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在田间自然情况下测试2种主要成分为二硫氰基甲烷的新型种衣剂及其与常规种衣剂灭菌唑和吡虫啉的联合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播种前用种衣剂对小麦种子分别进行包衣处理。分别调查播种前、抽穗期和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数量及单孢囊卵量的变化,同时对小麦抽穗期的株高和收获时的千粒重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试种衣剂对小麦进行包衣处理后均对该处理小区的孢囊及单孢囊卵量有抑制作用,其中甘农Ⅲ号种衣剂单独使用和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使用处理小区的单孢囊卵量减退率最高,防效分别达到37.59%和32.86%,实际增产率分别达到16.09%和26.40%;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使用和甘农Ⅲ号种衣剂单独使用2个处理,对抽穗期白雌虫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72.27%和70.29%,对孢囊的防效分别达到51.61%和50.74%;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种衣剂、甘农Ⅲ号种衣剂+吡虫啉(0.5∶0.5)联合种衣剂2个处理的小区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理论增产率分别达到40.35%和44.39%。甘农Ⅲ号种衣剂+灭菌唑(0.5∶0.5)联合种衣剂可有效防控小麦孢囊线虫病害,不仅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适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拔节期低温对小麦新品种漯麦163的生理生化以及抗寒基因表达特性的影响,以漯麦163及其母本漯麦6010为材料,于拔节期在人工智能低温室进行低温胁迫,分析低温胁迫对两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并对抗寒相关基因(SODWCS120LEAP5CS)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持续低温胁迫下,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对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与对照(低温处理0 d)相比,低温胁迫下,SODWCS120基因的表达量在两品种中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均显著下降;LEA基因的表达量在漯麦6010中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显著下降,而在漯麦163中于低温处理1 d后显著提高;P5CS基因的表达量在漯麦163于低温处理3 d后以及在漯麦6010于低温处理2 d和3 d后均显著提高。结合大田观察,发现漯麦163和漯麦6010均具有较强的耐倒春寒能力,可作为抗寒性亲本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烟草根结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烟叶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烟叶种植布局的优化调整以及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烟草根结线虫病在全国各烟区的危害逐年加重,因此必须加强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本文详细综述了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分布、危害损失、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并对烟草根结线虫的鉴定技术、协同致病、抗病育种以及新型防控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明确了我国烟草根结线虫病优势种为南方根结线虫,并且多种根结线虫混发的现象逐步增加。同时,发现由烟草根结线虫病诱发的多种其他根茎类病害的危害逐年加重。通过加强烟草根结线虫发生动态监测、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应用针对性的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逐步实现对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绿色防控,从而促进烟草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小麦孢囊线虫引起的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范围广,防治困难,严重危害我国小麦生产。在我国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主要包括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种植抗病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近10年来,我国科学家制定了小麦孢囊线虫抗性评价标准,测试了我国主推小麦品种和部分引进种质资源对小麦孢囊线虫的抗感性,鉴定到太空6号、新麦11、VP1620和Madsen等抗小麦孢囊线虫的优良材料,利用抗源创制了一系列的抗小麦孢囊线虫种质材料,从组织细胞学、基因组和转录组等解析了小麦抗孢囊线虫的机制。本文主要从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分化、抗性评价、抗性基因鉴定、抗性机制解析和抗病基因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山东省7个地区19个乡(镇)的小麦孢囊线虫的分布和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和rDNA-ITS分子特征对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山东省临沂、莱芜、淄博、潍坊、东营、威海、烟台等7个地区发生的孢囊线虫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其检出率为70.9%,且以东营市和潍坊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高,烟台市的孢囊数及卵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新型植物源杀线虫活性物质,研究了8种植物甲醇和无菌水提取液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室内杀虫活性和对孢囊的田间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薄荷、苦楝、臭椿、水蓼、商陆、青蒿等6种植物甲醇提取液处理48h后大豆孢囊线虫J2的校正死亡率在75%以上,无菌水提取液处理48h后J2的校正死亡率在55%以上,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较强的毒杀活性。温室盆栽试验表明,臭椿、水蓼的甲醇提取液处理后,大豆孢囊线虫的孢囊减退率分别为40.6%、52.0%,显著高于其他提取液的防治效果,表明臭椿、水蓼可用于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研究结果将为大豆孢囊线虫生物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部分绿地草坪草存在植株矮小,长势衰弱,叶片枯黄等现象,推测其可能受植物线虫危害。为明确危害郑州市绿地草坪草的寄生线虫种类以及分布情况,2020—2021年,从郑州市12县/区辖区内的30个公园绿地随机采集136份草坪草疑似发病样品。采用浅盘法和漂浮法分离样品中的植物线虫,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到的植物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8个地区中的98份样品中检测到植物寄生线虫,检出率高达72.1%,覆盖调查地区的60.0%。同时,发现不同公园或绿地之间土壤中线虫数量差异悬殊,其中上街东虢湖公园线虫密度可达98.68条/100 m L土,而新郑龙湖城市湿地公园线虫密度仅为1.10条/100 mL土。种类鉴定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测到9种重要草坪草植物寄生线虫:小叶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microlobus)、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 destructor)、茎线虫属线虫(Ditylenchus sp.)、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育苗方式和移栽方式对烟草田间抗病抗逆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包含生态深栽、膜下小苗移栽2种移栽方式和湿润育苗、浅水育苗、干湿交替育苗、无纺布育苗和漂浮育苗5种育苗方式。系统分析育苗方式和移栽方式对田间烟草农艺性状、烟草重要病害病情指数和抗病抗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与膜下小苗相比,生态深栽在5种育苗方式下均促进了烟草的生长并提高了抗病抗逆性;而在2种移栽方式中浅水育苗和无纺布育苗与漂浮育苗相比显著提高了烟草抗病抗逆性。生态深栽浅水育苗组合处理相比膜下小苗漂浮育苗组合对照处理,在烟草伸根期、旺长期和成熟期有效叶片数、株高、茎围、最大叶面积分别提高了31.14%、25.00%和21.70%,27.43%、20.86%和25.16%,35.71%、17.31%和14.54%,51.69%、30.06%和18.95%;病毒病、叶斑类病害和根茎类病害病情指数分别降低了24.29%、24.88%和15.51%,45.09%、31.16%和25.02%,68.84%、43.41%和35.99%;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0.66%、68.3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为孢囊线虫属定居型半内寄生线虫,可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的根部,玉米孢囊线虫的发生和传播扩散将会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以期从近缘属种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玉米孢囊线虫,为玉米孢囊线虫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打下技术基础。【方法】 从我国河南、河北、甘肃、山东、湖南、广西和北京共收集20个玉米孢囊线虫近缘属种群体作为供试线虫;选取13条含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采用RPAD技术对供试孢囊线虫进行多态性分析,筛出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RPAD片段,并将其转化为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引物;采用PCR方法测试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的准确性以及检测技术体系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实效性。【结果】 通过RAPD比对分析,发现随机引物OPA03能在玉米孢囊线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46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回收测序,根据片段序列信息,利用Primer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HzF1/HzR1;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HzF1/HzR1仅在玉米孢囊线虫群体中扩增出大小为393 bp的特异性片段,其他5种16个孢囊群体(禾谷孢囊线虫、菲利普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旱稻孢囊线虫和甜菜孢囊线虫)和4个其他种群(水稻干尖线虫、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落选短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均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以含有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孢囊DNA为模板时,特异性引物HzF1/HzR1也能扩增出来单一明亮的393 bp的特异片段,而不含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不能扩增出该片段;该体系实现了玉米孢囊线虫准确、稳定的检测目的;对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灵敏度和实用范围测试,表明该检测体系对玉米孢囊线虫单个孢囊和单条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出值不低于1/2 000个孢囊和1/80条2龄幼虫。【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可用于玉米孢囊线虫单一样本和混合种群的快速检测,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孢囊和2龄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测引物特异性强,检测方法便捷稳定,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