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后癫痫是哺乳母犬常发的以血钙浓度急剧下降为主要变化的一种严重代谢性疾病,临床以发病突然、高热、呼吸急促、肌肉强直痉挛为主要特征。通过用10%的葡萄糖酸钙补钙,同时用戊巴比妥钠或硫喷妥钠镇静,对持续高热的犬肌肉注射安痛定或安基比林进行降温及其肌肉注射VB1,免疫球蛋白以调节神经机能,提高机体抵抗力的综合治疗措施,经过对30个病例进行了及时治疗,除1例母犬并发其它病症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实践证明,葡萄糖酸钙对产后癫痫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耿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32+334
通过滨州市滨城区农民人均收入现状的调查,分析影响农民人均收入提高的制约因素,并根据目前情况提出了今后在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猪场在生产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母猪长期不发情、发情延迟或发情不明显的问题,特别是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一些猪场年淘汰母猪中约有20%左右的母猪因为此种原因而被淘汰。一般来说,后备母猪达到8~10月龄,体重100~110kg以上而不发情和断奶母猪超过10d仍不发情就视为乏情。  相似文献   
4.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表感热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年3月~2004年2月月平均的NCEP/DOE新再分析地表感热资料,在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季感热基本气候特征的基础上,通过EOF分析方法,对沙漠地表感热异常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趋势作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沙漠地区地表感热通量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季节和区域性差异。2)根据各季地表感热距平场的EOF分析,该区感热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以及西北~东南差异型三种常见的分布模态;3)近25年来,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季和夏季地表感热在第一空间尺度上总体变化趋势平缓,秋季在波动中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在第二空间尺度上夏季和秋季变化趋势不太显著,而春季在沙漠北部有减弱的趋势,南部有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6.
使用IM9100型近红外整粒谷物分析仪分析籼米直链淀粉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多少是其食用品质的关键因子。很多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企业 ,也需要对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进行测定 ,以满足质量控制方面的要求。测定稻米直链淀粉一般采用碘兰法 ,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分析方法比较复杂、费时 ,还需要制备或购买标准品 ;(2)需要对样品进行精确称量和复杂的前处理 ;(3)每次测定都需要重新制作标准曲线。上述问题造成相关企业或科研单位日常分析工作量大 ,检测时间长 ,成本高。检测速度常常制约工业生产以及科研效率。检测时间过长使工厂难以实时监控产品质量。近红外 (Near-infra…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惠民县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具体分析了该县在农保制度推行过程中筹资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考察液态发酵猴头菌粉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损伤的预防作用。连续给药7 d后灌胃无水乙醇造模,检查小鼠胃黏膜的组织形态,测定胃液p H,胃组织中MDA含量,以及胃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m RNA表达量。结果表明:灌胃猴头菌粉(125~500 mg/kg)可显著改善急性酒精性小鼠胃黏膜中出血、溃烂、细胞坏死脱落情况,显著降低胃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的m RNA表达量,而对胃液p H和胃组织中MDA含量的升高无明显影响。猴头菌粉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伐是影响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最主要的森林管理方式之一。目前对异龄复层混交林植被碳储量和碳增量对采伐干扰的响应规律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强度采伐下阔叶红松林乔木地上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动态变化,为合理选择采伐强度,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在吉林蛟河天然阔叶红松林内建立轻度(胸高断面积平均采伐强度17.3%)、中度(34.7%)、重度(51.9%)采伐以及对照(不采伐)样地,对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1 cm的乔木进行连续监测,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保留木、进界木、枯死木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采伐对不同径级树木碳增量的影响,探究采伐干扰后林分碳储量恢复的一般规律和限制因素。  结果  采伐10年后,轻度采伐样地内的乔木地上碳储量已经恢复到伐前水平并超过对照样地,而中度和重度采伐造成的碳储量损失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分别需要约22年和44年才能恢复到伐前水平。乔木地上碳增量在4个采伐强度中有显著差异。轻度采伐使得林分碳年增量显著高于对照,而重度采伐却明显降低了碳增量的增速。这是因为尽管采伐显著提高了林分保留木和进界木的生长量,但高强度采伐造成的林内环境变化、树木受伤等增加了样地内树木的死亡率,使得净碳增量较低。采伐对小径级树木(胸径小于20 cm)的生长(碳增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大径级树木(胸径大于30 cm)的碳增量在不同采伐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影响。将采伐强度与碳增量进行拟合,得到采伐强度为28.4%时碳储量年增量达到最大值。  结论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阔叶红松林的采伐强度在15% ~ 30%是较为合理的。轻度到中度的采伐尽管在短期内会引起植被碳储量一定程度的降低,但通过对林分结构进行调整,加速了保留木和进界木的生长,使得碳增量较快。同时,胸径在20 ~ 30 cm的树木对整个林分的碳增量贡献最大,生长潜力也较大,意味着森林经营时应特别考虑保留这一径级的树木。总之,采伐强度的设定应综合考虑木材生产、生态系统恢复、森林植被碳汇功能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耿燕 《现代农业科技》2013,(14):331+339
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有效的转移就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介绍了滨州市农村劳动力现状与特点,分析了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滨州市劳动力转移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滨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