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丹5个管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从牡丹组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分别克隆得到泛素延伸蛋白基因(ubiquitin,UBI)、素环蛋白基因(cyclophilin,CYP)、肌动蛋白基因(Actin)、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基因(glucose-6-phosphate 1-dehydrogenase,G6PD)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ta-tubulin,TUB)等5个管家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管家基因序列均相对保守,其在牡丹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的保守性在99.04%~99.69%。利用5个管家基因分别构建了其在牡丹组8份材料中的系统进化树。5个系统进化树均将8份材料分成两组,即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由于5个管家基因核苷酸序列各自的保守性不同,在区分亚组成员间略有差异。综合分析5个管家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和栽培牡丹(P.suffruticosa‘Luoyanghong’)常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因而推测杨山牡丹可能参与了栽培牡丹的形成;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一直聚为一支,推测二者亲缘关系较近;黄牡丹(P.lutea)和紫牡丹(P.delavayi)一直聚为一支,推测这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狭叶牡丹(P.potaninii)与黄牡丹和紫牡丹分化较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建议将狭叶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2.
西藏的果树资源丰富,部分地区具有生产优质、绿色高端果品的生态基础。但果树人才的严重匮乏制约了西藏特色果品的发展,本文讨论了创新培养激励机制加快西藏果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桑椹菌核病的危害是制约果桑生产发展的重要因子。针对生产实践中存在因桑树花期识别困难而错过最佳防治时期,造成桑椹菌核病严重危害的情况,探究以易于观察的桑树开叶数辅助花期识别确定防治适期的可行性。连续3年对大10、红果2号、白玉王、嘉陵30号4个花叶同开果桑品种的开叶数与花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花叶同开的果桑品种开叶数与花期高度吻合:84%以上植株的开叶数达4片叶时即为初花期;84%以上植株的开叶数达6片叶时为盛花期;81%以上植株的开叶数达8片叶时为谢花期。采用常规化学药剂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时,依据开叶数确定防治适期与通过花期判断确定防治适期的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且2组试验的校正防效均91%。初步认为,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通过桑树的开叶数观察辅助花期观察确定桑椹菌核病的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4.
一、品种介绍 1.九香该品种株型半开展,叶浓绿稍大,茎中粗。结果多,幼果浓绿,果长约16厘米,横径约1.8厘米,果重约20克,肉厚硬耐储运,果面光滑,果形直,成熟后鲜红色。耐病,产量特高,辣味强。青椒适合炒食,红椒适合调味用。  相似文献   
5.
22个葡萄品种过氧化物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分析了22个葡萄品种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酶谱特征。结果表明,22个品种共电泳出6种过氧化物同工酶酶带,酶谱类型17种,表明POD同工酶酶谱不能将22个葡萄品种鉴别区分,每种过氧化酶酶谱类型具3~5条酶带;Rf为0.6089的酶带为22个葡萄品种共有的特征谱带;Rf为0.3333酶带,为感或中感霜霉病的品种的特征谱带;Rf为0.2978、0.2661和0.4455的酶带,为抗或中抗霜霉病品种的特征谱带;SPSS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可分为五大类群:第一、二类群为森田尼无核、无核8611等12个欧亚品种,表现感至中感霜霉病;第三、四、五类群为超藤、饭刚黑、巨峰等10个欧美杂交种,表现抗至中抗霜霉病。此结果与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接种鉴定相一致。用POD同工酶特征谱带鉴定葡萄品种抗感霜霉病类型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但不能作为葡萄品种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确定引种栽培条件下的大花黄牡丹二次枝及其顶芽生长发育特点、引种地和原产地花芽分化进程,为大花黄牡丹的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河南栾川引种栽培的成年株大花黄牡丹为对象,观测其二次枝及其顶芽的生长发育动态,并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大花黄牡丹在引种地(栾川和拉萨)及原产地(林芝)三地的二次枝顶芽花芽分化进程。  结果  (1)在栾川栽植的大花黄牡丹二次枝的生长期从5月上旬持续到9月中旬,其中5月上旬—6月上旬为生长高峰;但部分花枝的腋芽发育停滞,不形成二次枝。(2)栾川栽植的大花黄牡丹二次枝的生长可分为三类:第1类占比28.57%,于7月中旬形成顶芽并开始花芽分化,次年正常开花结实;第2类主要位于花枝/果枝中下部,形成顶芽但不分化,次年仅营养生长;第3类不形成顶芽,入冬后至次年春受冻干枯。(3)原产地林芝大花黄牡丹二次枝56.25%的顶芽可分化成花芽,次年开花结实,未观察到第3类二次枝。(4)在引种地和原产地,大花黄牡丹的二次枝顶芽分化过程一致,历经6个分化阶段后,最终形成含1个主花蕾、2 ~ 3个侧花蕾、腋芽原基和叶原基的复合芽,主花蕾较侧花蕾分化时间早;腋芽原基位于第3 ~ 4个叶原基基部,次年在花枝上发育形成新的二次枝。(5)引种地和原产地顶芽花芽分化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引种地栾川分化起始晚,历时相对较长(88 ~ 97 d),引种地拉萨及原产地林芝花芽分化较早,历时相对较短(近70 d)。  结论  栾川引种栽培的大花黄牡丹花芽分化比例低,分化起始较晚,持续时间较长,但能够形成稳定且正常花芽分化、开花结实的二次枝,其自然环境可作为选择大花黄牡丹的引种栽培地点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近十年来我国果实评价研究现状,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对国内发表的有关果实评价研究文献,从主题分布、不同年份的文献发文量、不同学科类别发文量、不同文献来源分布、基金项目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的413篇果实评价研究文献中,集中在果实品质为主要主题的发文量最多,为130篇.从不同年份的文献发文量看,2018年发文量最多,为58篇;选取发文量前10位来看,不同学科的分类中,园艺发文量最多,为302篇,占70.73%;在发文量前10位的文献来源中,果树学报发文量最多,为16篇,占13.79%;从基金项目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文量最多为38篇;从机构上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发文量最多,为19篇.  相似文献   
8.
为改进脐橙果实质地和科学生态区划与高品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四川3类不同生境下脐橙果实果胶甲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纤维素酶(CX)、瓤囊壁超微结构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生长发育期细胞壁酶活性逐渐升高,但不同生境类型的变化趋势不同。超微结构中,南亚热带攀枝花脐橙的线粒体明显,中胶层清晰,细胞壁形态结构较完整;中亚热带江安和中北亚热带雅安脐橙细胞壁的中胶层明显裂解,线粒体膜分解,细胞器空泡化。不同生境SSC和可溶性糖差异显著。PG酶活性与≥10℃积温、1月份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与年降雨量显著正相关。固酸比与≥10℃积温、年平均气温、1月均气温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极显著正相关,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微生物肥料对西藏桃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微生物肥对桃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西藏拉萨市国家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微生物肥料对桃果实品质及土壤品质的影响试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处理下果实的可溶性糖均显著高于CK (1.02%)。相对于CK,T1 将果实的Vc含量提高了32.5%。四种微生物菌肥均大幅度提高了桃树中有机碳、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同时降低了土壤pH,考虑到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桃树养分吸收、提高果实品质等多方面因素,降低节约成本,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因此选用“广州市微元生物功能菌”作为后续微生物菌肥与有机肥配施。  相似文献   
10.
西藏光核桃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核桃:光核桃又名西藏桃,属蔷薇科桃属植物,主产西藏,是西藏野生果树分布最广的种质资源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桃种质资源,是国内外罕见的桃种质资源的“活化石群”,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抗病等多种优良特性。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及利用光核桃资源,总结了近年来光核桃的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研究、分类地位、遗传学研究、果实植株的利用等方面,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做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探索性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