取食量随蜗牛体重增加有增加趋势,并与蜗牛体重正相关。在取食的12种植物中,取食率低于27.00%的植物有7种。除体重组Ⅴ的蜗牛对旱柳取食量显著高于菠菜、龙葵和虎耳草的外,蜗牛取食量在这7种植物及各体重组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取食率高于60%的植物有5种,其取食率和取食量都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植物(P0.01)。体重组Ⅴ与Ⅳ的蜗牛对国槐、桃、一串红的取食量差异极显著,且都极显著高于体重组Ⅰ和Ⅱ。体重组Ⅲ的蜗牛对国槐、一串红和生菜的取食量极显著高于体重组Ⅰ和Ⅱ。蜗牛对生菜、国槐、牵牛的取食量在体重组Ⅰ和Ⅱ之间差异极显著;对牵牛的取食量在各体重组之间差异显著。各体重组的蜗牛对牵牛和生菜的取食量差异不显著,但都极显著高于其他植物。体重组Ⅲ~Ⅴ的蜗牛对桃的取食量极显著高于国槐和一串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