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0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120篇
基础科学   102篇
  405篇
综合类   1354篇
农作物   135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376篇
园艺   225篇
植物保护   11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定对胶体磨技术自制的全豆豆浆和一般机械磨加工的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的感官品质进行了比较,通过营养成分检测对全豆豆浆和永和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同时将检测的全豆豆浆营养成分与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普通豆浆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全豆豆浆口感浓厚,细腻爽滑,豆香味浓郁,无豆腥味,感官评价总得分高于传统豆浆中的永和豆浆和普通豆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豆豆浆中蛋白质、脂肪、总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脂及大豆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永和豆浆,更高于普通豆浆。全豆豆浆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豆浆的营养价值,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具有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鸭瘟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鹅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已有多种诊断方法用于鸭瘟的诊断。本文就鸭瘟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徐永阳  徐志红  刘君璞 《果树学报》2005,22(3):300-301,F002
中甜1号为优质、高产、耐湿、早熟厚皮甜瓜品种,果实发育期25-28d,果实椭圆形,果皮黄色,上有10条银白色纵沟,果肉白色,单瓜重1.0-1.5k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15.5%。适应性广,在保护地、露地条件下均可栽培。  相似文献   
4.
乌梁素海湿地环境与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系统建立乌梁素海湿地基础地形库、生态库、资源库、工程档案库、遥感影像库等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发布系统 ,使 GPS、GIS、RS紧密结合 ,同时实现了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之间的一体化集成。本系统可以为乌梁素海湿地生态治理与资源开发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信息及其管理 ,对生态工程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并提供实时监控服务。  相似文献   
5.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juice of fructus hippophae(JFH) on thrombocytopenia in rats.METHODS:Forty-eight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model group, Yixuesheng-Jiaonang (YSJN) group and JFH group. Rats were injected intraperitoneally with cyclophosphamide (CTX, 30 mg/kg) or saline once a day for 3 days. And then, Saline, YSJN or JFH was administered (ig) once a day for 11 days. On the second, fouth, sixth and eighth day, the thrombocyte were counted, the mean platelet volume (MPV) and PDW were examined. On the eighth day, the cAMP, cGMP in platelets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function were also examined.RESULTS:JFH could shorten the time of blood coagulation, increase the count of platelet, and enhance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function. The experiment also showed that the JFH could decrease cGMP content in platelet.CONCLUSION:JFH could enhance blood coagulation and quality of platelet and prevent thrombocytopenia induced by cyclophosphamide in rats.  相似文献   
6.
AIM:To explore the expressive profile of nestin protein in the focal ischemic brain and to study the recovery mechanism of brain focal infarct.METHODS:Cellular morphology,time-cours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estin positive response were immunohistochemically examined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f 36 adult male SD rats. RESULTS:Nestin positive response of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in sham operated rats was present in small- and micro-vasculartures and the third ventricle bottom and ependyma. A large number of nestin positive cells were detected in ischemic brain, and were more remarkable in the cortical areas of parietal lobe and preoptic area as well as ischemic caudoputamen. Stellate nestin positive cells were located in the deep layer of ischemic cortex, but fibrillary cells were located in the shallow layer. Nestin positive cells in the ischemic caudoputamen showed the same changes of morphology as those cells in the deep layer of ischemic cortex. Morphological and number alterations of nestin positive cells were the most remarkable at 1 weeks post-ischemia, which showed more hypertrophy and proliferation in morphology, and a marked increase in number was present in the ischemic cerebral cortex and the ischemic caudoputamen. These alterations of nestin positive cells persisted up to 6 weeks post-ischemia, and then, the nestin positive response in the ischemic brain decreased gradually.CONCLUSION: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duces nestin re-expression on reactive astrocytes, which may be very important to the self-recovery of cerebral infarct.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多态性丰富的羊草叶绿体非编码区片段,本研究以9个不同地理位置的羊草居群为材料,通过对12个叶绿体非编码区DNA片段测序及其序列间变异分析试图从中找出有遗传差异的叶绿体DNA(cpDNA)片段,并利用有多态性的cpDNA片段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序列ndhF-rpl32、trnL-trnF、trnC-ycf6、aptI-aptH具有比较丰富的变异,可作为下一步研究野生羊草群体遗传学和谱系地理学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在37个羊草个体4条非编码区片段的合并序列中,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d)为0.9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101;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58884,基因流(Nm)为0.17,基因流较小;中性检验Tajima’s D(-1.08542)和Fu’s Fs(-5.301)均为负值,且差异不显著(P>0.10),推测羊草遵循中性进化理论,可能经历过种群扩张;AMOVA结果显示,65%的分子变异出现在居群间,35%出现在居群内;Mantel检验得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显著相关性(r=0.449,P<0.05);居群分化值Nst 0.386(0.1865)大于Gst 0.234(0.1506),差异显著(P<0.05),表明羊草居群存在分子谱系地理结构。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得到,羊草15个单倍型分为两大分支,H2和H10聚为一支,它们与别的居群个体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单倍型聚为另一支;单倍型网络图显示,H2和H12、H10和H12亲缘关系较远,与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为羊草的种质资源保护、谱系地理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秦岭南坡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伐对锐齿栎林地土壤腐殖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3月,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林地阳坡的中下部选择生长状况接近、林分密度基本一致的锐齿栎天然次生林,设置锐齿栎天然次生林样地12块,间伐强度分别为林分蓄积量的0(CK)、5%(T1)、10%(T2)、15%(T3)、20%(T4)和25%(T5),2018年7月采集0~3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并分析土壤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腐殖质含量平均值均大于CK,且T1处理的土壤腐殖质含量最高,为(60.78±10.53) g/kg。各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较CK均有明显减少,不同处理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KT4T3T5T2T1。除T3处理外,其余间伐强度处理土壤富啡酸含量平均值均高于CK,富啡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1T5T4CKT3。与CK相比,除T1处理外,其余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均增加,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3T4T5CKT1。(2)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腐殖酸含量比值(PQ)由大到小依次为CK15%20%25%10%5%。(3)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微生物总量在间伐强度为10%时达到最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5%~10%时较高,真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15%~20%时较高。(4)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富啡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合理的抚育间伐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微生物数量,选择10%~15%的间伐强度作为提高林地土壤腐殖质的参考指标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应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了30 a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较CK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显著提高;除NM处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CK处理均显著提高。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微生物量C∶N显著低于CK处理,等量施磷处理(P、NP、PM、NPM)的微生物量C∶P、N∶P均低于CK和其余施肥处理,而NM处理的微生物量C∶P、N∶P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全氮(F=13.9,P=0.002)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最大,解释了微生物量变化的5.3%,各理化性质的影响顺序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酸碱度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强微生物对碳、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